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实践层次
梁乃崇教授
大家都知道《金刚经》的「X,即非X,是名X」句型,这个句型是有层次的,由浅而深分别是:文字的层次、理解的层次、体悟的层次,通常讲到体悟层次就差不多了;其实这样还不够,还有一个实践的层次。
我现在就以《金刚经》的句子「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者」来说明。这里文字与理解的层次大家应该都懂,另外还有体悟与实践的层次。先讲体悟的层次:喔!这个就是「常心」,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那实践的层次是什么?实践的层次就是你真的去度尽无量无边众生,真的去做了──那当然是累世在做,菩萨就是一直这么做,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后来才发觉:一个都没有度。这就是实践层次,不是嘴巴讲一讲,不是理解,也不是体悟,是真的这样做,这才是实践了《金刚经》。
我们现在再换一个例子:「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文字上大家毫无问题,理解上也行,体悟上也可以感觉修行原来是一场梦,那实践层次是什么?精进的修行,修到极点发觉白做工,这才是实践层次,这才是真正做到「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这个层次已经不是体悟而已,发觉南柯一梦原来是水月道场的体悟还不够,要真正累世努力精进修行,修到极点发觉「无佛可成」,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
我们就只管修行,至于「有没有修成?」那不是我们修行人的事,我们根本不必去计较,不必在乎,也不用去想,为什么?因为修成了,十方无量诸佛自然会来肯定你,而且肯定你的时候,你都不能说:我修成了。甚至连想都不能想,因为这么一想,就着魔了。为什么这样?因为如果你说:我修成了。那就是不懂,就表示你没有修成。所以这件事情,根本不需要去管!
当我们说:「我修成了!」这时好像有一个target,很具体的,可以抓到它似的。这样就有得失,是错的!当这个修成的意念变成有得失的时候,就是执着,就是没有修成!那么一定要在什么状况才对呢?一定要在「修成即非修成」,没有东西可抓了,这样子的状态才是「是名修成」。
我这样子讲,大家若听懂了,这还是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但这样还不够,还要「体悟」;只是体悟也还不够,还要「实践」!实践是什么?就是这么修,很努力精进地修,修到什么?发觉:白做工,无佛可成。但是如果你一开始没有这样子修,你就说:「无佛可成!」那又不对。你要「修得非常精进,精进到极点」──这一段不能少,然后才可以「无佛可成,原来白做工」──这两个都不可以少,而且是要融成一体的。做到了这个状况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者」!这个才是!
《金刚经》的这段经文已经展现了实践的层次,《金刚经》还说了很多,譬如,佛问须菩提:罗汉可以说得罗汉果了吗?须菩提说:不,世尊。如果我说我得的话,佛就不会说我是乐阿兰那行者,就不是一个喜欢修清净行的行者了。《金刚经》又提到,佛问:我在燃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没有得!如果我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燃灯佛就不给我授记:你将来会成佛。因为没有得,所以才给我授记。如果你说:成了,佛就不给你授记。由此可知这是多么空荡荡,又多么实在的一个状况!
大家一定要记住:《金刚经》里每出现一个新的名词,立刻就补上「即非……」的句子。所以,我们心里只要出现一个「……」的意念,立即就要做「……即非……」,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金刚经》「X,即非X,是名X」的句型有四个层次,一定要做到实践层次,问题才能彻底的解决。这样才不会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把自己拘束在那里。必须把所有的拘束都解开,才能真正的解脱自在!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