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陈兵:居家学佛之道

发布时间:2024-11-10 02:36:17作者:真言
陈兵:居家学佛之道

在出家、在家二众佛弟子中,在家众总是占绝大多数,他们在护持和弘扬佛法上,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乃出家僧伽的基础和外护,为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佛法的主体。《优婆塞戒经》卷二称在家众为“道庄严”,谓“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


在家众、出家众虽然皆循三学、六度之道而趋解脱,但因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生活、修持条件的不同,在家众在学佛的次第、内容、重点和方式上,都与出家众有所区别,这是不难从释尊对在家众所说法中去发现的重要原则。一条与出家学佛之道有别的在家学佛之道,在佛经中指示得相当分明。然而,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中国传统佛教界对在家学佛之道的弘扬,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造成社会人土对佛教的误解。晚近太虚、印顺等大师,深刻反省了传统佛教的这一致命弊病,强调建设在家佛教的重要性,可谓慧眼如炬者。本文拟遵循教典,联系现状,对佛陀所示的在家学佛之道,作一概括勾提。

多障难亦多殊胜

在家人浸泡于五浊、五毒具足的世间家宅,内有父母妻儿之累,外有声色财利的诱惑,各种社会力量的挟迫,心思精力,大部分都用来维持生存,满足匮乏性的需要,可谓重重系缚,道道障碍,难得安闲自在,专精修习戒定慧。其进道、解脱之难,自多倍于出家人。对此,经教中多所慨叹,喻为牢狱之囚、火宅之客。
然而,多诸系缚障碍,只是说修行条件较差,并非说不能修行,也并非说虽修行而不可得解脱。经论中一般说,居家学佛,可能证入小乘的初、二、三果和大乘佛位以下的菩萨,《惟日杂难经》还有居家亦可证阿罗汉果、即生超出三界生死之说,甚至有居家亦可成佛的说法,有天王佛以在家相成佛的典型。在佛世,在家佛教徒中证得道果者甚多,如称优婆塞中最为第一的商客居士,即证得第三不还果。《长阿含 游行经》载佛入寂前路过那陀村时,预言此村中有伽伽罗等十二居士命终得不还果,五十人得二果,五百人得初果,一个小村庄就有这么多在家佛教徒即生证得道果,是相当可观了。大乘经中描述的郁伽长者、贤护长者、善财童子、维摩居士、胜鬘夫人、一切世间喜见离车童子等,皆智慧猛利,过于出家声闻圣人。《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佛告赞美居家菩萨郁伽长者:“是郁伽长者虽住居家地,常有等心,于是贤劫,所度人民甚多,胜余出家菩萨百千人教授。所以者何?阿难,虽有出家菩萨百千人,其德之智不及郁伽长者。”《大宝积经》卷八二佛说“百千出家菩萨所有功德,不如是郁伽长者所有功德。”辩才无敌、神通广大的维摩诘居士,尤称在家菩萨的典型。
以后在家众中所出的法门龙象亦不在少数,如印度的罗阅氏居士、胜军论师,中国的傅大土、李长者、庞蕴居士、雍正皇帝等等,或妙悟超群、胜辩无碍,或解脱自在、游戏神通。西藏迦举派初、二祖玛尔巴、米拉日巴,迦当派奠基者仲敦巴,萨迦派开创者卓弥译师等,皆卓有成就的在家居士,米拉日巴尤称即身成佛的典范。近世以来,居士在弘扬佛法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出了不少愿力深宏、福智兼备,击大法鼓的法将,如杨仁山居士创办祗洹精舍、支那内学院、金陵刻经处培养人才、流通经典,被称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与杨仁山发愿复兴中国佛教同时,达摩波多(1864-1933)、安培多格尔(1893-1958)则努力复兴印度佛教,安培多格尔带动成百万贱民改信佛教,贡献巨大,被印度佛教徒尊为“牟尼”。日本铃木大拙、池田大作弘法于欧美,影响巨大。

至于精勤修持、往生净土者,更不胜枚举。
在家学佛的障难虽多,但也有出家学佛所不及的殊胜之处;不依靠他人供养为生,而从事生产,创造财富,可奉养亲眷,供养僧众,广兴布施,服务社会,利益人群。《优婆塞戒经》卷四说:“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施))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不离家庭、社团,从事各项为社会服务的工作,较出家人更便于修深入世间而出世间的大乘道,达到世间,出世间两全,福德智慧双圆。身处人群民众之中,与大众同事,活动自由,接触面广,较出家人更便于用四摄法摄取,度化众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在家菩萨为欲化导,淫室屠肆,皆得亲近,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二云:“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
依大乘般若深义;菩提觉智,不离世间,佛性种子,发于五蕴,烦恼尘劳,即是菩提,火中生莲,最为奇特。在家的种种系缚、烦恼、魔难,只要能以般若正智融归自性,都能转化为修道的殊胜助缘,成为培育菩提觉花的优质肥料。从烦恼尘劳中磨练出来的道,最为真实坚固,大慧宗杲禅师说得好:“俗人在火宅中与贪嗔痴为伴,作为见闻,无非恶业,然于中打得彻,其力胜出家儿千倍……所以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就此而言,居家学佛,的确较出家学佛好更近于大乘精神。晚近不少学者认为大乘运动发源于在家众,起码说对了一半。从经教看,释尊开示以大乘道者,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上根在家众,一类是回小向大的上根声闻众,如《大宝积经 郁伽长者会》、《维摩经》、《胜鬘经》、《观无量寿佛经》、《优婆塞戒经》等大乘要典,皆为在家人所说,说明在家人可直入大乘,非如出家众之宜从小向大。还有学者认为,佛教,应该说是以在家道为本,以出家道为应机的方便,佛的报身、大菩萨众,皆天冠披发、天衣璎珞的天相(在家相)而非比丘相,密乘法中的佛菩萨更公开与明妃相伴相抱。佛菩萨所现在家相,当然与凡夫俗子的在家相有实质性的区别,为一种否定了凡夫在家相后的超越相。但这起码表明,佛法的究极处,与其说超越在家相,无宁说更超越出家相。佛菩萨的在家相启示在家人:从在家学佛的基地上直趋向上,完全有可能达到究竟成佛。
因此,就绝大多数人来讲,居家学佛,最为合宜。惠能大师说过,“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尤其在当今,出家众农禅结合,亦难脱俗务,其修学条件虽然比一般在家人仍然较好一些,但也难得专精修习定慧,弄不好很容易破戒堕落。当然,对于有志于现出家相住持弘扬正法,及根器非宜在家,出家后更易进道证果弘法的人来说,出家修行弘法,应鼓励赞叹。
在家学佛,也和出家众一样,先须由信而入,受持归戒,听闻、研读教典,树立正见。三学、八正道、六度四摄等,皆属应修,尤须以清净戒行为定慧之基。然在家众在持戒、修学方面,全凭自愿,按其接受程度和修学条件,可仅受三归依,也可受五戒乃至五戒中的一,二、三、四戒,有条件者还可受持专为在家众所设的短期出家戒——八关斋戒,和在家出家皆可受持的菩萨戒、密乘戒;可以仅修人天乘道,也可进修解脱道、大乘道,而不像出家众那样要求严格,必须受沙弥、具足戒,必须修解脱道。在家五戒、菩萨戒、皆以戒杀为首,于淫仅戒邪淫,不作禁绝。太虚大师《居士学佛之程序》说得好:“夫居士学佛与出家僧众异:出家僧众乃少数人之住持佛教,专务内修外宏者也;而居士学佛,则期以普及乎全人类,风俗因以淳良,社会由之清宁者也;由遵行人伦道德,养成人格而渐修十善菩萨行者也。”

人天乘善法为基

释尊所说的在家学佛之道,大略由人天道、解脱道、大乘道三级构成。其修习的重点和次第与出家众之以一禅二诵三劝化为正业不同,可谓以“一正命二布施三劝化”为正业,以人天乘善法为基址,这在大小乘佛典中,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1、正命
正命,即如法地、正确地生活,狭义的正命专指谋生,为八正道之一。广义的正命,可包括物质生活、伦理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宗教生活等。此即如何正确地过好现实生活、好生做人的问题。与出家众受人信施为生不同,在家众应做的事,首先是掌握知识技术,从事正当的职业,养活身家性命、亲眷儿女,服务社会,尽到人类社会中一分子的义务。佛陀关于这方面的教诫,颇为笃实详切。如《杂阿含》第九一经中,佛为婆罗门青年郁舍迦说在家人须先有四种具足:一方便具足,谓“于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势力学习知识技艺,从事农,商、工、政等职业;二守护具足,谓善于保护财产;三善知识具足,谓亲近,交接有正见,有德行的良师益友,远离恶友;四正命具足,谓善于理财,收支平衡,不奢侈浪费。具有这四种具足,才能获得“现法安乐”,过好生活。《长阿含》和《中阿含》中的《善生经》,载佛为居士子善生(尸迦罗越)详说营生、习技艺、理财等法。谓求财物应远离耽湎于酒、好博戏、放荡、迷于伎乐、恶友相得、懒惰六种非道,学习、做事应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则事业无不成。收入应分为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或曰分作六分,一分饮食,一分营生,一份储蓄,一分借贷,一分准备婚事,一分造作屋宅。《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说:“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大乘《优婆塞戒经》谓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所得财物四分为用,同《善生经》说,经中还说有十二或十五种恶律仪(畜养鸡羊猪、钓鱼、网鱼、杀牛、狱卒、养猎狗、作张弦,作猎师、咒龙、杀人、作贼、两舌、以苦刑加人),是正信归戒的佛弟子所不应作的。凡毁犯五戒,有害于众生的职业,如打猎、捕鱼、屠宰、造作贩卖烟酒毒品、卖淫、违法经商、宣扬邪见等,皆不应为,以此谋生,叫做“邪命自活”。
在家人还应敦伦尽分,孝养父母、和睦夫妻、教育子女、尊敬师长,关怀亲戚、交接良友,处理好家庭,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过好伦理生活,《善生经》载,佛告善生,与婆罗门教礼拜六方天神不同,佛法中以父子,师弟,夫妇、主仆、亲族、沙门梵志(外道出家修道持梵行者)为六方,应如法善尽供养的责任。六方皆以对等的互尽义务为基本原则:子女应以增益财物、备办众事、所欲则奉、自恣不违、尽奉私物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应以爱念、供给无乏、令子不负债、婚嫁称可、可意财物尽付五事“善念”子女;弟子应以恭顺、承事、速起、所作业善、奉教五事“恭敬供养于师长”,师长应以教技术、速教、尽教所知、安处善方、付嘱善知识五事“善念弟子”;丈夫应以怜念、不轻慢、为作璎珞严具、付以家政、念妻亲亲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应以重爱敬、重供养,善念、和言,善摄眷属等“敬顺其夫;主人应以随力作业、随时饭食、及时休息、病给汤药五事“愍念给恤”僮仆,僮仆应以随业、专心所作等九事“善奉其主”;应以爱敬、不轻慢、不欺诳、施与珍宝、极念五事“爱敬供养”亲族,亲族应以知财物尽己付给、见放逸教呵、爱念、急时为归依五事善念其亲族。《玉耶女经》记述佛教诫婆罗门少妇玉耶女如何做好媳妇,应做母妇、妹妇、知识妇、妇妇、婢妇,而不做怨家妇、夺命妇。《优婆塞戒经》等大乘经所说在家应修的伦理之道,基本如上。这些伦理法则,尤其其互尽义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社会也还是基本适用的。
在家人还应进一步勤修人天善法,挣得后世的安乐,《杂阿含》九一经佛告郁舍迦,在家人欲得后世安后世乐,须有四种具足;一信具足,谓正信三宝,行三归依,二戒具足,谓持优婆塞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施具足,谓布施慈济,四慧具足,谓如实知四圣谛等正法。经中最后以偈总结说:“方便建诸业,积集能守护,知识善男子,正命以自活;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垢,净除于违道,得后世安乐;若处于居家,成就于八法,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观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后世喜乐住。”
2、布施
这是获得今生后世福报之道,天乘法的重要内容。在家人有余财富,应行惠施,惠施的对象有敬、悲二田,敬田指应恭敬供养的佛、僧二宝,悲田指应悲愍同情的贫穷孤弱疾病残废等人。《杂阿含》第九一二经,佛为聚落主说三等求财受用者,以如法求财不滥取、乐自供并供给父母眷属、布施沙门、婆罗门为上。《毗耶婆所问经》说应行时施(及时)、施行人,施病人及看望病人、施法器、施远行人五种布施。《增一阿含经》卷二七谓不得以刀、毒、野牛、淫女施人,不得造作神祠。《善生经》教诫以敷设床座、施设净美丰饶饮食等尊敬供养沙门及梵志。《杂阿含》第一O三一经描述了一个优婆塞须达长者,他“家有钱财,悉与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以家财为教友的公共财富,受到佛的称赞。
佛教还特别提倡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植树种花果、修桥筑路、便利行旅、招待远行人等。《增一阿含经》卷十云,“园果施清凉,桥梁度人民,近道作圊厕,人民得休息。”《杂阿含》第三六经云:“种植园果树,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如法戒具足,缘是得生天。”
大乘经中,亦多处教诫在家佛弟子从事此类善举。如《优婆塞戒经》教导在家菩萨应学习药方,设诊所布施医药;修治道路,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难处设梯板椽索,旷路凿井种树修治泉水,无树木处树立畜柱,休息之处造作基埵,及修客舍、设津渡、架桥梁,热情招待远行之客、为行路者示以正道等。
3、劝化
即自觉担负起社会教化的责任,以善法、佛法教诫,感化,劝导周围的人,行法布施,度化众生。这在《阿含》中便多处倡导。如《善生经》教诫说,亲友间有了过错,要及时帮助,“屏相谅呵”,令其改正,要以惠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利)四种方法摄引众人,象御车人一样,率领大众共同修善修法,趋向佛道。大乘更以此四摄法为菩萨必修的摄引众生的方便。《杂阿含》第九二九经载,佛告摩诃男;优婆塞应成就十六法,以“自安安他”,十六法为:具足正信,教他正信;自持净戒,教他净戒;自行布施,教人布施;自诣塔寺亲近沙门,亦教他人亲近;自专听法,亦教人听;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观察义(佛法义理),教人观察;自知深义,如法修持,亦教人解了深义,如法修持。总之,不但自己正信,持戒修行,而且教导别人建立正信正见,持戒修行。经称优婆塞者能成就这十六法,在群众中便会具有强大吸聚力,大众会悉诣其所听受正法,正法的光辉会从他身上放射,照亮众生的心目,有如日轮光明显照,他在众生中将会“威德显曜”。
大乘经中,也将随其所住教化众生列为在家菩萨修行的重要内容,要求在家菩萨随所度众生根机,教以人天善法乃至大乘佛法。如《大宝积经 郁伽长者会》说:“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嗔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给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经谓菩萨若不如此教化众生,致令众生因恣意行恶而堕恶道,是为失职,为诸佛所呵责。
劝化众生,须先从自己的家庭成员做起。《优婆塞戒经》教诫在家菩萨以正法调伏妻子眷属,关心和教导僮仆,为其治病,解决婚姻问题,先教以世事,然后教以佛法,令归信三宝。《大宝积经》云:“自得解脱,解脱眷属;自得调伏,调伏眷属;自得寂定,寂定眷属;自得度脱,度脱眷属。”若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教化不了,很难想象能教化别人。这里实际上提倡教化众生从把家庭佛化做起,晚近太虚、印顺等大师据此提倡建设佛化家庭。
对于担任国主、长官的佛弟子来说,以正法治世,奖善惩恶,率导民众行善修福,是其职责,大小乘佛经中对此有多处开示。《华严经》描述了一个以正法治国行政的无厌足王的形象。大乘还以惩治暴君、贪官污吏为在家菩萨应尽的职责。据此,则关心政治,以天下事为己任,应该是在家菩萨的义务。
想要劝化众生,当然须先教化自己,精勤修持,完善人格,具足福德智慧。“己不被训,焉能训彼?”(《法句经》)教化,最有效的方法是自作表率,以德行和人格力量去感化。此外,还须以平等慈悲的态度,去关怀被劝化者,掌握运用四摄法的技术。
教导劝化在家人,应以正命、布施等人天善法为首要内容。《优婆塞戒经》卷三谓出家、在家菩萨在教化在家弟子时,须先教以“不放逸法”,其内容包括:教其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及兄弟妻子亲友眷属,供养远行之人、远来之客,及一切出家修道之士;“若求财物,商贾农作,奉事王者,常当至心如法而行,既得财已如法守护,乐为福德”;守戒不犯,不亲恶友,不骄慢,不恶口,节食除贪,少欲知足,“受寄不抵,见惠能忍”,尊敬国主长官,遵守国法,等等。并谓对教化的弟子应关心爱护,若有疾病,当瞻视照顾,施以医药。
总之,立足于家庭,社会,以正法为导过好人的生活,尽到伦理责任,勤作奉献,力行布施,担负起劝导众人向善向道的责任,质言之,以好生做人、发达人生为本,可谓释尊所示在家学佛之道的根本立场。人间佛教的思想,在居家学佛之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解脱道与大乘道

仅修正命、持戒、布施、劝化,尚只能得自他今生后世的人天福报,不足以令人永远解脱生死之苦。佛教的正旨,终在度尽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抵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真发信心的在家佛弟子还应在人天善法的基础上,修解脱道。解脱道以出离心为本,在家人发起出离心,应观察三界六道生死流转之过患尤须先观察家庭、五欲的过患,除贪爱执着,做到居尘不染,身在家而心出家。《法蕴足论》云:“身虽在俗,受用妻子,心常清净,不耽欲乐,是名身在家而心出家。”《长者子耶舍经》云:“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


大乘教典中,亦多处教诫在家菩萨须观察家宅过患而生出离心,不贪着于妻子儿女、世俗欲乐。《大宝积经 郁伽长者会》云:“在家修道,当观女人,生厌离想、非长久想,不净洁想、臭秽恶想、罗刹恶鬼恒啖人想、贪色难饱无止足想、恶知识妨净行想”,于子女“生怨家想,恶知识想”。《华严经 净行品》云:“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若不观察家庭、妻儿、五欲的无常、苦、空,做到身在家而心出家,而以世俗爱着心居家,纵修善法,亦难免滋长烦恼,增益无明,令自己与眷属俱堕于生死海中,不得出离。
将人天道与解脱道结合为一体,并予以扩充升华者,为大乘道。大乘道以一如实般若智,一统人天善道与出世间解脱道,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本,方便为究竟,立足世间生活而修出世间行,以离我法二执的出世间心修自利利他的善行,虽勤修诸善而不染不着,一方面在六度行中净除我法二执,圆满智慧,一方面以智慧为导而修集福德,利乐众生,庄严国土。在家菩萨修大乘道,虽亦以一正命二布施三劝化为正业,然由有殊胜般若为首脑故,其精神境界与行为超然于人天乘,小乘行者;在家菩萨虽从事治生产业,经营俗利,乃至财宝无量,而未曾不与实相相应,“未曾暂舍一切智心”(《华严经》),如维摩居士,“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不被得失成败所系缚,其真心恒超然于物外。在家菩萨虽然精勤学习知识,钻研科学,掌握技术,创造发明,“以少功力多集珍财”(《瑜伽师地论》),但只把它作为利益众的一种方便,并不贪着世间的物质文明,《优婆塞戒经》卷二云:“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在家菩萨虽尽着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的伦理责任,却身在家而心出家,如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并能摄化眷属,同趋解脱之域。《华严经》教诫说:“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尝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着。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
以家庭为道场,以妻儿为法眷。在家菩萨尽管过着世俗的,乃至高等的物质、文化生活,却不贪不着,不改内心超越世俗的真常解脱之乐,如维摩居士“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饱食,而以禅悦为味。”在家菩萨虽广行布施,然不住于相,不图人天福报,不计还报,如《优婆塞戒经》卷四所云:“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
以如是离相的出世间心、慈悲心布施时,不但富有人能施,贫困者亦能施,不但施财物、施力、施法、施无畏,而且必要时能以身命骨血布施;不但行大布施,而且不舍小布施,随时随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在家菩萨以更广大的愿力,深彻的智慧劝化众生,“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虽广行劝化,而心无所着故,待人平等,态度谦虚,能“自舍己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大宝积经》)
在菩萨行六度中,在家菩萨修学的首要,应在布施度。按大乘精神,在今天,布施度的修行,应从自己的本职工作作起,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全身心投入为民众谋利乐的工作,为两个文明的建设作贡献,虽成绩卓著,贡献突出,而不求名,不计报酬,任劳任怨,甘作无名英雄,便是行布施波罗蜜。六度行中的其余五度,尤般若度,当然都必须修,但皆应不离世事,在动用中修。禅定一度,虽然为发智慧的必由之途,但在家人不断淫欲,俗务繁忙,应随宜而修,不宜列为重点,尤不宜刻意追求入四禅八定,发神通异能,宜修不离动用,从观心入手的定慧一体之禅,如天台宗随自意三昧、禅宗观心法门等,《优婆塞戒经 禅波罗蜜品》谓在家菩萨修禅那度,当在持戒修善的基础上,断除放逸,自观其心:了知自身,观心数法,若有喜相、愁相、嗔相、软相、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乐甘露味,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
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中,随时观察自心,把握自心,不为烦恼所动,形成习惯,功夫若到,则自然明心见性,入自性大定。在家菩萨虽然发心修行,然多数人毕竟道力未充,处于名利堆里,烦恼丛中,日受习染,彻底超脱,是为甚难。欲求即生永出生死,快速成佛度生,则有依佛陀果地功德建立的净土法门,最为稳妥可靠,发深信愿,在修集净业三福,做好人的基础上,随时勤修念佛禅,则生死问题可—生了结,世出世间功果双圆。这一法门对在家人来说,最为契机,昔日摩竭陀国频娑婆罗王被其子阿阇世囚禁,佛即专门为他和王后说了观想念佛以生西方极乐净土之法。
总之,无论依大乘还是小乘,在家学佛,按释尊的慈训,皆须以过好人的生活、做好人为本,以人天善法为基,以正命、布施、劝化为必修的重点。其发达人生的态度是至为积极的。
混同了在家道与出家道,在家人学佛亦样样学僧,必然要产生诸多既不利于世间、又不利于出世间,既不利于修行者与众生,又不利于佛教弘传的弊端:或则一学佛便消极,不但对声色名利消极,对必须要尽的义务也消极,懒营生计,甘于贫穷落后,不学知识技术,不管家务世事,不问政治,只求自己了生死,结果生死未必能了,这种“在家山僧,”其实弄得非僧非俗,并非经教中所树立的在家佛弟子应有的形象;或则一学佛便希图得即生成就,得大自在大神通,书不读,工作不干,又不想出家,连自身都养活不了,却东跑西颠,拜求无上密法、成就上师,想不费气力便立地成佛,结果佛未成得,精神先出了毛病,弄得世出世间两败俱伤;或则注重事相,以学那些专门为出家人编的念诵仪轨为究竟,以是否像出家人一样早晚课诵、严格吃素为合格居士的标准,而忽视尽好义务,从人伦关系、世俗事务中去修心,以伏断烦恼,完善人格,结果弄得家庭关系紧张,对人处事,连一般人也不如,口念弥陀,而心地不善,不孝父母,不讲信义,令不具正信者指责“学佛把人学坏了”,岂知这正是不依佛法修学的恶果。当知早晚课诵、吃素,皆非佛陀教诫在家人应必修者,能行固然好,不能行也未必为非。即使要修,也应随缘而定,以不影响家庭和睦、不误学习工作为原则。课诵内容可根据各自条件编定,以简为则,具三归、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十念念佛、回向等即可,重在心观意想,不在唱念。课诵、吃素不修亦可,而正命、布施、劝化的正业,决不可误。
只有在家佛徒都按释尊教导的在家学佛之道努力修学,佛教才能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促进人生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扬光大,历劫不衰。

居士林的意义及其建设

根据历史条件和学修的需要,释尊当年只创立了出家众集体生活,学修的僧伽团体,未建立在家信众的组织。但据大乘经载,佛世有的居家菩萨,也有徒众甚至团体,如贤护长者常率其五百徒众听法。随近代居土运动的勃兴,民国以来,国内出现了在家佛徒的团体——佛教居士林,这是一个既适应社会时代需要、又深符佛旨的创举。居土林的意义,在于其团结、组织在家信众于一道,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互相促进,大大有益于提高林友的佛学水平,有益于正确地实践和弘扬佛法。居土林还可利用集体力量的优势,保护林友应有的权益,帮助林友解决生活,学修问题,开展法事活动,从事社会公益、社会福利事业。
几十年来,各地居土林在组织建制,活动方式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除了举办佛学讲座、讲习班、讲经说法、研讨教理,办佛七、禅七,开设佛教图书馆、法物流通处等学修活动外,不少居土林还开设素餐馆、医院、诊疗所、幼儿园、安养院等,积极从事救济、赈灾活动,表现出佛法利益众生、救苦救难的精神。
居土林的活动,应以学习、实践教法,促进林友正确实践在家学佛之道为中心。可经常举办学修心得交流会,并采僧团布萨之制,开展忏悔与批评,以激励修持,增强林友的心理健康,应关心林友生活问题,互惠互助,扶助贫困林友解决就业、疾病灾祸等问题。可开办有关工厂、商店、旅馆、饭店等,交流经济、文化、科技知识等信息。还可举办与佛法有关的文物,书画,图书展览及歌舞娱乐等活动,吸引社会人士,传播佛法信息。居士林的组织,可按僧团六和敬的原则,实行充分的民主管理,防止家长式作风。居士林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内部不团结和财务,这只有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理财解决,而如法修持,终为保持和敬的根本保证。
居土林和寺院应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应礼聘高僧大德为导师,经常延请法师讲经说法,指导学经与禅修。应供养僧宝,积极协助寺院培育僧才,经常与寺院联合活动,保持密切联系。僧俗二众团结一体,依法学修,必能使佛教沿佛陀所示的正道稳步前进,率领无量众生共趋涅槃觉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