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更加繁荣。香药是当时最重要的进口物品之一,种类包括胡椒、龙涎香、乳香、檀香、丁香、安息香、青木香(木香)、龙脑、苏合香、沉香、肉豆蔻等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门运输香药的香舶(1974年福建泉洲发掘出的大型宋代沉船就是一艘香舶,载有龙涎香、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胡椒等香药)。香药贸易如火如荼,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仅广州一地所收乳香即多达二十多万公斤。
由于香药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海上香药贸易的高度繁盛,为此、国家成立了专门的香药管理机构香药局,实行了香药专卖制度。最高峰时其香药的贸易收入超过了国家收入的四分之一。
宋初还曾变卖香药,解兵粮不足之困:国初,辇运香药、茶、帛、犀、象、金、银等物赴陕西变易粮草,岁计不下二百四十万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1)宋宫中设有香药库,掌出纳外国贡献及市舶香药、宝石之事。
宋代文人盛行用香,写诗填词、抚琴赏花、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都要焚香,可谓香影随行,香芳随身。宋代文人爱香闻香各有不同,其中韩熙载喜欢对花焚香、徐铉爱伴月焚香、梅询喜香熏衣、蔡京好无火之香(但却不是隔火熏香的方式,而是先令人在一侧房间置数十香炉焚香,等到香烟满室后,再卷起帘幕,便有香云破门飘涌而来。蔡京称:如此则烟火气淡,亦有气势)等。
许多文人、名人不仅焚香用香,还收辑、研制香方,采置香药,配药和香。文人雅士之间也常以自制的香品及香药、香炉等作赠物,应和酬答。在此期间,多部香学专著问世,研究范围广涉香药性状、炮制、配方、香史、香文等内容。
苏轼在《苏文公本集》中有大量香药的记录、研究性文章。苏轼曾专门合制了一种印香,还准备了制做印香的模具(银篆盘)、檀香木雕刻的观音像,送给苏辙作寿礼。
除苏轼以外,还有众多的香谱典籍。例如丁谓的《天香传》、沈立的《(沈氏)香谱》、洪刍(ch)的《(洪氏)香谱》、叶廷珪(ɡuī)的《名香谱》、颜博文的《(颜氏)香史》、陈敬的《陈氏香谱》、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香》等。
宋代用香更加普遍,更加实用化、生活化,这也是香文化进入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辛弃疾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即生动描写了杭州城元宵夜香风四溢的景象。在宋代,香已经职业化,街市上有专门卖香的香铺、香人,有专门制做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香药脆梅、香药糖水(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药木瓜等等。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盖指刘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拣香指上品乳香)。当时对从事篆香制做的人称为香人,也有了服装的统一规定。《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梁(开封),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香人则是顶帽披背。(《卷5民俗》)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卷3诸色杂卖》)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杭州,(酒楼)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到宋代香事活动已广行于民间,看到香文化的普及与繁盛。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