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的意义与战略

发布时间:2023-11-22 12:32:59作者:真言

  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的意义与战略 2010.11.24

  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的主题,不是今天才有的命题,而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主题,是因为时代和人类生活的变局,实实在在的把这个命题推出了庙堂,赶进了江湖,留给佛教坐下来空谈玄想的机会已经没有了,接下来的只能是一场场的实践和上演,颇有些临时抱佛脚的仓促和无奈。

  尽管如是,我们还是愿意从佛教和社会的二条门径出发,梳理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的时代旋律。

\

  首先从佛教自身的教义来看,佛教的化现代,或是讲佛教的现代化是否符合佛教的教义呢?如果这个化现代与现代化的方式违背了佛教教义,那我们就是佛教的千古罪人了。但若是通过与时俱进的共振,透过与时和谐的努力,我们能够透过社会大众的心灵需求而为社会提供出佛教本有的净化心灵梳理心灵作为的话,那我们无疑就是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的开路先锋,我们就是那个走在前面的兄弟了。

  佛教核心教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佛教教义的缘起性。佛教主张一切法都有其缘起,没有无缘无故的新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老去,新老更迭都是因缘所生法。既然是个因缘所生法,就强调了内因及外在环境的互相缘起性。而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大社会外在环境,普遍的信仰淡化,道德沦丧,人心躁狂,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佛教和佛教徒是否还要把自己禁锢在山门里面,不问世事、满脸菜色、毫无生机、一心求死呢?答案肯定不是的!佛教要用它鲜活的生命与灵动的力量为这个躁狂的时代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净化躁动,为普遍躁狂的心灵带来安宁稳定的作用。所以从佛教教义的缘起性来讲,佛教的化现代与现代化与佛教的教义是非常合拍的。

  佛教的第二个核心教义是“一切都是在变化的”,这也就是佛教教义主张的变革性。佛所说的话总括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但是戒定慧三学会随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与时代潮流的变迁,这个戒定慧三学也会有其不尽相同的阐述与表达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尽相同的作为。由此可见,佛教的化现代也是符合佛教的变革性的。

  佛法根本教义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她广大的慈济性。我们的生命都不是无缘无故而来到这里的,任何个体的生命都是由父母、兄弟、姐妹、邻里朋友以及所有与我们有关的亲近的人和无关的陌生人所构成,我们生活在一个星球上、生活在一片国土上、生活在一个社区内、生活在一个村庄里,因此注定了我们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的关联性。因其关联,所以,佛教不能消极退隐,不但不能消极退隐,恰恰还要勇于承担和勇于进取。承担众生的苦难,承担生命的重负,承担心灵的桎梏。而佛教又绝不是只强调被动的承担或者忍受,而是积极的改造与变革,让生命的苦难和桎梏透过智慧的中道修为而得到彻底的改观和变化。这也就是梁启超先生讲过的“佛教是兼济,而不是独善。佛教是进取,而不是消极”的本义。从慈济的角度讲,佛教的化现代与现代化有其实在的紧迫与市场,因为是时代在呼唤佛教的慈济。由此可见,佛教教义的广大慈济性是可以接受佛教自身的现代化与化现代的。

  佛教教义的圆满性与适应性告诉我们,佛教的化现代与现代化是佛教教义的固有因素,佛教的现代化与化现代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从佛教自身的角度出发,而不知道外在的时代环境是否需要佛教这些教义和作为,如果我们拿出了佛教的宝贝,却不为时代所接受,那么这个内在的变革需求和冲动与外在的环境和市场就根本是不搭界、不对等的,那么佛教自身的这场变革努力就是一种不知深浅的飞蛾扑火。让我们转换目光,来看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否真正到了它需求佛教的时候呢?

  目前整个地球人们的物质生活、经济指标高度发展了,发达和正发达国家的GDP上去了,这些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既带给了人们整体物质生活的舒适性与方便性,但与这种单纯唯物的舒适与方便也同时带来的人们自我身心的紧张与不和谐性,人类个体生命的自我愉悦感,在物质层面的欲壑难填饱和之后的空虚感和无助感,导致了整体人类幸福指数与物质发达指数的反比列增长,也就是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给人们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佛法第一个要关注的生命主题就是人类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自我身心和谐。无论一个个体的人拥有多么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多么富可敌国的财富,如果他自己的身心无法和谐,毋庸置疑的,这个个体生命的质量是不完善的。佛法戒定慧三学的目标就是让我们通过每个生命个体内心的修炼达到内心的宁定,从而达到为自心减压和化解内心压力的目的。一个无需神灵救赎,无需外在救赎或者麻醉而能够自我净化,而又真正能够做到自我减压的佛法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最最紧迫的需求!

  佛法关注人生的第二个命题就是自我和他人的群体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可供人类使用的外在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日益冷漠、猜疑和普遍的诚信匮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佛教主张,当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如何时,先要让自己做到如何,这也就是佛教教义自觉然后觉他,自利始能利他的外延。比如你希望别人信任你,你就首先要去信任他人。佛教倡导的自他关系和谐正是这个时代普遍面临的人与人信任危机。大家都知道丹麦是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丹麦所以成为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不在于她的经济多么发达,也不在于他们掌握的物质空间多么便利与丰富,更不在于他们国民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在于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稳定和放松。个体的人活着就不可能脱离社会,没个人必须跟他人,跟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跟整个的社会发生关联,而如何和谐自他社会关系,是佛教千百年来慈悲济世的不变主旋律。

  佛教一向主张“庄严国土利乐众生”。国土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环境的污浊与恶化,必然让依环境而生活的人们最切近的感知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佛教还主张“依正庄严”,依就是生命所依赖的环境,正,就是正在依赖环境而活着的人们,所以如何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佛教没有空洞的口号或者仪式,而是实实在的有着佛教自己千百年来的踏踏实实的实践和努力。纵观目前中国大陆的大大小小的寺院,无论在文物部门旅游部门还是宗教部门手里被使用或管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俗语本身就证实了佛教和佛教徒对环境保护的成果和努力。在今天片面追求物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佛教“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已有经验,绝不单纯是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单一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百姓乐业”的和平盛世,佛教同样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和谐盛世,佛教更主张“心安国土安,心净国土净”的人间极乐净土的创造和努力,这即是时代对佛教的需求,也是佛教自身本具的教义和经验。因此佛教的化现代与现代化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要越快越好的。遗憾的是佛教自身,还没有拿出一份令时代满意的、像样的答卷出来。

  从佛教化现代与现代化的具体战略来说,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生不重死。

  第二、重人不重鬼。

  第三、重慈济而不重退隐。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目前流行的佛教大都是以来生、来世为目标,而眼前的现代,现世呢,却是一种可怜的等待被救赎的过程。这个教法让人们对于现世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动力,也没有了创造的主观性参与性与能动性。所以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传统佛教的重鬼不重人,重死不重生的颓废态势逆转过来,这个逆转不是对传统佛教的反叛,更不是一场佛教革命,而仅仅是一种回归,是一种正本清源的回归。回归到释迦牟尼的教法,回归到直指人心,回归到以开发和完善每个生命个体的智慧,以利乐和慈济我们身边的众生,以庄严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国土为其核心目标。所以我们现在倡导“人心、人本、人文”的佛教,我们更呼唤“人心、人本、人文”的佛教。

  国际善地禅修公社,我们的目的:

  在人文上更加人文。

  在人本上更加人本。

  在人心上更加的直指人心。

  明奘

  2010年11月24日于吉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