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万行体中圆 --浅谈「准提法与六波罗蜜之关系」
更上层楼
准提法门显密圆通、三根普被,汇集了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的悲智愿精神内涵于一炉。下手虽易,但想要修得上路,尚须配合六度万行、福慧齐修、解行兼顾、理事双融。我们今天仅就它与六波罗蜜的关系来略做探讨:
有舍才有得
一、布施波罗蜜
谈到布施波罗蜜,给人的第一个反应是「财」。俗语说得好:「时间即金钱。」我们肯以时间来修习准提法,把万缘放下,身口意三密相应,等于把精神投资在这时段中,也可算是一种财布施。
不论专修或共修,乃至行坐卧,一有空档,能够随时随地提起准提法门——观想或默念准提神咒,都可以列为财施,而这种财施反过来也增加了我们的财源,为什么呢?
所谓「布施」,一边「施」,一边「舍」,一边马上就可以「得」,这是一定的道理。得到什么呢?如果我们没有学佛,下班之后,大可以去逛街、上馆子、看电影、游乐……花钱去买你精神上的慰藉、寻求你身心上的轻松平衡。可是它所付出的代价又是多少呢?
那要杀掉你的时间和金钱。当然,若是能因此而买到健康,倒也无可厚非,倘若因不正当的娱乐,而导致破财又伤身,岂不更加得不偿失?
修习佛法,可以使我们的精神饱满,不断的自我唤醒,逐渐开发自己的千秋大业、法身慧命,找回自己清净的本来面目。这岂不是一边舍一边得吗?这种「得」是「真得」、「大得」,不花钱的大买卖。
何况修过法之后,精神百倍,将更得力于后续之工作,这种投资多划算呀!但是我们一般凡夫总是那么颠倒,偏偏要去吃喝玩乐,把身体吃坏了、玩坏了,真是「不颠倒不叫众生」呀!
再说,修法能使我们的起心动念与法相应,岂不是法施吗?修得好,甚至可以把经验转告别人,把智慧奉献给他人,这就是法布施。如此,则不但能丰富自己的精神,同时也丰富了他人。乃至倘能以它来供养双亲,让他们也能有正知正见的人生观,不就是最大最根本的孝顺吗?所谓「皈依僧,众中尊」,你的一言一行既符合了最好的供养,当然就是最殊胜的法布施了。
如果我们不修行,则贪瞋痴慢疑样样俱全,互相污染,真是罪过!清净的身口意便是最好的身教与言教,这是社会上人人所需要的,也就是善知识。因为别人亲近了你,即可以沾到你的智慧光明了。
各位修习准提法门,就要行无畏布施:不怕熬腿,不畏寒冷燠热,也不因自己情绪上的低落或病痛而半途退转。无畏布施是精进的最好表现。那是弥足珍贵的。
有容乃大
二、忍辱波罗蜜
在人情世故不平衡的时候,情绪最容易爆发,也最伤害我们的法身慧命,所谓「瞋火烧却功德林」,做了功德,长养了菩提幼苗,却被瞋恚之火焚烧殆尽了。多么可惜!
一般人只看到世间的表相,没有看到佛法的实相。要知道,世间上不如法的事,正是我们学习忍辱的地方,正可磨练自己的耐力,增进自己的功力,开扩自己的心胸气度。
心量不大,谈不上做事业。能成大器的人,气度如同大海般的宽阔——能纳百川,才能成其大——想要成就大乘的根器,就须有足以撑船的肚量,好坏皆可包容。
古代有位张公,家中五代同堂,好几百口人丁,却能和睦共处,相安无事。有人问他:「有何驭术?」张公一言不发,只写了一百个「忍」字。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容乃大」,哪里还有什么诀窍呢?「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如此而已!也唯有这样才有功德可言呀!
地藏菩萨发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真是何等功德!在愈苦难的地方,才愈有菩萨示现,享福的天堂,哪需要地藏菩萨去凑热闹呢?地狱众生多么刚强顽固、难度难化!但是地藏菩萨却能本着「难行难忍」的大无畏精神,誓愿要度他们,这就是《地藏经》之所以那么令人赞叹,那么了不起的原因,它所展露的,也就是「忍辱波罗蜜」。
三轮体空
各位想要庄严自己的道业,就要修「忍辱波罗蜜」。「普贤十大愿」教我们遇到各种境界都要能化得掉,在现实的环境中懂得善分别、善调服,在世上福慧双修。
《楞严经》告诉我们:「心能转物,等同如来」,一切外境人事都是我们心的投影,如果我们的磁场强,念头正,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智慧如大火炬,顽钢钝铁为之销融」,再大的逆境也奈何不了他。
那么要忍到什么程度呢?——无生法忍——既没有一个忍辱的我,也没有一个让忍辱的对象,中间更没有一件忍辱的事情,这是「三轮体空」的道理,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境界。所谓「于心无事,于事无心」,不是忍得很勉强,忍得咬牙切齿,忍在心中挥不走。
可见忍辱波罗蜜不容易唷!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做到无生法忍,做到「三轮体空」的忍辱。他有一世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支解身体,却能不生一点瞋恨心,这是最彻底的忍辱波罗蜜。
心地无非
三、持戒波罗蜜
各位别以为持戒波罗蜜容易懂,戒律恰恰不好懂唷!戒律有戒体、戒相。要明了戒相,一定要通达戒体。否则,纵使达到阿罗汉的果位,也不一定能看得很清楚。
《维摩诘经》提到优波离尊者(当时僧团中纲纪的主管)向两位破戒比丘说戒,讲得两个比丘既懊恼,又后悔,身心充满了罪恶感,甚至感到绝望。恰巧遇到维摩诘居士,反而把优波离尊者训了一顿,说他把戒律讲死了,不但使对方产生烦恼,自己也没功德。而经维摩诘居士一番开导,那两位破戒比丘,则非但罪业清除,而且当下证得了法眼净。故像维摩诘居士这样,才算真正懂得戒律。
就戒律而言,罪性本空,从戒相来说,因果历然。既不偏空,亦不偏有,不昧因果,不着因果,亦不破坏因果,「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六祖云:「心地无非自性戒」,这才是根本的戒律。又云:「心平何劳持戒?」真正的戒律是从外在来规范内在行为的。这才是戒律的意义。
般若是从心地上来了解真正的戒体的,唯有明心见性时,才能把经律论讲活。否则,「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没有把佛法深入到文字般若中,而执着于虚幻的表相,把佛法割裂得支离破碎,三世诸佛都要喊冤枉了:「我的本意并非如此呀9
菩提心戒
多了解一些戒律,对我们学佛当有所帮助,那会让你学得更灵活,进退更得体,尤其「瑜伽菩萨戒本」,大家更宜多加参究。「瑜伽菩萨戒本」是太虚大师最宗奉的。大师一生有两个行愿:「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戒本。」因为瑜伽菩萨戒本非常灵活,应对礼节都讲得非常清楚。
释尊十大弟子之一的优波离尊者所讲的戒,可说是最严谨的。维摩诘居士却认为并不圆满。因为他(优波离尊者)讲的只是以小乘的眼光来看,大乘则又超越他们的智慧了。
菩萨戒的戒律更严格,有所谓「菩提心戒」,动个念头不对就犯戒了,小乘则只要行为不犯就没事了。当然是菩萨戒的戒律比较究竟,又深又广、又微细、又能灵活的给予行者一个适当的进退空间。
在座各位,若是你有心学菩萨道,真正想去了解戒律,唯一的终南快捷方式就是去研读「瑜伽菩萨戒本」,它可以拓宽你的胸襟气度。
六度相摄
实际上,前述布施、忍辱皆属于持戒波罗蜜,乃至小乘戒、菩萨戒,都在持戒波罗蜜的范围,纵使佛菩萨的愿力,诸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离不开此范畴。
戒律,另一个名词叫「行愿」。可见我们的「居心」多么重要!譬如你修准提法门,平常看起来很用功,但碰到境界就垮掉了。这是因为对于戒行方面没有真正把握到。
就以修习准提法门而言,每天能规定自己要念一万遍,或五千遍、一千遍咒语来修行的轨道,这也是修准提法的戒律。按部就班,咒语持得非常紧凑,不敢稍有片刻放逸,就是持戒。故说精进才符合戒律,禅定才符合戒律,当然,般若波罗蜜更是深入了戒律。
龙树菩萨说的「六度相摄」,不论哪一度,皆包含其它五度,单独讲就偏差了。《大智度论》云:「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唯有靠真正的智慧与见地,才能对自己的生命有正确的导向。
苦行非道
四、精进波罗蜜
精进二字,亦可说是精辟入里,用功到了片刻不息。用心、见地皆非常正确,才谈得上「精」——把握到佛法的精要了。这时候,不论观想、持咒才堪称「精进」。
倘若表面上整天不停的念咒,但是见地偏差,这也只是盲修瞎练,固然是很苦修,仍不能说「精进」。精进,代表脑筋很清楚,见地很透彻。故曰:「苦行非道」。苦行可以庄严戒律,如此而已。苦修的精神虽令人敬佩,然而用心错了,殊为可惜。
磨砖做镜
马祖道一禅师去亲近南岳怀让禅师时,非常用功,整天闭起眼睛来打坐。怀让禅师看在眼里,知道此人有帝王气象,是个可造之才。为了点化他,于是每天故意在他打坐之处磨砖头。
刚开始,马祖禅师还不太理会,日子久了,难免心生疑惑。有一天,终于忍不住问了:「师父啊!您老人家何以整天磨砖头呀?」怀让禅师答:「我磨砖头准备做镜子呀9马祖禅师更不解了:「磨砖头可以做镜子吗?」「你认为我磨砖头不能做镜子吗?那你一天到晚打坐又做什么呢?」
马祖曰:「我想成佛呀?」这时,怀让禅师打铁趁热了:「哦!我磨砖不能做镜子,难道你打坐就可以成佛了吗?」一棒打下来,马祖大师有点省悟了。他问师父:「那么,又该如何用心呢?」师父告诉他:「好比一部牛车,车子不动,是该打车子呢?还是该打牛呢?」这下他懂了。
精进的道理亦然,精进,要从见地上去开发。并非一定得每天持诵多少声佛号或几万遍咒才叫精进。这是加行,固然难能可贵,但是如果你对整个准提法的仪轨一知半解,胡里胡涂的,再精进也要打折扣。所以精进还是要符合六度相摄。
随遇而安
五、禅定波罗蜜
大家在学佛上得不到宁静、安详的效果,这也就是说,在功夫方面还谈不上。
譬如我们修习准提法,就要在自己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平常日用中做功夫,观想如是,念咒亦复如是。观想能懂多少就算多少,念咒倒是真正要做笨功夫,一有空档就提起咒语。
何以现代人有那么多苦恼呢?有机会共修,他反而溜了,纵使出了家也一样,不能安分守己。真正用功,时间都不够用了,还有时间打妄想,不是太奇怪了吗?
其次,在世法上要很随喜,人人都可相处,任何环境皆能随遇而安。
恒顺众生
不论是念咒或观想,准提法可说是一个在保护我们的妙法。在尚未明心见性之前,每个人待人处世都有问题。不在别人,只问自己,所以禅宗祖师告诉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如丧考妣」,甚至已经悟道的人,方向虽看对了,但回过头来看自己,习气,结使,多不胜数;菩提道上,路远迢迢,仍是「如丧考妣」。这时候,他才懂得谦虚,懂得进退应对。
说得更严重些,不知反躬自省的人,用功不易上路。一个真正见性的人,必然处处回观返照。所以有定力与否,一开口就知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拟心便差,动念即乖,哪敢说别人的长短呢?通常习气总是隐隐约约在动作、态度、说话中表露出来,明眼人一看,岂可遁形?
故想要有定力,宣常作观想,常念咒,身口意三密常相应。如此才能与禅定波罗蜜相应。一个有智慧、有定力的人,处处皆可广结善缘。普贤十大愿所谓「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有禅定功夫,内心必无是非、无不平,他总是安住于法,随缘度日,与众生打成一片。
佛法在世间
六、般若波罗蜜
准提法的核心在圆满次第。换言之,圆满次第就是般若波罗蜜。
整个准提法门是个大般若法门——准提佛母。前面的生起次第可说是眷属般若,则包括了上述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
般若波罗蜜从何处来表现呢?——生起次第。离开了生起次第,你又到哪里去找圆满次第呢?生起次第可说是妙有,圆满次第则是真空。
我们凡夫对世间相都是执着的,对于虚妄的东西抓得太牢了。想要破除对妄有的执着,唯有由浅入深,从前五度下手。
很多人学佛总是好高骛远。其实,大乘法就在人世间,面对面的,直截了当的快捷方式,而小乘走的迂回路,绕了一大圈,给自己设了许多限囿。
我这次在北京闭关,从开始到圆满,用最笨拙的方法,老老实实总共念了一百二十四万遍的准提神咒,觉得非常法喜,非常踏实,身心也不断在变化。
所以修持准提法门,论布施、就是要多持诵准提神咒,按部就班的给自己一个轨道,择善固执的持续下去;也可以说是持戒波罗蜜,由于长期的持诵,而慢慢克服了色身上的酸胀麻痛与情绪的低潮,故也是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
如此积少成多,将整个身心溶入于准提法的领域上,自然渐次达到宁静致远,销融习气的效果,则圆满次第的消息就指日可待了。俟你再能体会到禅定波罗蜜——空灵的境界时,就与般若波罗蜜有几分相应了。
一般凡夫,此身此心,障气、业气、习气非常浓烈,得不到安详、宁静,更甭谈空灵了。念佛的道理亦然。所以持诵准提神咒可说是在六度万行。如果能再配合听经闻法,不断开发自己的见地,清晰自己的理念,一门深入,锲而不舍,那才堪说是「实修证」。
智慧到彼岸
深度是从浅处起始的,只要有恒心,日久功深,自然熟能生巧,待人处世也必然更懂得善巧,做得更加法。简言之,般若波罗蜜即万德庄严。没有前述五度,显不出般若波罗蜜,光说大话是不切实际的,要表现准提法,还得从生起次第修起。因为生起次第包括了文殊菩萨的般若慧,普贤菩萨的行愿,与观世音菩萨的修证层次,总合起来才是圆满次第。
许多参禅的人,以为参禅就可以开悟。殊不知没有配合世法上的待人接物,再怎么参究也将永远在乌漆桶中呢!功德不够,而想得到大解脱、大般若,真是一无是处呀!
圆满次第若以显教来诠释,即是极乐世界的表征,极乐世界也代表阿弥陀佛,而阿弥陀佛正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光明哪!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到达圆满次第,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
实际上,禅宗、净土、密宗所言唯「一」——「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佛法是不二法门,净土并没有离开我们。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离开了心,又到哪里去找个净土,去找个极乐呢?总而言之,万德庄严即般若波罗蜜,圆满次第即极乐世界。学佛就要自己创造得度之因缘,从此身、此心、此境(六根门头)去行持。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