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小便对佛道之言甚感兴趣,但其时只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后奔波生活,兴趣渐消。近来生活状况每况愈下,已无心奔波,遂重拾旧时兴趣,读一读《六祖坛经》。学识有限,资质愚钝,根器低下,想必有诸多疑惑,所以公之于众,以求大德大能者指点、开示一二。
这一品,主要记述惠能祖师自述其身世以及其得法和传法的大略事由,大意如下:
六祖父亲早亡,家道贫寒,卖柴度日。某一天,六祖为客户送柴之后,听闻一人念诵《金刚经》,心即开悟。所以打听到了五祖和《金刚经》的相关消息。这时,六祖又受贵人资助,安顿好母亲后,即前往黄梅礼拜五祖求作佛,五祖安排其劈柴磨米。劳作八个多月后,五祖要传衣钵。当时,六祖做偈一首,得五祖夜授《金刚经》而大悟,得以夜传衣钵,连夜过江南下。中途受欲争夺衣钵之人追逐,一直到四会,避难猎人队中,经一十五年后,出山于广州法性寺开始弘扬佛法。
读毕,主要有三点疑惑,不甚理解:
1、六祖惠能究竟是何时开悟见性的?
书中一开始说:“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这里说的是六祖尚未去礼拜五祖之前,听闻一人念诵《金刚经》经文,便已经开悟。但后面又提到:“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里是六祖礼拜五祖并劳作八个多月之后的事情了。这一前一后之“开悟”,有区别吗?
2、开悟之后会退转吗?
如上所述,若一前一后这两个开悟有差别,那么六祖的那首著名的偈语当不是见性之作。但六祖并没说明,可见那首偈语亦是见性之作。若两个开悟没有区别,那么为什么会再有后面的开悟,难道是开悟之后,境界会倒转吗?但若这样,却与文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之义相矛盾。
3、为何避难一十五年?
六祖南下之时,曾遇惠明。当时六祖放衣钵在石头上面,曾是四品将军的惠明,却根本拿不动,可见,当时六祖是身具神通的。是什么原因让六祖认为需要躲避一十五年之久?
以上疑惑,欢迎评论留言,望有能人能解说一二。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视觉中国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图片与内容无关。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