地藏经真言网

说历史:桓玄家族反叛不成,晋安帝回都,刘勃勃独镇一方,建夏国

发布时间:2023-07-20 10:03:59作者:真言
说历史:桓玄家族反叛不成,晋安帝回都,刘勃勃独镇一方,建夏国

桓玄退居江陵后,仍称楚帝。桓玄的侄子贿赂氐帅杨秋,让他进兵历阳。杨秋战败而逃,后被杀死。桓玄派何澹之扼守湓口(在今江西九江)。晋将何无忌、刘道规带兵与何澹之水战。何澹之虚张声势,把战船建得金碧辉煌,刘道规不为所动,仍派遣精兵进攻,果然船中没有健将,很快就被晋兵夺来。何无忌令军士大呼:“我军已经擒得何澹之了。”何澹之的士兵闻声大惊,晋军也以为擒获了何澹之,勇气倍增。何无忌、刘道规一路麾军进攻何澹之,驶入湓口,进屯寻阳。

桓玄亲率大军,挥师东下,两军在峥嵘洲相遇,刘毅见桓玄人多势众,打算退回寻阳,只有刘道规麾众前进。两方刚刚交锋,江面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吹向桓玄。刘道规令士兵们顺风纵火。股仲文也在此时突然背叛桓玄,带着何、王二后逃到建康,桓玄挟持安帝回到江陵,玄将请命整兵再战,却无人听命。当晚,桓玄单骑逃往汉中,半路被人截杀,好不容易才逃脱,乘船西行。

毛修之想为国除奸,便到桓玄那里诈称蜀地安全,不妨前往,桓玄欣然同意。恰逢官员冯迁有事要回江陵,与桓玄在江上相遇。冯迁等一眼看见桓玄,便带着壮士,跳到桓玄的船上,冯迁口喊:“我来杀忤逆天子的贼臣!”语落刀闪,桓玄的首级已被劈下。

桓玄一死,原以为内乱已平,哪知桓氏死灰复燃。桓玄的侄子桓振一路攻入江陵,大闹安帝的行官,这时桓谦正好进来,见到这种场面,立即止住桓振。经过多番劝阻,桓振才平静下马,拜首而出。第二天晚上,桓振为桓玄发丧,伪谥武悼皇帝。又过了一晚,桓谦率领群臣奉还了玺绶。司马德文接了玺绶,交给安帝,并婉言让桓谦退下去,等候诏旨。过了一会,安帝下诏命司马德文为徐州刺史,桓振为荆州刺史,桓谦为侍中卫将军兼任江豫两州剌史,于是桓氏再次专政,安帝身边的人都是桓振的爪牙。桓振叹息道:“我叔父不早用我,才导致国灭身亡。如果叔父尚在,我为前锋,天下早就定了。如今蜗居在这个小地方,也不能长久啊。”恒谦便劝桓振东下,自己据守江陵。桓振刚刚夺权,正想纵情酒色,肆行杀戮,安享几天的威福,怎肯再去战场?桓谦只得招募兵马,到马头(在今湖北,为江防要地)防守。

刘毅、何无忌、刘道规接到江陵警报,立即西进,击破桓谦,兵势大振。何无忌打算乘胜直取江陵,刘道规谏阻,何无忌不从,坚持带军进逼江陵。桓振倾城而战,何无忌抵挡不住,退到寻阳,然后与刘毅上疏请罪。刘裕仍命刘毅调度各军,只削去了他的官职。刘毅整顿部队,修缮船只兵械,计划着再次西进。刘敬宣也储备了足够的粮食,拨给各军。休养了一些日子,刘毅等人从寻阳出发,前往夏口。桓振派冯该戍守东岸,孟山图据守鲁山城,桓仙客镇守偃月垒(都在今湖北),共计上万兵马,水陆两军互相支援。刘毅攻打孟山图,刘道规进击偃月垒,何无忌抵御冯该,直从早晨打到中午,晋军大胜,擒获孟山图和桓仙客,冯该逃往石城。刘毅等人继续进军巴陵,军令威严,禁止侵掠,百姓安定如常。

刘裕命刘毅为兖州剌史,收复江陵,双方一直交战到第二年。到了正月,南阳太守鲁宗之起兵讨逆,杀入襄阳城,桓军守将吓得逃到江陵,刘毅召集各军进攻马头。桓振挟持安帝,要求晋廷割让江荆两州,然后才肯奉还天子,刘毅不肯答应。这时,鲁宗之杀来。桓振不得不去抵御鲁宗之,留桓谦、冯该等戍守江陵,并监视安帝兄弟。桓谦命冯该堵截豫章口,冯该被刘毅击败,逃奔石城。刘毅率兵来到江陵城下,纵火焚门,桓谦弃城西逃。晋军随后扑灭余火,麾军进城。桓振杀退鲁宗之的兵马,然后回来援救江陵。他远远望见大火,知道城已失陷,于是逃奔他处去了。安帝终于被解救,改这一年为义熙元年(405年)。他又升刘毅为冠军将军,所有政令都由刘毅主持。

不久,何无忌奉帝东还建康,留刘毅刘道规居守夏口,不料桓振又聚拢遗众,再次进袭江陵,打败荆州刺史。刘毅派来援兵,和建威将军夹攻桓振,强弓硬箭,射死一半振兵,其余的皆逃散,桓振也被杀。江陵城当然夺回。

益州刺史毛璩得了江陵被夺回的消息,也急忙率军讨伐桓振。蜀人不愿远征,多有怨言。参军谯纵的手下合谋,逼谯纵带头造反,谯纵不肯,投水自尽,却被捞起,逼他攻打秦梁两州剌史毛瑾。毛瑾听到消息,还没来得及调兵就被叛兵攻进城中杀死。毛璩知道谯纵等人叛乱,慌忙赶回成都,讨伐谯纵。于是全蜀大乱,晋廷正忙着搜捕桓氏余孽,一时顾不过来,谯纵得以顺利称成都王。

晋安帝回到建康,下诏大封诸功臣。其他人都接受封赏,只有刘裕拒绝,安帝一再劝说,刘裕仍不愿受命,始终请求调任外镇,安帝于是让刘裕统领十六州军事,驻守京口。彭泽令陶潜是陶侃的曾孙,又名陶渊明。一天朝廷派的官员来到郡中,县吏要求所有的官吏出迎,只有陶潜不肯为五斗米的俸禄卑躬屈膝,讨好官员。他于义熙二年(406年)解印归田,后来借诗酒自娱,归隐农田直到寿终。

卢循连年侵掠海滨,虽应桓玄招抚受职永嘉太守,却一直不肯收敛。后来刘裕起义征讨桓玄,卢循就趁机进攻南海,攻陷番禺,抓获广州刺史,自称平南将军,并令姐夫徐道攻打始兴(在今广东韶关)。徐道攻进城中,擒获了始兴守将,于是卢循占据广州,徐道占据始兴。后来晋廷肃清逆党,卢循不免畏忌,派使者入贡晋廷,窥探虚实。晋廷意在休兵安民,便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徐道为始兴相。

后秦主姚兴听说僧人鸠摩罗什道行很高,派人将他迎为国师,让他在西明阁和逍遥园翻译佛经,鸠摩罗什博通经典,见关中通行的佛书错谬很多,便召集僧人八百多人一起听他传授佛经,并写下了三百多卷经纶,后以七十四岁的高龄去世。秦人信佛成风,但姚氏国运渐衰,已无可挽回。刘裕怕桓氏余孽引秦入寇,便派使臣与秦国通好,秦国也派遣使臣与晋国往来。

当时南凉王秃发利鹿孤已经去世,由弟弟秃发缛檀继位。秃发缛檀即位后,见姚秦势力很盛,不得不与秦国通好。随后秃发缛檀用兵,派弟弟击败南羌,向秦告捷,并要求担任凉州刺史。姚兴没有答应,只升他为散骑常侍。秃发缛檀再发兵攻打北凉,沮渠蒙逊率兵力拒,他便割了禾苗,掠得牲畜,然后带兵退回。他随后又派使者献上三千匹马、两万头羊给秦国,再次请求秦国将凉州城给他。秦王姚兴以为秃发缛檀忠心依附秦国,就升任他为车骑大将军和凉州刺史,命他镇守姑臧,并召凉州留守王尚回长安。

这时,有人劝秦王留王尚镇守凉州,姚兴派人止住王尚,并让秃发缛檀缓慢前进。哪知秃发缛檀已率领三万兵马进城,逼迫王尚,王尚不得已,只能让出姑臧,回了长安。秃发缛檀进入姑臧城,在宣德堂设宴。随后令弟弟镇守姑臧,自己回到乐都,不久迁居姑臧城,车服礼仪,一如王制,只不过仍向秦称藩罢了。

魏主拓跋畦称帝后,立慕容宝的小女儿为皇后。约莫过了三五年,拓跋佳又想另选娇娃,特派使臣向秦国求婚。秦王姚兴听说魏国已经册立了皇后,当然不肯,并扣押了使者。拓跋畦大怒,亲自率兵出击秦国。秦主姚兴也派遣姚平率兵进攻魏国的平阳。拓跋珐移兵进击姚平,将姚平团团包围。姚平向姚兴求援,姚兴亲自带兵支援,却被拓跋洼杀退。姚平不能突围,粮尽箭绝,投水殉难,其他将领全部被俘。姚兴因不能救援,举军痛哭,并派使者向魏国求和。拓跋珐不肯受降,继续进攻蒲坂。但守将坚壁清野,固垒扼守。拓跋珐无从下手,只好带兵退回。后因柔然国势大盛,成为魏国之患,魏国才与秦国通好,并放还俘虏。秦国也放回魏国使臣。

这柔然国是东户苗裔,姓郁久闾氏,始祖名叫木骨闾,本来是代王拓跋猗卢的骑兵,后来逃到荒漠之中。木骨闾的儿子车鹿会勇武过人,建立了柔然小国。后裔社仑归顺后秦,屡次侵犯魏境。结果被拓跋洼击败,逃到漠北去了。社仑后来夺下高车,据为根据地,自号豆代可汗。

秦魏两国已释怨罢兵,谁知此举竟惹恼了一个降臣,他恨秦国与魏交好,居然叛秦自立,独霸一方。这个人正是刘卫辰之子刘勃勃。

原来,刘卫辰被魏国所灭,刘勃勃辗转到秦国,投靠秦高平公没奕于。没奕于将爱女许配给刘勃勃,并将他举荐给姚兴。姚兴见他身高八尺,仪容伟岸,应对详明,禁不住暗暗称奇,便任命刘勃勃为骁骑将军兼任奉车都尉,所有军国大事,常让他一同参谋。姚兴弟弟姚邕入谏道:“刘勃勃天性不仁,不能重用,愿陛下留意。”姚兴十分恼怒:“刘勃勃有济世之才,我平定天下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怎么能疏远他呢?”不久,他又任命刘勃勃为安远将军,封为阳川侯,让他与没奕于一同镇守高平(在今宁夏),并打算让他节制刘卫辰的三万遗众,好让他攻打魏国,为父报仇。姚邕与姚兴力争,直言不可。姚兴问:“你怎么知道他的性格脾气?”姚邕回答:“刘勃勃对,上怠慢,对下苛严残酷。如果过分宠信他,必然成为祸害。”姚兴这才听从姚邕的劝告。

不久,却又升刘勃勃为安北将军,封为五原公,命他镇守朔方(在今内蒙古)。

刘勃勃独镇一方,免不得暗蓄雄心。听说秦魏通好,就与秦国有了嫌隙,心中起了叛意。那时柔然部的酋长社仑派使者护送八千匹马入贡秦国,途中竟被刘勃勃截住,将马匹夺为己有。随后,刘勃勃召集部众三万余人假装到高平川狩猎,顺路拜见岳父没奕于,没奕于不加防备,坦然出去相迎。不料刘勃勃竟然暗中派人刺死没奕于,并将高平的士兵全部收服,一时间兵马上万。

晋安帝义熙二年,刘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改姓赫连,建元龙升,设置百官。自谓是夏后氏苗裔,因此以夏为国号。然后出击鲜卑族薛干等三部,收降一万多人,随后又进攻北边的戍垒。

得知赫连勃勃要来攻打,杨丕、姚石生马上带兵堵击,可惜连战失利,杨、姚两将相继战死。赫连勃勃不断进攻秦岭以北的各个郡城,害得秦国各地不得不终日关闭城门,种种警报频频传入长安。

赫连勃勃派使者到南凉,向秃发缛檀求亲,秃发缛檀不肯,赫连勃勃就带兵进攻南凉。秃发缛檀慌忙与他对敌。但赫连勃勃所向无敌,南凉兵却已经疲乏,怎么能招架得住?一场角逐,秃发缛檀大败,逃入南山才幸免一死。赫连勃勃将战死的敌兵尸体堆成一堆,号为骷髅台,然后又大掠百姓、牲畜,满载而归。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