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净慧法师:十界从心生,心从何处生

发布时间:2023-11-05 13:24:06作者:真言

  第七十问:“见闻二义,甚难悟知;一是‘十界从心生,心从何处生’,何义?二是‘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什么处忏悔’,何解?古今未见详解,不知谁能说明白。”可以为其解疑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古僧依禅理相有问,未见有禅师明了作答,只告知从参悟至妙悟,可自心悟知。虽未见明了作答,却不碍真修实证。今又有人问义何解,可见世有大因缘、大善根者,乐闻大乘法理深义,求证解脱。虽依禅理相有问,须依法实相作答;不是依理讲理,而是依实相讲法,理在法中,义在理中。但是,如此讲法,恐未证义理圆通者,及未证了观诸法实相者生疑;或世间依文解义者,及在名相上争来讲去者生诽;可因缘殊胜,又有机缘成熟者,只能方便略讲,各自随缘去吧!

\

  昔有广印禅师自幼出家后,经常回家探望母亲。母亲恐影响其道心,便对他说,“三朝新妇,一世禅和。子其勉之!”虽不知此偈原记如何载之,但今可理解为,我一妇人,为人妻者,修了几辈子好,才生此贵子,能因缘和合,一世出家为僧,清净禅行智慧;你应记住这话,好好修道,将来救度母亲。广印禅师成道后,不忘母亲劝勉,终生受用。一日,广印禅师于寺内见十法界图,便问剃度师,“十界从心生,心从何处生?”剃度师不能回答,便劝其游方参学。简介此问出处,方便理解法义。

  十界从心生,是实相法;即十法界众生,皆由心中业习而生。佛亦由因地慈悲喜舍修菩萨行,与无量众生结缘,依菩提心发大愿力,成就佛道,安立法界。佛虽缘起性空,而无缘大慈愿心不空;众生虽在生灭与变易法中,而所行业习不失;故有诸佛国土庄严,又有不同世界与不同法界。心从何处生?心从五蕴生,五蕴识即是心。五蕴识从何处生?五蕴识由法性(单指法界性,不含器物性)生,即心由性主。法性由从何处生?法性无生妙有,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无明在哪里,在六道众生五蕴中,根植在区宇,表现为业习;而在四圣道众生中,无无明而法光明升起,根植在心中,表现为愿力。五蕴,在六道众生中为善恶杂染,在四圣道中为纯善无恶。如此讲法有依据吗?有!很多人都读诵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经中有五蕴皆空,才心无挂碍。经文开始便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还可见菩萨有五蕴,只是五蕴皆空,直至成佛。那么五蕴与心的差别在哪里呢?主要差别有二;一是五蕴中有色、受、想、行、识,为五蕴区宇,五蕴区宇各有功用,各依众生,各通法界;五蕴为心组合体,心为五蕴一合相,可法理各表,又各有其名。二是十法界众生各有形态,身根相异,五蕴有同;业习差别,心性相通;但在不同形态中,各由相体不同而有差别,只能各表其义,各称其名;如人有六根、七识、八阿赖耶,五蕴也在其中,可总称为八识心田,而不能断开称六根五蕴等。在这里多讲几句,我曾讲过,学佛人只念一句佛号,不能精进禅行,除乘愿再来者外,不能往生诸佛净土,只能随业而转;法理依据是五蕴不空,业习未除;如非想非非想处的天人,只依识五蕴(其他处众生皆称五蕴识)而存在,就是在识蕴区宇不空有疑,疑佛、疑法、疑出世间三宝一相,而不得出离世间;若解深义,可参学《大佛顶首楞严经》。故我劝学佛人,欲出离世间,须依此经修行,终生受用不尽。

  广印禅师参访仪峰禅师,仪峰禅师便教他读文偃禅师“露”字话头;即有僧问文偃禅师,“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甚么处忏悔?”文偃禅师答,“露”。义可解为,露者显露,法界无藏;自向心忏,悔无匿罪。道应内求,不应外参;内求证道,外参学理。证道自明,学理唯识;自明明心,唯识识智。杀父杀母者,必在佛前忏,须在众前悔,重在行中改。而杀佛杀祖者,世间有之;古有歌利王与提婆达多,今有毁坏佛塔、佛像、佛经者,打杀骂辱菩萨行人者,业报等同。若有求忏悔者,应如法忏悔;首先应皈依三宝,身心方能如法忏悔,求得悔过自新;然后应于现在佛前,向过去佛忏悔,称念过去佛名号,仗其功德力,去除恶因;其次于现在佛前忏悔,称念现在佛名号,仗其功德力,去除恶习;再次于未来佛前忏悔,称念未来佛名号,仗其行愿慈悲力,化转恶果;再次于诸菩萨前忏悔,称念诸菩萨名号,仗其行愿慈悲力,改恶向善;最后诵持大乘经典,仗诸方等经典加持力,净行证道。如此忏悔为具足,少一为有缺失;具体可在法师引领下,参照《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行持;否则,难忏难悔,难除恶因,难去恶习,难转恶果。2016/2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