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十六

发布时间:2023-07-20 10:03:59作者:真言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十六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寅六、六地之修治:

施戒忍精进 静虑慧圆满

六地主要依靠般若波罗蜜,而不住于轮涅的现前地。现前地主要是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现前的是什么?现前的是轮涅平等的境界。其十二种修治包括:

圆满六法(六种波罗蜜多)。

(一)将一切所有布施他众。

能将一切所有的布施给他众,具备这种能力。

(二)放弃自私作意的持戒。

没有自私的作意,不是为了自己,也不图回报,这种持戒。这里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心里遣除自私的作意。

(三)不畏惧空性的安忍。

主要是对空性的义理没有任何的畏惧。这叫安忍。

(四)喜爱布施的精进。

比如说做布施的时候心里特别的欢喜。其实上供下施时,以特别喜悦的心情,自己很甘心情愿地做才是如法的。

(五)对布施一心专注的静虑。

即心不散乱。

(六)了知布施功德的智慧。

了知暂时和究竟的这些功德属于智慧。

以上述六波罗蜜多的次第,而实现远离六法,彻底圆满。

于弟子麟喻 舍喜舍怖心

见求无愁戚 尽舍无忧悔

虽贫不厌求 证得第六地

(七)舍弃于弟子声闻道果的喜好。

喜欢声闻和缘觉的果位、意乐要舍弃。

(八)舍弃于以麟喻所表示的独觉之喜好。

舍弃想获得独觉的果位,喜欢独觉的境界,对这方面修法有意乐,要舍弃。

(九)舍离怖畏甚深广大空性之心。

(十)看见乞丐前来索要求讨,也无有愁恼忧戚之心。

舍弃对乞丐的索求生起的忧愁之心。

(十一)即使将一切所有完全舍尽,也无有忧愁追悔之心。

若有乞讨者经常来讨要,心里易生烦恼。一个真正的菩萨不会这样。《入行论》里讲,当他听到有乞讨的声音,就心生欢喜,这种喜悦远远超过阿罗汉入定时候的禅悦。我们哪有这样的喜悦啊?阿罗汉入定时产生的喜悦叫禅悦,世间任何一种喜悦都无法与之相比。

(十二)虽然自己贫困交加,也不厌烦或者舍弃他众的乞求。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但若有众生来讨求,也会尽量满足众生的愿望。

依靠令道生起的圆满六法,以及于非道的远离六法这十二法,就能真正证得第六地的果位。

这个是菩萨第六地。接下来是第七地。

寅七、七地之修治可分为二:一、二十种所断;二、二十种对治。

卯一、二十种所断:

此处从能断所断的角度来讲的,先讲二十种所断,再讲二十种能断。

依凭与唯一行道的关联,唯一行道指八地,与八地关联。八地开始是清净地,七地是不清净的地,由于他的所断中还有烦恼,所以是不清净地。

而超离于相执之远行地[七地]的所断包括。这是远行地。关联八地,可以彻底断除烦恼障。他的境界、智慧方面比较超胜。再接着讲它的所断:

执我及有情 命与数取趣

断常及相因 蕴界并诸处

(一)对我的执著;“我”即我相。已经到七地了,但是烦恼障还没有彻底断除。七地是要彻底断除烦恼障,断除对一切法的执著,尤其是对自我的执著。这是所断。

(二)认为“这是男人,这是女人”,或者执著于具有情感之生命的有情执,也叫众生相。

(三)执著能住于三界,同类界、根、心(六根、六识)之所依不灭而住的命执(寿命相);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四)将一切种子之心执著为补特伽罗[数取趣];储存一切种子之心。比如唯识宗所承许的阿赖耶心为补特伽罗这种执著。

(五)今生死亡以后,则相续断灭的执著;

(六)自他永不毁灭成立的常执;自他,自我也好,他众也好,对其永不毁灭的常执,也是我们讲的常见。

(七)取舍之相执;执著这是所取,那是所舍。比如善恶是非,对这些相的执著。

(八)对能生果法之因——三乘三种姓的执著;

以三乘之种姓,可以获得三乘果位。

(九)对依靠众多的累积而成为蕴的五蕴之执;很多法累积而成的叫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要断除对这些的执著。

(十)对具备因或者种姓以及种子之义的十八界之执著;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十一)针对以二取的方式,而成为令识、境未生者新生,已生者增长之门的诸十二处的执著;十二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住三界贪著 其心遍怯退

于三宝尸罗 起彼见执著

(十二)对于非真实住处——从外器世间的共业之惑,以及内有情世间的自业之惑中产生的欲、色、无色三界的虚妄分别执著。

无论外器世界,还是内情众生,这些行相,都是以共业产生的,也有以个业产生的。大家共同感受的这些都是共业,自己不共的感受都是个业。由此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对世界妄加分别执著。

(十三)以贪欲爱染恶见而对三界进行取舍的贪著。

(十四)认为自己无法获证一切种智的内心遍布之怯懦退缩。

对自己没信心,认为无法获证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心里有怯懦退缩,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十五)对佛陀的见执,特别执著佛的相。

(十六)对正法的所缘见执。

(十七)对僧宝的实执见。

以上三种,即为于三宝的执著。

(十八)对戒学尸罗生起彼等戒律之见的执著。

对戒学也是,认为这是我要受持的戒律,心里起分别念,执著于这些相。

以上所述,即为以耽执而分别三轮的执著。

诤论于空性 远空性过失

由离此二十 便得第七地

(十九)妄言“自性并非为空性”,而对一切法的实有执著,或者因怀疑而对空性进行诤论;这种执著也会存在,但应该是很细微的。这个时候是七地,都是俱生的执着。

(二十)因妄执空性之相与实有等等,而认为缘起方便存在着与空性相违的过失,不能通达缘起空性现空双运之平等性。

其实现空是双运的,都是平等。

上述二十法,即为七地之所断。无论是谁,只要依靠断离此等二十法,便能像赶走窃贼、紧闭房门一般证得第七地的果位。

以能断断除所断,是一个比喻。比如家里有贼,要把贼赶出去,门关牢。以能断来断除所断,以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能断胜利,所断已断。

讲了二十种所断,下面要所断的对治。

卯二、(二十种对治):

知三解脱门 三轮皆清净

大悲无执著 法平等一理

因为上述彼等二十种次第所断,是以此等对治依次破除的,所以我们应当了知其分别之对应。上面讲的都是所断,下面是能断,能对治的法,自己要对应。

(一)了知轮涅一切万法自体空性离戏;前面对自我的执著,以这种智慧断除对自我的执著、一切法的执著。

(二)因万法自体空性离戏而不执于相;不执于众生相。因为万法自体空性离戏,远离一切戏论,故不执著于众生相。

(三)无有爱染三界之愿;对三界无有贪执。

以上三者,为了知空性、无相与无愿三解脱门。

已断除前面讲过的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的执著。

(四)以所作、能作与作业三者之三轮不可得而使内心悉皆清净。

三轮所作、能作、作业三轮都不可得,三轮体空。

(五)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大悲。

希望所有众生远离痛苦的大悲心。大乘行者心里自然就有这样的愿望,对一切众生,无论是亲人还是仇人,都一样,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远离痛苦,具足这样的大悲心。

(六)于任何法都无所执著;不着任何的相。

(七)通晓有寂诸法平等性。

有是轮回,寂是涅槃,轮涅平等心。此岸即是彼岸,彼岸即是此岸,这就是轮涅平等。对轮涅平等的真理有这种觉受。

(八)了达诸乘究竟为一乘之理趣的一理。

在讲《三戒论》的时候讲过,诸乘究竟都归为一乘。

《现观庄严论》是大乘显教,但我们讲《三戒论》的时候,最后都归密乘,尤其是归阿底瑜伽大圆满。

知无生知忍 说诸法一相

灭除诸分别 离想见烦恼

(九)知晓名色原本无生。

这是从名色的角度讲的。色应该是法的自体,名是名称。一个是实有,一个是假立。但是在这里,知晓名和色所摄的一切法本来无生。我们讲中观的时候讲过,一切法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自他生,也不是无因生,所以都是无生。

(十)以不惧怕三界自性离戏之甚深法门而了知法忍;

法忍是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自性离戏,自性离戏是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对这种甚深法义心里没有任何畏惧,了知法忍。

(十一)因所知诸法无有能所二取,而宣说大乘方便一相之理。

远离一切相,远离能取所取,叫一相之理。大乘方便之道为一相之理,远离一切相。什么叫一相?远离二取,能取所取。远离一切边叫“中”,有没有中?没有。“观”是智慧的意思,这种见解叫中观。

(十二)灭除对能所之相的诸种分别。也是能取所取的分别。

(十三)远离常、乐、我、净四颠倒想,坏聚见、邪见等诸见,以及贪、嗔、痴等烦恼。

这是凡夫的思想,都是颠倒的。一切法作为对境,无常的视为常有,痛苦的视为快乐,无我的视为有我,不清净的视为清净,这叫四种颠倒想。我们现在要破的、要放下的就是四种颠倒想。

一切法是无常的,刹那刹那当中生灭,但我们不知道真相,把一切法视为常有了。有的人辩解说,我没有视为常有,我也知道这个柱子总有一天会坏,人总有一天会死。这里说的并非此意。如果你不明白刹那中生灭的道理,把昨天的人和今天的人视为一个,昨天的柱子和今天的视为一个,就已经视为常有了。

将痛苦视为快乐。在六道轮回中只有痛苦没有安乐,但是我们经常把苦当成乐,导致我们沉浸在这些虚幻的显现中。

无论是法还是人,以智慧观察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是无我的,但我们都视为了实有,这就是将无我视为有我。

将不清净的视为清净,由业和烦恼产生的都是不清净的,但是我们把业和烦恼的产物视为了清净,爱不释手,我们特别执著身体,甚至执著身边的人,这都是不清净的视为清净。

以上就是常乐我净四颠倒。

还有坏聚见,对五蕴视为“我”的执著,边执见,前面讲过五种见以及贪嗔痴等烦恼,要远离这些。

奢摩他定思 善毘钵舍那

内心善调伏 一切无碍智

(十四)在利益他众众生方面,以遍智作意而一心一意专注修持的三摩地[奢摩他];

能够获得遍智的果位,才可以真正普度众生,为了获得这样的果位,一心一意专注修持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禅定。

(十五)在通达佛陀之身如同幻觉的胜观[毘钵舍那]方面具有善巧。

(十六)通过修习法无自性获得寂静,从而完善地调伏内心。

一切法无有自性,内心格外寂静。

(十七)以修习二谛,而成就对色等一切诸法的无碍智慧。这是智慧。

非贪地随欲 等游诸佛土

一切善现身 共为二十种

(十八)能证达任何法都并非所耽执的贪爱之地的智慧。

证达任何法都并非是所耽着的——不是可以耽着的、贪着的,这种智慧。

(十九)随心所欲地以幻身同时依靠神通游历诸佛之其他刹土。

要去亲近诸佛,以种种神通,游览诸佛的刹土,同时也亲近诸佛,获得诸佛种种教授。

(二十)针对声闻、缘觉、帝释、梵天的调化对象,为了分别以相应的声闻、缘觉、帝释、梵天形象为其说法,而善于在眷属众会中示现一切教主之身体的身自在。以种种形象度化种种根性的众生。

要度化声闻、缘觉这样种姓的众生,就要示现声闻缘觉;度化帝释王、梵天王这些天界的众生,这种富贵之人,肯定要示现,天界的身相;度化人间的众生,要示现人的形象,尤其是示现国王等形象。众生是不一样的,比如,菩萨为了调伏众生,也有到畜生道,以狗、猫的形象示现的,还有以鬼、魔的形象度化鬼道众生的。所以菩萨以种种形象度化众生。

以前有这样的公案,佛身边最有摄受力的弟子,想度王宫里的人,但是没有度化成功。后来佛派文殊菩萨去那里,文殊菩萨示现跟他们一样的人,吃喝玩乐,最后把他们都度化了。以各种形象度众生,这叫身自在。佛都是这样的。

以上所述,共为二十种对治修治。断二十种所断的对治修持,属于七地的境界。

寅八、八地之修治:

第八地——以着力于相与无相的两种想不可动摇的不动地,其八种修治分别为:

为什么叫不动地?有相无相都不分别,不动摇叫八地。八地的修持有八种。

知诸有情意 游戏诸神通

修微妙佛刹 观故亲近佛

(一)以专注之心而彻底了悟诸等有情心与心所之心行优劣。

以这种专注之心、禅定,可以了知他人的心,是善是恶,是正是邪。

(二)为了前往诸佛住世之十方世间界拜见佛陀,而以诸神变神通示现游舞游戏。

我们在《极乐愿文》里讲过,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出现神通,以神通可以到其他佛刹土,亲近其他佛刹土的佛陀。

(三)自己为了修炼佛刹——所依诸微妙外器世间。因地的时候要修清净刹土,微妙的外器世界。而对三千大千世界以舍弃转轮王位等等来修积资粮,并对此无所执著。

三千大千世界都要舍掉,转轮王的身份都要舍掉,为了积累资粮,修清净刹土。心清净刹土则清净。为了修心地清净,一切都可以舍掉,哪怕是转轮王的身份,无一例外。现在学佛人,心中有很多不舍,找生活、工作等借口。不是说了生活中可以修行,工作中可以修行么?如果找借口,有一天无常显现的时候,都万般无奈,痛苦至极,甚至会错过解脱的机会,要堕落,要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但人都是愚痴颠倒、本末倒置的。

(四)为了观察摧伏外道等等并宣讲清净妙法的正法所缘之故,而亲近依止佛陀。

知根净佛土 安住如幻事

故思受三有 说此八种业

(五)以安住十力并生起天眼的方式来了知众生之根。佛具备的十种功德叫十力。这时他还没有产生佛的境界,但有相似的。众生的根基就靠这个。传法也是传与众生相续相应的法,才会受益。

(六)为了清净能依内有情世间之佛土,而以众生相续不可得之理使一切众生心情愉悦。

修清净刹土,到这个清净刹土里的有情众生,都是要清净的。如同当年阿弥陀佛修极乐世界一样,他修成了极乐世界,同时发愿,无论是谁,如果能一心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到西方极乐世界。

(七)在所有入定出定中,都安住于不执著任何如幻之法的禅定。

(八)为了利益他众,特意以自在而领受不可思议之三有或轮回。

三有和轮回是一个意思。菩萨不是因为业力,而是因为愿力到三有的任何一处度众生。菩萨是乘愿再来,为了度众生,以种种形象都可以。

以上就是八地的八种修治。

寅九、九地之修治:

第九地——因善于开阐正法而获得无碍解之贤善智慧的善慧地,其八种修治分别为:

无边诸誓愿 了知天等语

辩说如悬河 入胎最第一

(一)以圆满修持六度而成就并发起普贤行愿等无边诸誓愿。

此时发愿特别超胜、超出。我们现在念的《普贤行愿品》,其实里面讲的很多都是圣者的境界,只有到一地菩萨的时候,才能真正发出这些愿,到九地菩萨的时候这些愿才能圆满。

(二)以词无碍智而了知天、龙、药叉、乾达婆等无边异类众生之语言。

这也是《普贤行愿品》里讲的语自在。真正证悟了大空性,修行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这时一讲,不同种类的众生,都能听到。《普贤行愿品》里讲:“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以各种语言而宣讲佛法,是不是所有语言——英语、德语、法语等都会说了?不是这个意思。达到这种境界的菩萨有神通力,他一讲法,比如用汉语讲,这里有其他道的众生,也能听到,而且听到的都是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神通力。

(三)以辩才无碍之智而使辩说之词犹如不尽悬河般滔滔不绝。

修行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有了这种大神通。

(四)伴随着神奇瑞相与众多吉祥,而故意入于像摩耶夫人一样的贤善娘胎的,最为第一之入胎。

以白色大象等形象,伴随着各种瑞相入胎。这个也是很神奇、很不可思议的。是不是菩萨都要跟当年释迦牟尼一样入胎?不一定,但是都已经成就了这样的境界,圆满了这样的功德,都具足这样的能力。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入胎也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因为是乘愿再来,会看应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人为父母,还有种族、亲属等。

种姓族圆满 眷属及生身

出家菩提树 圆满诸功德

九地、十地跟成佛很近了,所以具备跟佛相似的功德。

(五)为国王以及大娑罗树婆罗门等等之类的种姓。

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是选择了剎帝利种姓的国王为父亲,他是净饭王的儿子。当时印度特别重视种姓,印度的剎帝利、婆罗门都是比较高贵的种族。他自己具备这些功德,但不一定都选择这样的种姓。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功德,但不一定会示现。他具备神通也不一定会示现神通。示现是给众生看,有些所化众生看到,这就是示现。

(六)为能仁日亲等等之类的家族。

能仁日亲叫释迦族,属于高贵的种姓。

(七)父母七代亲族悉数圆满,男女皆无过失。

父亲母亲方面,七代亲族悉数清净圆满,男女皆无过失。

(八)拥有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眷属。

真正修到九地时,自然就有了这样的眷属。成佛了自然就有自己的所化众生、眷属。

(九)具有整个世界充满光明等奇特瑞相的降生[生身],也即其降生能获得帝释王等众天尊的赞叹、散花等诸天之恭敬礼戴。

(十)具足诸佛、净居天人劝请,众多天人依次顶戴的出家;

当年佛陀就是因众多天人依次顶戴而出家的。佛陀降生、出家,都有很多天界的众生护持,诸佛、天人也劝他出家,护持他修行。

(十一)具足根以黄金、茎以琉璃、枝以七宝、花以珍宝等等而成的,如同如意宝一般的阿输陀树等菩提树;

此处想表达的主要是珍贵稀有之意。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菩提树都是由各种珠宝组成。讲极乐世界时也是如此,为了让众生欢喜,暂时讲的不了义法。当年佛祖释迦牟尼佛就是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的。

(十二)圆满所依佛陀、能依十力等诸种功德。

所依是佛陀,能依是十力——佛具足的、不共的十种功德。

以上所述,即为九地的十二修治。

丑二、从果的角度宣说十地

初地到九地,都是从地的角度宣说的。十地是从果的角度而宣说的。

颂词“超过九地已”中所谓的“九地”,是指:

(一)声缘种姓者住于资粮道与加行道的种姓地;

第一个是种姓地,指声闻和缘觉。声闻和缘觉的资粮道、加行道都属于种姓地。

(二)果向位从上往下顺数第八位的预流向之八人地。

第二个是八人地。小乘有八个成就,最高的是阿罗汉,从阿罗汉往下顺数第八位,指预流向。预流向和预流果不同,预流向是即将要获得预流果的阶段。

(三)圆满无我等十六行相的预流果之见地。

第三个是预流果——小乘的预流果之见地,圆满无我等十六行相。

(四)断尽大多数欲惑的一来果之薄地。

第四个叫一来果之薄地。

(五)(远离)贪欲的不还果之离欲地。

第五个叫离欲地,也叫不还果。

(六)具足应作已作等声闻十五功德的阿罗汉已办地。

第六个是最后的阿罗汉。

(七)后三向之声闻地。

第七个是声闻地,指后三向,也就是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

(八)证悟缘觉果位的独觉地。

(九)从极喜地直至善慧地的菩萨九地,合称为菩萨地。

第一初地叫极喜地,第九地叫善慧地,从一地到九地都是菩萨地。

上讲了九地,这九地不是指初地到九地,而是指预流向、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声闻地、缘觉地、菩萨地,是超过了这九地。

超过九地已 若智住佛地

应知此即是 菩萨第十地

智住叫佛地,但其实这个也是菩萨地——菩萨的第十地。

已经超过上述九地,(功德、境界和智慧已经超越了前述的九地),并圆满具备以上九地之断证功德的(十地)智慧,虽然也属于菩萨地(有学道),但此地的菩萨在后得之际(出定的时候),已经能示现佛陀化身,其事业也与佛陀无有差异,所以也算是住于所安立之佛地。

十地也叫佛地,实际住佛地了。他不是菩萨的境界吗?为什么说佛地呢?因为后得之际时,可以化现佛的神通、佛的身,其事业跟佛陀无有差异,所以叫佛地。其实不是真正的佛地。

我们应当知道,此地从意义上来讲,因为并不是真正的圆满正等觉佛(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地,所以是菩萨地。

由于其如祥云一般的三摩地(此时获得了各种三摩地)与陀罗尼门周遍若虚空般之智慧,因而也称之为是第十“法云”地。获得了陀罗尼门和各种三摩地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的智慧,所以十地叫法云地。

十地也是入定有现之地,其他地入定的时候是无相的,但十地是有相的。因为有些论师认为:“此地虽然已入于真如法性,但也如同佛陀一般可以有现象。”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十地跟佛的境界特别相似,即将要进入佛的境界了,所以有相似的入定出定,有不分入定出定的境界,所以入定也是有相的。

由此可知,在出定入定无二,二谛双运之际,于如实现见法性之智慧自现前,现象是不灭而自然出现的。

此时是真正二谛双运,没有出定和入定的区别,他见的是空性。但是也无碍地出现这些显现,具备这些显现,二者是不矛盾的。十地的时候也有这样相似的境界,所以说十地的境界也是有相的。但是有些论师是不这样承许的。

有学道圣者(十地菩萨是有学道圣者,是因地的菩萨)在入定之际,是以空性为主,所以他们的入定状态是无相的。在出定时,又是以现象为主,如幻如梦。若出定入定二者双运(一味一体),这就是佛地。其实佛法里讲的双运都是一味一体的意思,不是两个缠在一起、捆在一起。之前在有学道时,菩萨的境界还是有入定和出定的区别,入定是无相,出定是有相。

因此,通达佛陀以如所有与尽所有二智现见之理(佛的智慧),与有学道之际入定有现无现并不相违的要点,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意思是十地末的时候,还是有学道,这个时候也有入定有现无现并不相违的要点。这个时候他的入定还是有相的,这是特殊的,其他的有学道肯定入定是无有显现的。但是十地的入定是无相的。

以上共讲了十地——初地到十地的修持,讲的是资粮加行。这两天讲的都是难以通达的资粮修治——初地到十地所有的修治。

子二、(对治资粮):

主要讲见道和修道。

见修诸道中 所能取分别

由灭除彼故 说八种对治

此处讲了八种对治。

在初次现见法性(的见道),以及见道之后的修道入定中,(都分别需要断除)作为各自所断的染污(所取),以及其对治[清净所取]的两种所取(分别),加上补特伽罗实有,以及假立士夫的两种能取分别(实有和假立的两种能取分别),一共为四种分别。这四种分别又可以分为见道所断的遍计部分的四种分别,以及修道所断的俱生部分的四种分别,这样一共有八种分别。这都是见道和修道的所断,以见道和修道断除这些分别念。对治资粮是这个。

因为要灭除彼等(分别念)的缘故,而宣说了“见道与修道的八种无间道对治”,包括:有的属于见道,有的属于修道,讲了八种无间道对治。前面讲了无间道是正好对治这些所断、分别念的,这叫无间道。下面八种对治都是无间道。每一道都有无间道、解脱道,这里主要讲的是无间道,因为真正对治这些违品的是无间道。

(一)证悟所取染污无相诸法之实有不可得这种智慧;

(二)证悟从波罗蜜多直至(十八)不共法之间的清净之法不可得;一个是属于轮回的法不可得,一个是属于涅槃的法不可得。

(三)证悟阿罗汉、缘觉以及菩萨三圣者等补特伽罗之实有不可得;实有的能取分别念。

(四)证悟称呼、名号、名称、名言等(都是假立)设施处不可得;

(上述四法),即为见道所断分别念的四种对治。

(五)证悟于一切法住与不住不可得;

(六)证悟道与果不可得;

(七)证悟预流(向)等补特伽罗之实有不可得;

(八)证悟此等补特伽罗之设施处不可得。

(上述四法),即为修道所断分别念的四种对治。

以上总共讲了八种对治,都属于见道和修道,以见道修道断除能取所取分别念。所取分别念分染污所取和清净所取分别念。能取分别念分实有能取分别念和假立能取分别念。总共有八个,有属于遍计的,也有属于俱生的,但都属于所断。尤其属于见道修道的,无间道对治违品,断除所断,这就是对治资粮,单独讲的。

前面讲资粮修行的时候也讲了见道和修道,有的人可能会有疑惑:不用再单独讲了吧,有重复的过患。单独讲是有必要的,对治除了见道修道,其他还有没有,众生会有疑惑,为了遣除疑惑,邪见。对治的话,见道和修道,有这样的必要所以单独讲。

壬四、(究竟的定生修行):

定生是佛的果位。

通过前面所说的能表一切种智(总共有十个)诸法究竟成就的殊胜修行(他是最后的),其最终之果即为:能决定出生超越无住涅槃之一切遮障的大菩提果,而究竟的决定出生,也就是指佛地。也可以说,无间道金刚喻定(这是最后十地末的三摩地,断除极其细微的习气障后就成佛了),加上从解脱道功德角度而分的七法,此等八法即为决定出生修行。

所为及平等 利有情无用

超二边出生 证得相出生

从总的方面而言,所谓的“所为”,也即究竟获证前面所说的三大(大证、大断、大心)。佛经中也以“以此大乘而胜伏诸天、人与非人之世界”等而对此进行过宣说。

从分别的角度而言(通过三大的特征来说明三大),大心之特征有三种:

(一)如同经中以“此乘等同虚空”等等所宣说的一样,在以究竟智慧照见诸法平等的境界中而不动摇;

(二)以无缘大悲(不是特地发的,不属于分别念的),而彻底(令其相续)成熟,也即于十方三世无穷无尽地利益有情;

(三)在利益众生方面,能无有功用勤作地不劳而成(任运自成之意)。

一般人是先有想法,再去行动,但这里不需要这样,是任运自成。

以上讲了大心的特征是第一,平等;第二,以大悲心度众生;第三,任运自成。

大断之特征有二:

(一)超离常断(常边和断边)或者有寂(轮回边和涅槃边)二边之决定出生;

(二)从所断方面讲,三乘断证之一切种姓,具有证得之相的决定出生。

作为大断之特征,其能得(指特征二)所得(指特征一)的关联在胜义中了不可得。

一切相智性 道有境出生

当知此八种 是出生正行

大证之特征有二:

(一)现证以发心等十种法所表示的所知一切种智[遍智,一切相智性](佛的智慧),在无学道有七种;

(二)能与无学道不间断地相结合的,接下来就是无学道,佛的境界。有学道金刚喻定的有境——无间唯一之佛道(第一刹那是佛陀的境界了),便是道有境决定出生。

我们应当了知,关于此等八种特征,在《大般若经》善现品第十四中云:“所得之关联不成,以及一切相智道之决定出生。”(这是讲出处,佛经里都宣讲了,)其中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定生修行,决定出生正行。

佛经里讲的是大断、大证之特征。真正的定生是三大,也是佛的境界。示现佛的境界的修行,是最后的一个阶段。表示遍智的十种法的修行成就的修行,这是最后的一个修行。然后就成佛了。

第一品《遍智品》就讲完了。这里主要讲的是遍智,是通过因、对境来宣讲的。其实遍智是佛的境界,是不可喻、不可言的,无法直接讲。但是我们通过对境、因等其他方面来表述,就可以了知遍智。通过十种能表达遍智的法来表达遍智,这十种法都有各自的法相。这次因为时间不够,讲得比较急促,只能略讲。

之前讲的这些内容,若是有时间,详细讲,至少要讲半年。麦彭仁波切的讲义是解释偈颂的,讲得比较简略,我们依讲义讲,比较简单,但肯定不会有错。只是有些术语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18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