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之命脉-禅观教育
惠空法师-慈光禅学研究所
一、台湾佛教发展背景
在讨论台湾佛教的僧伽禅观教育之前,应对台湾佛教的发展背景,有一概念性认知。此可从佛教整体思想及具体僧伽教育内容等两方面来谈。
先从台湾佛教的整体思想来看:台湾佛教在这五十年中,发展出几种现象,包括有(1)人间佛教、(2)印顺导师思想、(3)戒律、(4)净土等四类主体思想,可说这些思想即代表了台湾佛教的重要思想内涵。此中,人间佛教比较注重于世间净化人心的层面;印老的思想则比较着重正知见的建立及带动;而净土和戒律虽说是代表佛教实践的部份,但仍不能完全代表佛教修行的理念:戒律属于佛教僧伽在生活中的基本仪则;净土属于佛法实践的部份,但毕竟无法含摄修行全貌。所以,这五十年来,台湾佛教虽然非常蓬勃发展,但是在修行的问题上,还是给人一种漠然、非深化契入的感觉。
台湾佛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产生呢?这是有其时代因缘之对治性的。就人间佛教来说,自明、清以来,佛教出世者过于山林化、入世者则经忏流俗;加上西方宗教文化影响,社会急遽都市化且快速进步,一些长老们为了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而有淑世的思想;翻离闭门的解脱精伸,这是一种对治传统山林佛教及经忏佛教流弊的转化。这种人间佛教的思想,至清末民初而被大力主张;在台湾则以慈航法师、东初老和尚为代表。而印老及戒律思想虽都有其本身的特性本质,然则,在时代因缘下,亦有其对治性:印顺导师思想是对治传统佛教的禅宗末流、宗派玄谈、流俗经忏的流弊,而想找出佛教根本的正知见;戒律则主要是对治台湾佛教在日本时期,所遗留下来男女合居道场等问题;所以二者在对治性上也都有其因缘存在。相对的,净土就显得有源流而长远,其追溯印光大师乃至历代宗师,归本弥陀经而普及僧俗,所以能够普遍的流行。以上是略述台湾佛教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原貌。
其次从具体僧伽教育工作来看:摊开各佛学院的课程规划设计,可以发现宏法、律仪、思想、语文、技艺教育占了整个课程的大部份,部份学院如圆光等,虽设计有禅观思想的课程,但毕竟是极少数;各佛学研究所在佛教语文、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等课程安排上仍占较大比重。所以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台湾佛教对于禅观思想领域其实是相当漠然的!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一类年轻僧众,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面临在这样的困境中,甚且乐于在此情境中;另有一类僧伽则是察觉到这问题的存在,可是没有真正重视或去思考解决、改进的方法,或无能为力,故也就随而流之;此外,有些僧伽已察觉到这问题的重要性,也努力解决,所以就造成很多人往山里闭关,或到外地如韩国、大陆,乃至缅甸、泰国、西藏参学修行。这就是台湾禅观思想教育缺乏,长期下来所产生的现象。
试着分析这个问题的关键,我们认为最主要因素在于:中国佛教禅观主体是以禅宗为主,而中国佛教的禅宗在台湾并没有受到重视,所以整个禅观思想完全落空,这是一种自然的因果关系。此可以从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来看:古代大德,都是以教导行者了脱生死,作为修行的归趣;而就修行理路而言,在中国,发展出两个比较大的禅观系统──天台的止观思想及禅宗修行开悟的思想。天台智者大师的思想,需要很深厚的理论,故要有很深厚的佛学基础及阅读能力,因此,天台的思想虽很完备、高深,可是境界太高、所需具备的教理思想太复杂,一直无法普遍展开。相对的,禅宗即显得直截──禅宗要我们放下世俗一切名利,一心一意参个话头或自照心源,安禅办道三、四十年以了脱生死,这就是禅宗的思想理念。但因禅宗不立文字的思想,使大家对禅宗有一种说不出、说不清、不能说的概念,而使“禅”的思想和教育因而隐晦。到了后期不断地发展演变,不立文字最后流为“口头禅”、“邪禅”、“野狐禅”,其实这已是禅宗的余流、禅宗的式微,并不是禅宗的本意。所以说禅宗这个中国禅修的主流,发展到明、清之后就没落了。今天,台湾佛教就是因为有远因──禅宗的没落,及近因──时代的对治性和因绿性,故有此禅观教育不足的境况。现在把这一历史背景提出,希望透过历史背景而了知问题的存在和发生的原因。唯有清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才会警醒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去面对及处理。中国佛教是以禅宗作为主体,这是历史的事实,当然历史并不一定要绝对的延续,也并不是一种要绝对继承或执行的制度;可是我们却必须要认清楚历史所带来的影响,并澄清其间的因缘关系,进而依此推演出未来因应之道。
二、禅观的地位与重要
佛陀的一代时教,禅法相当多,每部经典都有不同的禅法,有深有浅、有难有易,有中观、唯识、天台、净土、禅宗、华严等各种不同的宗派,这当中就有契机的问题存在。撇开契机的问题,佛陀所流传下来的经典或菩萨祖师的论典,无论大小乘思想,若仔细去了解每部经典的旨趣,就会清楚的发现,每部经论的架构都分明指出佛法的真义――即是引导趣向解脱、菩提;无论其架构是(1)境行果;(2)因缘果;(3)信解行证;(4)戒定慧三学;(5)苦集灭道四谛;(6)五重玄义;(7)十门缘起等等,在在都指出经典之旨趣在于令人会旨归宗而实践禅观,这是非常分明之事!而非斤斤于宗派之你我、历史之细末、版本之差异等等。在禅典上甚且指出行善亦是禅障,虽然此语是就根性好乐而论,但我们不可忽视其背后代表了整体佛法的根本意趣。
而禅观为何是佛法的根本旨趣且作为僧伽教育的重心呢?禅观的本质,在于“智慧”,当然智慧又必须以“定”为引发,所以说“定缚慧杀”,即谓用定把烦恼系缚起来,而用智慧把烦恼断除,依此才能够得到解脱。出家的目的、学习佛法的根本旨趣在于了脱生死轮回,而佛法的尊贵也在于能够让我们解脱生死。如果出家人没有把解脱生死作为根本第一职志,迷失此修行方向,后果实在是很难设想的,因为:
第一、经典以解脱菩提为归趣,故一旦迷失此解脱菩提之方向,则对佛经的理解就会模糊,所讲出来的话就没有意义。
第二、离开了禅观的修习,面对心性中浅深不同的烦恼,则难以降伏。
第三、无法导引广大众生走向解脱之路,因为僧众自己不了解,也没有真正去走过。
如此以还,会使整个僧伽生命的重心迷失,连带整个僧团的重心也迷失掉,甚至教团僧俗大众亦不知道到底要走向何处?如此佛教生命力就会衰微。因此,如果青年僧伽没有认识到解脱生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根本性,则僧青年将没有未来、没有真正生命的安顿处。这一问题会像推骨牌一样,使整个佛教生命力自然产生退化、衰微,甚至凋零。
所以,确立解脱生死之信念,是出家本怀第一重要之事,如果僧伽没有这样的认知,那么这个僧伽的生命和目标就是模糊的;唯有确立正确的信念后,僧团才能够健全,一切才会有着落、有根源,才会有活水源头,才能够开展出佛法的种种境界。
三、确立僧伽解脱之信念──“禅修教育”
要使出家人确立解脱的信念、步上解脱之路,最后得到解脱,简单而言,就是“禅修的教育”。透过禅修教育才能够真正圆满出家的生命,也才可以把僧团、所有佛教徒和广大众生,引导到解脱、菩提涅槃之路。这种教育基本上就是“信、解、行、证”。
不同的宗派对信、解、行、证付予不同的深浅概念,我们现在试着从便于理解的立场加以定义诠释如下:
信--是对道心的信念,及对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修行?等等问题的揭露与理清,对于解脱生死产生无比的信心。
解--对于修行问题很了解,对修行的方法和各宗各派的理论、方法的好坏及彼此的差异点都很清楚。
行--有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巧,而且有一些人共同修学和互相勉励,由近及远,由浅至深,一路走下去。
证--如法修行,由此进入禅定的境界和得到不同的智慧。
因时空差异、社会环境等因素,古时禅师只要领导一群人安安静静地修行即可,不必讲太多教理;现代则不同,知识发达,汉、藏、南传各宗派思想交流密切,也有很多新异教、新思潮出现,并冲击僧伽教团。所以,我们必须要适应当时代的众生,对古代宗师修行的理路,稍作一些诠释与疏理。
前既已了解修行者信念的建立与认知的重要性,故有必要在僧伽教育校园里,安排一些修行的基本理论,并作澄清。这些课程有些佛学院及道场约在十年前也慢慢在重视而且设计,但就现阶段而言,是希望在既有的教材及系统中,能作得更好:譬如天台的释禅波罗密、小止观都是很重要的课程,又如清净道论、参话头、默照禅等禅宗修行思想理论都逐渐被提出来;加上现在南传禅修理论及密宗禅修理论的刺激,已慢慢形成各宗各派禅修思想的交会,因此有必要把这些思想理念,有系统地介绍给青年学僧。此外,还必须要有实地的操作课程,也就是青年僧须要花几年的时间在禅观的教育启发之下,有理论的教学,也有实际的操练,在透过理论及实际操作之后,令青年僧慢慢地自然好乐禅修而在僧团中继续延续其生命,以禅修作为出家生涯的中心而继续前进。
所以,青年僧在其初出家的十年成长过程中,是不是能顺利地接受禅修教育,对于僧青年的出家生涯,是非常重要的转化及引导的关键点。因为如果今天不去塑造及带领出此一修行解脱的方向,他们必然会走向弘法、走向建庙、或是走向办佛教事业,下焉者流俗感应赴众,上焉者走向研究思想、写文章、着书立论做学问去。所以对青年僧出家生涯的最好照顾,必然是在其初出家时能有很好的禅修教育,让其初出家的起点能稳固。当然,禅修仍然必须以戒律作为基础,因此在禅修之前的律仪教育是不可忽略的,台湾佛教一些戒学的道场都有很好的典范,有很好的法师作为榜样,可以截取他们的轨则及经验来实行。而净土宗一心念佛往生的精神,更可以作为禅观的典范来看,如灵严山寺严格的管埋及一心念佛求往生的理念及实践的精神,都是台湾佛教界僧伽教育很好的榜样,此即是以实修、实践为主体、为前导的典范。
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把眼光放在三十年、五十年以后,经过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六十年,佛教就会出现一批有经验、有理论、有实证功天的禅修耆宿长者。所以好的禅修理论教育及长期实际用功锻炼,是造就未来禅行者所必要进行的方向,也是中国佛教末来延续发展的命脉!希望透过这问题的提出,能让年轻僧众重视这个问题、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所反省。庶几希望僧青年能够有自己修行的理念,以及实践的法门,能够在修行路上走得安然、安心,真正把僧团、佛法提升上来。也唯有透过禅修教育,每位僧伽才能确立出家的本怀,掌握自己想要走的路、走出人天师范的楷模来!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