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二卷

发布时间:2024-10-09 17:01:34作者:真言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二卷

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三破潜根二。一立三。一述前所破泛立一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双叙别立。文显易知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知外而不知内。非根而何。此即妄计识心潜五根里 三举喻所成复伸潜理二。一举喻合法

犹如有人。取琉璃椀。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琉璃喻根。眼喻于识。眼根色净不能碍心。同琉璃椀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若此成立。乍观可尔。洎乎推破。同喻不成 二据理成立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但知妄计。不觉随语过生。下文即破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蹑喻定其俱见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 略牒语简可以意知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远观物像。近见琉璃。问答极成。故云如是 二据法责其独观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喻则近远俱见。法则唯见山河。既失近观。何成同喻。法喻不等。潜根理亏。下更纵破令无所据 三纵见不见咸失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设使见眼。即成敌对。云何前言随即分别。此有自语相违过也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以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结成法喻不齐过也。二过既彰。潜根理丧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四破见内二。一约见暗以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闇。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中立意。复宗归内。最先所计心在身中。佛即推征不合在内。以不能见身中物故。由此转计身外潜根。及至穷研。二俱不当。再思理道。在内义长。遂立藏暗窍明。责无不见内过。七窍明露五藏黯然。开窍缘明。合眼对暗。明暗若见。内外俱缘。由是在内决无所惑 二约对眼以推破二。一难破二。一破前计二。一双征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征讫 二双破二。一破对二。一对眼不属内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对眼在前前岂成内 二外室成焦腑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谓不论前后但是见暗便即内者。汝处幽室。无三光时。比室黯然。应是汝内。以同暗故。焦腑即内也。应立量云。汝处幽室。应汝焦腑。以是暗故。同汝见暗 二破不对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未曾见有 境不对眼而称见物 二破转计二。一牒计夺破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牒转计也。此计。由前以暗室暗例眼前暗。不合成内。恐彼计云。我所见暗与暗室暗二体不同。何也。彼暗室暗是身外暗。名为外见。以是开眼之所缘故。我所见暗是身内境。名为内对。以是合眼之所缘故。今取合眼所对之暗名为见内。非同所见室中暗尔。如何不得见暗名内。故此牒也。然诸师叙计殊不分明。盖译人巧略。但牒而已有智请详。无执麻矣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夺破也。设许合眼对暗名见身中。亦应开眼对明而见自面。内属于暗。尚许返见。面属于明。岂无返见。一成则俱成。一破则俱破。故云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二展转纵破四。一在空非内同他破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设汝执言能见面者。汝心及眼应处虚空。以根境相对方成见故。若许处空。显是在外。如何复执心居身内。又若在空即同他人。自然不是汝之心体。此之二过。应立量云。汝之心灵。定不在内。见汝面故。犹如他人。破次过者。但改宗云定非汝体。因喻如前 二他见还同己体破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汝或执言。虽见我面。定是我体。即复破云。佛亦见汝。应是汝身。应立量云。如来之身定是汝体。见汝面故。如汝心眼。设或不许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便同前文。自非汝体也 三根身互阙能知破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又若汝心能见面者。本分身处应无知觉。以在眼根处虚空故。身若有觉。眼必无知。在一不在一。经文巧。略故不言也 四二觉应成两佛破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必 汝现今眼根自知身处自觉非互阙者。须有二心。知即心也。凡是有心。皆当作佛。岂汝一身成两佛耶。此之四段。展转破逐。皆由前文内对所成见面之执妄情纷扰执计多端。故尽破之令无所救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破随合二。一引经成立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引教也。第八本识变生三境。故云心生法生。境界风动能起识浪。故云法生心生。今虽通举。要取后句法生心生以为据也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现今思惟。诚有缘虑。及推所止。三处元非。应知。随境而生。心与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随多。颇合佛言。必无虚论 二牒计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无体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牒前计也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既言因法有心。应知心本无体。无体言合。理必不然。一法云何合。斯之谓矣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汝坚执无体能合。十九界第七尘。体毕竟无。亦应有合。世间学者谁信有之。故云不然 二破有体二。一内外出入不成破二。一正夺破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挃(陟栗切)犹触也。以手触身。必先知觉。既言有体。不无所止。内外二处必从一缘。故今双诘。难同前破 二破转救二。初救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转救也。若如前难。令见面等。理恐不然。以心能鉴觉。但名为知。眼有照明。方称曰见。若将心知。为眼见者。必无此理。故云非义 二破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引喻难也。如世间人称见外者。必待出门方名人见。若人居室。门岂自见。门眼也。人心也。汝称眼见。理恐不然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举事破也。若眼名见。死者眼存。心识离体。岂说有见。有见非死。死必无见。称见在眼。不其谬哉 二一多遍局非理破二。一总征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一多心体也。遍局身体也。余文可知 二别破二。一一体多体义失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破一也。心体若一。四处咸同。一支受触。四应俱觉。设许俱觉。失本触处。故云无在。若觉元所触处。一体之义岂存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破多也。汝心惟一。岂合言多。若许多心。汝亦多体。多体之内谁为阿难。故云何体为汝 二遍与不遍理非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破遍也。挃一支时四支应觉。故云同前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破不遍也。若汝执心不遍身者。头足之触同时而下。一合有觉。一当不知。今汝咸知。孰成不遍。故云今汝不然 二结破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六破中间二。一引经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引教文也)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合教理。也不相知者。合云外又相知。恐文误耳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正立中也 二据理推破二。一推破二。一就身处以随破二。一定其中位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若心在中。中应无惑。必有所在。何者为中。故举身处以定中位 二随计斥破二。一在身无中破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若汝于身立中位者。身有中边。若居身中。与内何别。应合见内。若就身边。边则非中。便有自语相违过也 二在处不定破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若身外处立中位者。必须约表。何处是中。若不可表。即毕竟无。犹如兔角。若可表示。即成不定。东西南北皆可道故。能表既乱。心应混杂。理应不然 二托根境以立中二。一立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身处二种。非我立意。眼色为缘生眼识者。岂非尊言。今约根境两楹之间。以立中位。心在此也。根能照境。故云分别 二破二。一总征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以此为中。为复兼带根尘二法。为不尔耶 二别破二。一破兼二。一若兼成杂破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 因心所兼。根尘相杂。尘亦分别。根亦无知。物即尘也。体即根也 二不杂非中破

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今若不杂。物自无知。体自照境。宛成相敌。但有二相。中云何存 二破不兼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不兼根故。名为非知。不兼境故。名非不知。二义既非。将何以表心之体性。体性不有。中位自无 二结破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七破无著二。一引经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既非内外中间。即知心无所著。而不知佛意破妄无体令识本真。如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不了此意。谬指其文。妄立无著。便谓合教。举世修行多作此计。但一切时都无所著即我真心。而不知执此无著亦是妄想。楞伽云。无心为心量。我说为心量。故下破之 二据理推破二。一破二。一牒计双征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像。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汝言一切无著。一切不出水陆空行。即汝无著之心。决定于彼一切法上。为在不在。在即着也。若在不在。二俱有过。如下破之 二展转推破三。一不在同无破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 无者不在也。若此决定不着诸法。何处是心名为不着。便同世间龟毛兔角毕竟无体。体既全无。而欲名谁为不着耶 二有体成着破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若此不着之心是有体者。则不可言不在一切。无犹不在也 三双指二过结责前非

无相则无 指初过也。无即不在也。相即一切也。不在诸相。则是无体。如兔角等

非无即相 指次过也。非无有体也。体若必有。即在一切。故云即相

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结前非也。相若有心。则名为着。云何妄立不着义耶 二结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此上七段。破妄所依竟。然凡情所计虽复万差。因依之处不过此七。欲推妄体。先破所依。其犹城陷则贼亡巢倾则卵覆。征虽有七。处则唯五。第四第七无别处故。随合无著。似破能依。正意在所。详之可见 次破妄显真二。一破妄心显真心三。一阿难伸请二。一责躬遭难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此下皆咨求法要恭敬之仪也。梵汉两仪。听众咸坐。欲有请问。从座而作。如礼请益则起。更端则起。将有承听。必须复坐。经有退坐一面。儒有居与汝言。皆令摄仪受法无谬也。言座起者。从法空体起悲济用也

偏袒右肩 袒肉袒也。致敬之极。西方俗仪。见王者。必肉袒示非敢有犯。佛教亦随此用。然此以表将荷大法之重担耳

右膝着地 胡跪也。屈智就理。期证入故。皆言右者。顺而无逆合掌 信解冥符。俾悟入也。已上皆身业

恭敬 意业也。谨肃曰恭。仰重曰敬

而白佛言 此上皆是经家缀缉叙敬仪也。下即口业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解饭之子。得道夜生。于诸弟中。是最小故

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 见惑虽除。俱生全在。至下方得第二果故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真实边际。即至极义。此即大教所指示处。悔过责躳。遭难未证。盖由不知此所诣处。即如来藏体也。二请示修行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堕弥戾车 涅槃经云。一阐云信。提云不俱。信不具足名曰阐提。或云焚烧善根。此即断善根众生也。弥戾车。此云乐垢秽人。此等全不识佛法。即边邪不正之见。由不正见。即谤正法。死堕边地。永不识佛。堕毁也。阿难请意。自得正修。识知真际。即离邪见。庶几成佛。亦冀。展转令无信根断善众生。毁灭邪见。识佛正法。自利利他始为正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请罢展礼。深乐闻也。倾心渴仰。翘诚伫望。敬闻开示诲令得入 二如来现瑞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将陈法利。宜先表报警动令信也。前放顶光。表体无说。此从口放。欲显言诠。声色用中无非智体。种种百千。具足众德破无明暗如日之照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三种世间不离本觉。名佛世界。四大分湛。诸根妄生。故云六种。无明坚厚。土石成形。震动既属佛光。妄本必为智拔。六震动相。如华严说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六情妄隔。国土殊形。妄执既融。十方开现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妄执未融六情殊隔。真智一发法界洞然。谁为自他。故成一界。即欲说如来藏心之先瑞也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因果不二。不二之体本周法界。名大菩萨。无明即明无所移动。名住本国。冥合此理随顺不逆。名合掌承听。大众将悟斯理。故今预此表示。法华说一乘竟。十方世界通为一佛国土。亦表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第三末经。大众领悟。是此所表也 三正为开示三。一双示真妄二源二。一总斥不了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凡夫外道常等四倒。声闻缘觉无常等四。故云种种。无始无明熏习成种。种必有果。子子相生。熏习不断。如线贯珠次第相连。名恶叉聚。恶叉梵语。此云线贯珠。经云。诸法于识藏。藏于法亦然。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应法师云。恶叉树名。其子形如没食子。彼国多聚以卖之。如此间杏仁。故以为喻。喻惑业苦也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失正堕邪也。不叙五道。故云乃至。二乘心行理外亦同邪见。不入正理名外。但修邪因名道。梵云魔罗。此云杀者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明失所以也。迷真习妄。种苦求甘。沙饭异因。宁论劫数。心期正觉。果入迷伦。自谓真修。焉知妄习。不循至教。但纵臆谈。一失通途。莫返幽径。悲夫 二别示二源二。一示妄源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标指也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正显也。众生受身。轮回五道。莫穷初际。故云无始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故曰攀缘。造善恶因。受苦乐报。死此生彼。皆因此心。故云根本。不了是妄。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故云为自性者。吁哉世人。莫不用此攀缘妄心以为真性。执妄心为佛心。恃此修行。转增我慢。涅槃经云。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计为常者悉是颠倒 二示真源二。一正示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标指也。菩提智果。涅槃断果。二果本具。故云无始。所依之性。本来不与妄染相应。故云元清净体。何者是耶下云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正显也。第八梨耶。于诸识中。最极微细。名为识精。此微细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觉义即是此文元明。元明者本觉也。不觉即是无明生灭。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合非一非异。名为识精。从此变起根身种子器世间等。名生诸缘。识相既现。元性即隐。名缘所遗者。遗失也。故下文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已为物失于本心。对法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斯之谓矣 二斥迷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抂入诸趣 本明周偏含裹无余。妙觉湛然斯须匪离。步步是道。故云虽终日行。日用罔知。故云迷不自觉。真所谓持珠乞匃。怀宝迷邦。抂受沦踬。诚可怜愍 二正推真妄二体四。一推征妄体四。一屈指推征四。一举拳以问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 奢摩他即出生死到涅槃之道路也

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地水火风空轮各对一指。又一一指端有千轮相。故云轮指。屈指问见。意欲推心 二约见以詶

\

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手金光。耀我心目。此即心目俱见 三再审谁缘

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举拳初问便言耀我心目。再审谁见。又却独不言心。意引推征明露妄想。师资善巧。共破执情。善哉大权。悬知今日 四别推心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当犹对也。汝目显然。故云可见。又汝眼实可见我拳相。意欲推心。且许其眼。眼即可见。何者是心。研核至穷。妄想须显 二正陈妄体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能推之心。攀缘妄想。生死轮转是此为根。固执既深。河沙叵算。故今呈露必待破除 三顿呵令问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世尊现相以呵叱。过之深也。阿难惊起以避座。执之重也。情之主宰皆谓我心。今被顿呵。孰不惊愕咄呵声。矍(居缚反)逸起貌 四克示非真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前尘之相本自虚妄。从识变生。犹如影像。而复引起念想。缘虑名之为心。心之与境二俱虚妄。此心及境即真如海中一浮沤耳。故下文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情妙心中所现物。浮尘既现。实体即隐。能覆能暗。故云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此之妄想。能损法身。能伤慧命。功德法财由之丧失。名之为贼。迷而不识。认为真常。将谓嫡生。欲期嗣世。反遭破丧。历劫贫穷。故失元常。受轮转也。故下文云。睧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弃之大海。唯认浮沤。迷中倍人。真可怜愍 二显示真心者。真心之体本周法界。非妄非真。绝言离相。能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然具三大。通二门。若约真如门显此心者。则亡因果。绝染净。口谈辞丧。心缘虑亡。无法可破。无法可会。此则唯显体大义也。若就生灭门显此心者。则彰染净。明体用。显真妄。论因果。有修有证。或破或会。如斯显示。皆为随顺入于真如。真如之体即一心也。一心真如及生灭相无二无别。即三明一。即一论三。故得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已界佛界众生亦然。今之所显真心相者。依生灭门破妄显也。然破会之相。诸经论中具有此二。盖随执心轻重。根有利钝。乘有顿渐。教分权实。若执重根钝。理须破斥。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根性调柔妄情轻薄。指相即性。一切皆如。犹良马见鞭影动即正。今经先破。后会。俾轻重二执皆尽。利钝两根俱入。如此段经。即明心能生法自性元常。不同前尘分别影事。但随境转体是无常。下经又明。见与见缘。本无所有。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此则先令明识真妄。后令了妄即真。洎乎开悟无妄可了。即云皆即菩提妙明元心。维摩法华皆有此意。如调马善医适时御物。在座根性既殊。说者理须兼二。如来善巧。妙达时机。文二。一阿难伸疑二。一别叙疑三。一发心修行疑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起意修行。亲近善友。即是发菩提心。如来常教令发此心。今复何故说为非心。故叙为难。淮涅槃经。发菩提心不是佛性。师子吼云。若一切众生先有佛性。何故复有初发菩提心者。佛言。菩提之心。实非佛性。是无常故。乃至虽念念灭。相续不断。名为修道。犹如灯焰。虽念念灭亦能破暗。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今经欲明如来藏心常住真性。即是涅槃正因佛性。发菩提心乃是缘了。体是无常。是故阿难同师子吼。以缘了性。难正因性。此则不辨三因常无常义。妄以为难也 二谤法退善疑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依之修行。能成佛道。因之谤法。永作阐提。佛说非心。诚为难信 三无心土木疑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土木不能了知。不能修谤。为无此心。此若非心。土木何异 二总结请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不了正因体遍通情无情。但执修谤之心。便见土木无性。洎被呵责此非汝心。由不早辨。遂至惊怖。然阿难岂谓不知。直为末世多作此计。用妄心即是佛心。惑者既群。卒难领悟。故再三疑难。请为开示也 二如来正显二。一约现法随缘以显心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摩顶安慰也。阿难疑问。将谓无心。今若开示。必知体遍。冥合此理。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得此忍时。通达一切法门。成就一切佛法。此非小缘。故佛安慰。警动其意。是故摩顶也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总标色心。故云诸法。无别生处。故曰唯心。此法生起。谓由真如不守自性为因。无始妄想熏习为缘。因缘和合。成梨耶识。从此变生根身种子器世间等。如水起波。如镜现像。故云唯心所现。一切因果者。别举正报。圣凡总该。故云一切世界微尘。别指依报。一切之言亦通此转。既由真心随缘所现。亦依真心以为自体。如像不离镜波不离水。如下文云。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故云因心成体 二约自性不变以显心二。一举况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世间妄有。不出色空。色中小者。草叶缕结。草叶有根种。缕结因丝麻。太清为名。显色是貌。妄相尚尔。况真心耶 二正显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清净拣异妄染。妙净明心。即三德具足。灵鉴无昧也。虽能随缘成一切法而一切法不能变动。若变动者即无诸法。以不变故为诸法性。如镜现像不为像变。若为像变。则不能现一切诸像。以不变故为像所依。此亦如是。故云性一切也。岂得妄想不实真亦无体。故此责云而自无体也 三重破执情二。一就执定其有性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牒其所执也。坚守不舍。故云执吝。思惟寻伺藉缘托尘。如划水印空随手即灭。汝必以此为真性者。下即语云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定其有性也。色香等即是事境。有牵心用。故名为业。既因境有。自性元无。若保为真。离尘应在 二就因显其唯尘二。一正示唯尘二。一例对五尘显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因声分别。全性元无。色香味触例此可见 二单就法尘显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五境不对。明了不行。既绝外缘。故云内守幽闲也。当尔之时。不无分别。若便将此内分别心为全性者。此亦非理。而不知此全由第六法尘影像事境所发。亦非全性。乃是意识在独散位。比量别缘。取独影境。非是明了同五所取。故云纵灭见闻觉知也 二遣其自揣二。一尘亡体在容是真常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 我今非是不徇理道强制敕汝执为非心。意显如来言无抂逼也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但犹独也。此观不由他人独于自心谛审揣度研摩理道也。此即理长即就。何必求人矣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若汝研穷此分别体。离六尘外实有性者。我即容许是汝真心。世人只知即心是佛。曾不子细度量。此心刹那变异。犹如猿猴害马。纷然乱想无暂停时。故楞伽云。当于静处。观此妄想流注生灭。凡夫不觉。妄谓不动。故下经云。如瀑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起信亦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已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故佛再令微细揣摩。揩定真伪 二境去心空足彰虚妄二。一正示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若离前尘。无此分别。足显分别宛是妄想。自性本无。属于前尘。故可名为分别影事。如下文云。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二释成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心因尘有。尘属无常。尘既无常。必归变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若汝坚执无常之心是真性者。应合法身同于断灭。以法身体即真性故。法身若断。依何修行。证无生忍。若了如来藏心。本周法界本无生灭。含裹十方。宁有方所。凡夫身心。如影如像。执此影像。为佛性者。一何鄙哉 四彰其自失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初闻佛斥此非汝心。则惊疑设难。将谓无心。洎乎显示清净妙明性一切心本来遍圆。而为世界因果微尘平等体性。佛虽开示。又恐久执尚坚。再约缘尘。重研妄想。离尘无体。岂是元真。苦坚执不融。法身应断。修证法忍必无所依。阿难虽未悟真。且知执妄是失。故云默然自失 三结示执妄过失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名为九定。通名次第者。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更无异念可间杂故。然修此定。能成无漏。今言不得漏尽者。乃通指世间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禅四空定耳。凡夫修禅。多生味着。随禅感果。不出三界。故非无漏。非别指于灭尽等九。亦可别斥前之九定。虽通无漏。俱是不了。问既修此定。能得无漏。何故经云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答此明不得大乘阿罗汉也。缨络经中。初叹喜地名鸠摩罗伽。秦言逆流。乃至七地名阿罗汉。秦言过三有。故知。今言不得漏尽。乃指不断二障之漏不证大乘罗汉也。况究竟无学。佛地始称。故佛三号有阿罗诃也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若了真妄。达法界性。见与见缘。以现前境。元我觉明。终不误执生死根本以为真实。由是不辨认妄为真。久处轮回。不成圣果。然阿难亦得初果。以未究竟。故云未得。若约大乘。故无所惑。二破妄见明真见者。由前佛问入道发心。遂答。因睹如来胜相。由眼观见。心生爱乐。洎乎举拳再问。复云耀我心目。七处征诘。三疑拒抗。但且论心。未言其见。盖心为万法之源。见为六根之首。心有真妄。见具正邪。故前破妄心显如来藏。即一真法界离缘绝相是所观境。境既已说。次明能观之智。智即是慧。慧用差别说名为见。见有正邪故须料拣。故下文云。唯愿如来开我道眼得清净眼等。此盖先体后用。法如是也。然体用二法不相舍离。体是即用之体。用是即体之用。故前后经文。明心则约见而辨。显见则就心而论。故知一法义分二也。文三。一承前开示责己求哀二。一责己无修二。一正叙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 责己内重。涕泪外形。拜而复跪。冀闻正说

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初心入道。罔解克修。恃赖亲因。将惠正受。岂知身戒虽从佛得。心定宜当自证。木不相代斯之谓欤。涅槃云。汝诸比丘。身虽出家。而未曾染大乘法服。虽复乞食经历多年。初未曾求大乘法食。衣严法体。食资慧命。不识本常衣食俱失 二喻显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 穷子舍父喻也。绝无功德法财以养法身慧命。故云穷子。不识本真。背清净觉。故云舍父。轮转五道。往而不返。故云逃逝。因佛指示。方知过误。故云今日乃知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说食不饱喻也。前法后喻。合之可知。夫修行者。必须内修理观外助多闻。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偏文字不习观门。说食何异。故大论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睹。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譬如人身牛 二述迷求解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烦恼所知。名为二障。由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造业受报。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迷法空理。不知诸法性相。若了本性常寂诸法元空。自然扰恼不生。业性不结。谁曰生死。谁为涅槃。涅槃生死犹如昨梦。今为所缚。实为不知。二障名体。如常所辨也

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无财之极曰穷。无上可覆曰露。既无功德法财。非穷如何。既无权实父母。非露如何。发妙明心。破烦恼障也。开我道眼。破所知障也。既开道眼。见性明心。二障若亡。二执随遣。者成住地。远至妙觉。善哉妙请。不亦至哉 二放光灌顶许为宣说二。一放光灌顶

即时如来从胸万字涌出宝光 前光从口。此光从胸者。前文从说显心。此文从心发见。万字者。表无漏性德。梵云阿悉底迦。此云有乐。即是吉祥胜德之相。有此相者。必受安乐。则天长寿二年。权制此字。安于天枢。其形如此。卍音为万字。佛胸前有此之形。然八种相中。此当第一。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体既具德。用不离体。用亦具德。故云有百千色。一时周遍者。无漏净眼。普见十方。智照无遗。微尘皆遍。遍灌佛顶智果必同。及诸大众乘因不二 二许为开显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根本智性因兹显发能建大义。名大法幢。三德秘藏不纵横并别。故云妙。十地见之如隔罗縠。故曰微。惟佛与佛乃能究尽。故曰密。心即体也。眼即用也 三约破执广辨见性二。一且示见性惟心二。一举前问答引出常情二。一举前所答问其因由二。一问因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此问有三。正在谁见。余即兼耳 二答由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先光。次见。后拳也。不从问次者。文便故也。阎浮檀金。正云染部捺陀。此西域河名。其河近其树。其金出彼河。此则河因树名。金因河称也。或云。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刀为金也。其色赤黄。兼带紫焰故也。观经疏说。阎浮檀金。超过紫磨金色百千万倍。唯圣所知。佛身光明犹如聚目。紫磨必不如此。赩许力反。大赤色也

二且约无拳。例其无见二。一约无拳以例问二。一舌语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无智之人。纵喻难明。故举智者因喻开悟 二正例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以其情见必然故。顺清而问。待其伸答。后乃夺之 二据常情以类答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果然情见不出于斯。故答相类 二约盲缘境以夺破六。一夺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意明盲虽无眼心中有见。后自释之 二验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盲虽不见明。还能见暗。即此见暗亦名为见。故云见何亏损 三难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常情见暗。不名为见。故以此难 四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征讫五通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音。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无眼见黑与有眼见黑。二见无别。故知。见即是心。不唯在眼 六释三。一牒向执情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 无眼见黑。有眼见尘。汝必许此是眼所见 二引灯例破

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此正例。无灯见黑。有灯见尘亦应许此是灯所见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此纵破。设或汝许名为灯见。灯若有见应名为人。不合名灯。又若灯见。彼暗中人得灯光时。不合名见。灯自见故。应知。因灯见色。灯不名见。因眼见色。眼不是见。灯之与眼但是见缘。体非是见也 三结归心见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举前有眼。在暗室时。因灯显照前尘境界眼方得见。此名眼见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此举盲者得眼光时。因眼显照前尘境界心方得见。以前例此。应知见性是心非眼也。穷其根本见性元心。遽遽相推。心为其主。余是助因。以常情只知眼见。不识是心。今此且令知其根本。未辨真妄 二广约诸相辨释三。一对境动摇粗论真见二。一阿难伫佛慈音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虽知见性唯心。未识真妄。若言是妄。如来又许获妙明心。得清净眼。若谓是真。前文广破非。真乃云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进之又不可。退之又难明。羝羊触蕃斯之谓矣。心既未了。口即默然。密冀如来慈音开示 二如来广为开示三。一问悟客尘引其开解二。一如来问悟因由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 即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五仙所居修行处也。佛成道后先入此园。度五人耳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五比丘者。谓阿若憍陈如。摩诃男。頞鞞比丘。婆提。婆敷。此五。佛初出家雪山修道。父王忆恋。遂召彼往亲近承事。彼疑非真。相次舍去。同在鹿园习外道法。佛成道后。思欲先度彼劳苦者。天眼观见在仙人苑。故往开示。三转法轮。说生灭四谛苦集灭道。今言客尘者。即别指集谛。分别烦恼粗动如客。俱生微细难辨如尘。此俱喻烦恼障也。若下圆通陈如述证。即通大乘。客如烦恼。尘如所知。二义无在 二陈如述已领解二。一标所悟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德长腊高最初度故。名为长老。佛转法轮。五人之中陈如先悟。佛问解否。答言已解。因得解名。悟此见修如客如尘。证得无为生空涅槃。湛然不动如主及空。因即获果 二述所解二。一述客义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旅亭止客舍也。俶始前进。遑暇也。此明客义匆匆不暇停住。喻分别烦恼数数造业流转五道未曾暂息。三界旅泊受果始毕又造新业。故云食宿事毕俶装前途 二述尘义

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此举新晴太阳高照。光入牖隙。现空中尘。摇动不息。此喻俱生烦恼微细难见。自非观智照现。终不觉知。与身俱生。与心同事。故此烦恼体全是生灭虚妄不息。主人及空。俱喻真性不动之义。始佛问悟客尘。此欲陈如明其行相。意引。阿难闻而开解。了真见常寂身境动摇。陈如剖析。甚合佛心。故此印可言如是也 二放光屈指辨其静摇二。一约境开合以辨见三。一引手问答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问答可知 二就见推穷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 此明境有开合。见无开合 三再审动静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阿难已闻客尘摇动虚空与主常自寂焉。今遇此问。例知见性无动无静。若以动静相形。则佛手是动。见性是静。若只就见体所明。本不曾动。今亦无静。此答稍符于真。故佛印言如是 二约身摇动以辨见。上来明境有开合见无动静。此则约对外境以辨。义则易显。向下。只于内身自分动静。动中有不动。意明境之与身俱是生灭。而凡夫人执身执境。不了空无常。故于此造业流转无穷。本真自性迷而不识。故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下经亦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又云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此等皆明身境无常见性常住也。不见性常二乘所执。不知无常。凡夫迷倒。下自双破。至文当知。然此所明。对境对身以辨见性。一往粗浅。若原佛意。非离此见别有性常。性常真体只就此显。以见与见缘无体可得本同空华元是妙明无生灭故。下经观河之见亦复如是。良以。诸疑未断。执情深重。是故。且就浅近。寄明深旨。至下文殊为问。方显其意。学者知之。文二。一放光左右以辨头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稍知见体无动。审问不移。故言头自摇动 二约头摇动以明见

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阿离认见不移。若无相形亦无动止。故佛印可 三双结会通责其迷失二。一双结会通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此结陈如悟客尘。客尘动摇。俱喻烦恼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此结阿难答身境。手有开合。头自动摇。身境客尘同一生灭。更无二别。应知。客必有主。尘处有空。对佛手之见。形头动之性。未尝动静。岂成去来。前后会通。其揆一也 二总责迷失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总责也。总责凡夫二乘无常计常常计无常。凡夫不了身境无常。妄执实有。计我我所。起惑造业流转三界。受于一切身心大苦。尚不知生灭。岂知本如来藏。故云以动为身念念生灭等。此即责无常计常也。二乘虽知一切无常。而不悟知本常妙性湛然不动。故云遗失真性。既不识真。亦不辨妄。故云颠倒行事。其犹弃海认浮沤者耳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结失也。不了性一切心。即是失真此斥二乘不知常也。认物为己。此指凡夫以动为身等也。下文身之与心皆是真心中所现物。执为自己。颠倒斯甚。自体不识。妄取他缘。如怀至宝于外求匃。谁之过欤。故云自取流转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