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了脱生死

发布时间:2024-02-19 11:03:59作者:真言

  了脱生死

  《大学》劝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应修身养德,与人无求,与世无争。且宜多行正道,仁慈济世,一不愧天地,二不昧良心,故《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然修身行善,积人天福报,仍免不了一死,如《坛经》记载,五祖弘忍告诫其弟子:「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故大众们,勿自误误人,自欺欺人,而言:「做人好就好,学佛做什么?佛还不是教人行善,做好事!」这些观念皆是一知半解,不识佛法的真实义!

  不明白而有所论断,便是无知;明白而不去力行,更是无明。人若只是相信自己的看法,则是主观意识;若只相信别人的论调,便是无所主见。有智之人,当去深入了解,而非盲目的定论,这样于己于人,皆无所益处。

  子曰:「未之生,焉之死?」此意味常人,不了解生死。如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虽贵为天子,仍对生死一筹莫展,为求长生不死,派徐福远赴重洋,去找寻不死之方,但终究要面临死亡。

  不但在家如此,就连出家人也不例外。在《续高僧传》有此记载,北魏时,有沙门名昙鸾,因病到处求医。而后感叹的说:「人命危脆,旦夕无常。若能学得神仙之术,再来弘扬佛法,那不是很好吗?」因此去拜会道家的陶弘景,恳求仙术,陶翁授以《仙经》十卷,昙鸾便欢喜回去。

  回程时经洛阳,遇见菩提留支法师,昙鸾便问:「佛法中有长生不死之法,能胜过这本《仙经》吗?」法师说:「纵得长命,亦终归六道轮回,有何可珍贵的呢?真正能够长生不死的,也唯有佛法才有啊!」因此法师便以《观无量寿佛经》授以昙鸾。并告诉他:「学此经典,从此不再三界投胎,六道轮转,阴阳祸福之事不会再伤害于汝。而其寿命无量,是无法言说的,这就是我佛大觉金仙的长生之法。」昙鸾听后,心中有所领悟,便把《仙经》烧毁,从此专修净土,也以此教化众生,又著述《往生论注》两卷流传于世。而在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预知时至往生净土。

  同样为求长生不死,但其结果却是大不相同,一位六道轮回,一位往生极乐。故《弥陀经》有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秦王少善根,故不能得闻佛法;且劳民伤财,焚书坑儒,故无福德。昙鸾少年出家,一闻法师开导,就能专修净土,此为善根具足;后能于此度化于人,且论注流传,便是福德具备。

  人皆有生死,谁能出离呢?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秦桧不义,陷害忠良,遗臭万年,本应该死;岳飞尽忠,为国为民,留香千古,亦要受死。夏蝉七天之命,早当会死;彭祖八百长寿,亦难逃一死。古人会死,今人会亡,来人亦是如此,正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不知您是否还为,名利打拼、权势斗争、成败难舍、情爱纠缠、儿孙烦恼、身心折磨、为道忧心?还是故装洒脱,不管它、随便它、任由它?亦是无可奈何,无知、无解、无法呢?

  佛言:「生死事大。」就是说,人生再也没有比此事更重要了!『生死』不是修行的专利,亦非老年人的问题,也不是病危再来探讨的事情,更非失意人的借口。不要以为现在稍有成就,或有点功夫,或处在顺境,或无病痛,就可以不谈生死之事。人不该这样逃避问题,而要认真的去面对、思索、找寻、请教、学习、力行,如果一直这样做下去,您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夫子为闻道,可不在乎性命。而在《法华经》里,佛于过去无量劫中,虽身为国王仍四方求法,更言:「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孔子和佛陀都可为法牺牲,难道我们连求法之心也不肯发吗?

  生死事大,唯自己可救,那要如何修呢?

  如五祖所言:「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虽然众生皆有佛性,但反观自问:我们都是平庸的凡夫,且多生累劫妄缘所染,恶习深重,造业不断,要说开悟见性,谈何容易。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要当生解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或许大众有许多的疑惑,真的只有此法吗?

  此疑惑问自己最清楚!不论是未修,或是初修,甚至修学已久之人。试问!自己可以把握今生开悟吗?问百人、千人没有一人敢确定。既然没办法,又何必耽误自己呢?《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且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曾言:「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整天高谈阔论,口说般若,不识本心,亦不老实修行之人,可说是愚昧到极点了。

  若已相信,您也许会问,到极乐世界,一定会开悟吗?

  永明禅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弥陀经》里,六方佛赞叹此经,况佛对舍利弗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说不定有人会问,学佛之人不是要慈悲度众,行六度波罗密吗?

  藕益大师言:「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所以真能老实念佛,便已具足六波罗密了。

\

  再问又怎能舍离众生,独自去极乐国土呢?

  就是为了度众生,所以才发愿至阿弥陀佛身边学习,直到成就之后,才有能力度尽一切众生,正如学子先到海外留学,学成归国之后,方能贡献所学,帮助国人一样的道理。《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若无发菩提心,又怎能去呢?所以自私之人是没有资格往生极乐世界的呀!

  那如何才能去呢?

  只要止恶行善,发菩提心,有『信』、『愿』、『行』,三资粮即可。『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阿弥陀佛,决无虚愿;念佛定可往生极乐世界。『愿』离娑婆,愿生极乐;愿将一切功德,回向极乐国。『行』执持阿弥陀佛之名号,老实念佛,直到一心不乱。

  怎样才算老实念佛呢?

  藕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祇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但每个人状况不一,所以按自己的条件来自定功课即可,最主要就是『持之以恒』。

  又如何达到一心不乱呢?

  藕益大师说:「要达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再者,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由意根起念,舌根念佛,耳根闻入,其余三根,自然摄受。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日久行深,即可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憨山大师的《费闲歌》不是说:「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不知光念,是否有用?

  修行有『解』、『行』二门,念佛人从行门进入,直到心开悟解;纵使不悟,亦可往生极乐。此偈说得很明白,念佛要深信切愿,心口如一持名念佛。纵然散心念佛,念久也会专心而念;更何况《法华经》有言:「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所谓:「一日修来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多念多修总有好处,刚开始都是散乱心,因为这是念佛的过程,故不能气馁。且念一句佛有无量的功德,还可消除自己的无明业障,因此要坚定信心的念,不要再找任何借口,来贻误此生才是。

  正如彻悟禅师所言:「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总之,要时时忆佛念佛,而念佛时要以至诚恭敬的心来念,不求快速、不求感应、不求开悟,一句一句清清楚楚,老老实实的念,便能一路念到,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