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人生的阶梯

发布时间:2023-11-10 15:51:09作者:真言

  星云大师略传(1)

  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12岁礼志开上人出家。1947年焦山佛学院毕业;1949年赴台,担任《人生杂志》主编、 台湾佛教讲习会 教务主任;1953年任宜兰念佛会导师;1957年于台北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1962年建设寿山寺,创办寿山佛学院;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 人间佛教 为宗风,树立 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 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并融古会今,手拟规章制度,印行 佛光山徒众手册 ,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新里程。

  在出家一甲子以上的岁月里,陆续于世界各地创建二百余所道场,如西来、南天、南华等寺,分别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并创办十八所美术馆、二十六所图书馆、四所出版社、十二所书局、五十余所中华学校、十六所佛教丛林学院,及智光商工、普门高中、均头中小学等。此外,先后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台湾、澳洲悉尼等创办西来、佛光、南华及南天(筹办中)等四所大学。2006年西来大学正式成为美国大学西区联盟(WASC)会员,为美国首座由华人创办并获得该项荣誉之大学。

  1970年起,相继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会,设立云水医院、佛光诊所,协助高雄县政府开办老人公寓,并与福慧基金会于大陆设立佛光中、小学和佛光医院数十所,育幼养老,扶弱济贫。

  1976年《佛光学报》创刊,翌年成立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 ,编纂《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1997年出版《中国佛教白话经典宝藏》、佛光大辞典光盘版,设立 佛光卫视 (现更名为 人间卫视 ),并于台中协办广播电台。2000年创办台湾地区第一份佛教日报《人间福报》,2001年将发行二十余年的《普门》杂志转型为《普门学报》论文双月刊;同时成立 法藏文库 ,收录海峡两岸有关佛学的硕、博士论文及世界各地汉文论文,辑成《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中国佛教文化论丛》各一百册等。

  大师著作等身,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等,总计近两千万言,并被翻译成英、日、西、葡等十余种文字,流通世界各地。

  大师教化宏广,计有来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众则达百万之多;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倡导 地球人 思想,对 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自然与生命,圆满与自在,公是公非,发心与发展,自觉与行佛 等理念多所发扬。1991年成立 国际佛光会 ,被推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余个国家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的理想。创会以来,先后在世界各大名都,如洛杉矶、多伦多、巴黎、悉尼等地召开世界会员大会,每次与会代表都在五千人以上;2003年通过联合国审查肯定,正式加入 联合国非政府组织 (NGO)。

  为促进世界和平,大师曾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等各领袖交换意见。其德风远播,一生获奖无数,举其荦荦大者如:1995年获全印度佛教大会颁发的佛宝奖;2000年在第二十一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上,泰国总理乃川先生颁赠 佛教最佳贡献奖 ,表彰大师对世界佛教的成就;2006年获香港凤凰卫视颁赠 安定身心奖 ,以及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 终身成就奖 ,美国共和党亚裔总部代表布什总统颁赠 杰出成就奖 。

  1978年起,先后荣膺美国东方大学、智利圣多玛斯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韩国东国大学、泰国玛古德大学、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澳洲葛雷菲斯(Griffith)大学等校之荣誉博士学位。

  1988年,被誉为北美第一大佛寺的西来寺落成之际,除了传授 万佛三坛大戒 ,为西方国家第一次传授三坛大戒外,同时主办 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十六届大会 ,开启海峡两岸佛教界代表同时参加会议之先例,为两岸佛教界首开平等交流之创举。

  1998年2月远至印度菩提伽耶传授国际三坛大戒及多次传授在家五戒、菩萨戒,恢复南传佛教国家失传千余年的比丘尼戒法。2004年11月至澳洲南天寺传授国际三坛大戒,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传授三坛大戒。大师并积极推动台湾地区佛诞节的设立。

  1998年4月8日,大师率团从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莅台安奉;2001年10月前往美国纽约 9·11事件 地点,为罹难者祝祷;2002年元月与大陆有关方面达成佛指舍利来台协议,以 星云牵头,联合迎请,共同供奉,绝对安全 为原则,后组成 台湾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员会 ,至西安法门寺迎请舍利莅台供奉三十七日;2003年7月,大师应邀至厦门南普陀寺参加 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 非典 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 ;同年11月,应邀参加 鉴真大师东渡成功一二五〇年纪念大会 ;随后率领佛光山梵呗赞颂团,首度应邀至北京、上海演出;2004年2月,两岸佛教界共同组成 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 ,至台、港地区,以及澳、美、加等地巡回展演;2006年3月,应邀到享有 千年学府 之誉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讲说 中国文化与五乘佛法 ,是为历史上第一位到此讲学的出家人。同年4月应邀出席于杭州举办之首届 世界佛教论坛 ,并发表主题演说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写下宗教和平交流新的一页。

  2004年应聘担任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 宗教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等领袖,共同出席 和平音乐祈福大会 ,促进宗教交流;11月,与瑞典诺贝尔文学奖审查人马悦然教授及汉学家罗多弼教授就 佛教与文学 、 佛教与世界和平 进行交流座谈。

  大师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中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

\

  大师对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的发展,可说厥功至伟!

  台湾佛光山法堂书记室

  第一部分

  随着信息的发达,社会需求的改变,无论是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教育,无不迈向全球化、国际化的道路。在这种趋势下,具备国际视野、运用外语、跨文化的学习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因为拥有国际观以及共同的语言,才能沟通彼此,更深入、直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内涵,加强双方交流。

  两种语言

  随着信息的发达,社会需求的改变,无论是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教育,无不迈向全球化、国际化的道路。在这种趋势下,具备国际视野、运用外语、跨文化的学习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因为拥有国际观以及共同的语言,才能沟通彼此,更深入、直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内涵,加强双方交流。

  确实,人类共存在地球上,唯有具备 同体共生 的共识,才能和平而不争,达到天下一家的理想。然而不同的国家、种族,各自拥有不同文化、语言、风土人情,如何相互沟通、交流呢?只有走近对方,互通有无才能达成,而学习对方语言,就是沟通的第一步。有一个 猫捉老鼠 的故事,就巧妙地表达了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性。

  有一只猫把老鼠追丢了,但它还是不死心,仍然守在老鼠洞前,等待机会。可是左等右等,老鼠就是不出来。猫想,要攻破老鼠的心防,就不能让老鼠识破自己的声音,于是学狗汪汪叫。老鼠一听到狗叫声,以为猫走了,就很安心地走出来。才到洞口,竟被猫逮个正着。老鼠不服气地说: 刚刚我明明听到狗叫声,怎么会是你呢? 猫得意洋洋: 这年头,不懂两种语言,会没饭吃的。 老鼠听了猫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也只好自认倒霉了。

  猫说得对,这年头不会两种语言是无法生存的。未来,因为交通的便利,科技、信息的发达,人类的交流必然愈来愈密切,甚至走向融合,形成地球村的新世纪。学习第二语言才能掌握时势,为自己的人生开创新局,而不致被时代淘汰了!

  人生的阶梯

  有兄弟两人外出登山,下山后准备回到八十层楼的家,正好碰上大楼的电梯故障。两兄弟自诩为登山好手,何惧八十层高楼,于是振奋起精神,往上爬行。

  爬到二十层楼,两人仍不觉疲累气喘,继续努力向上爬。到四十层楼时,两人开始感到腿酸,背在身上的行李装着登山器具,更显沉重,于是决定暂时放在第四十层楼,等到有电梯可乘时,再来取回。到了六十层,已经感觉吃力,气喘吁吁,无力再往上爬,又想只剩下二十层,还有何难?最后的二十层阶梯,尽管辛苦、疲倦、气喘、流汗、力尽,他们还是坚持爬完了。当哥哥准备要开门时,忽然大喊: 糟糕!钥匙放在行李中,没有带上来! 兄弟两人顿时如泄气的皮球一般,感到一片茫然!

  八十层阶梯,寓意着人生八十年岁月,年轻力壮时,思维活跃、学习力强,尽天下都是值得冒险与尝试的新鲜物。四十岁以后的人生,正值事业顶峰,叱咤风云于职场,或为实现理想,或为糊口生活,铆足全力奋斗。六十岁以后,体力已大不如前,阅尽人间喜怒哀乐,开始为享受而生活。到了八十岁,齿已摇,发已苍白,终究要开启生命奥秘的大门,却发现幸福的钥匙还放在 沉重的行李 中,忘了拿。

  沉重的行李,各人的情况不同。可能是高堂老父母,可能是健康身体,也可能是美满家庭、旅游参学,往上爬行时为了减轻重量,一一搁下,却待老来回首过往,空叹真正的幸福已无力回头取了。

  三个月的生命

  地狱里的赵判官,奉阎罗王之命,到人间来告知世人的阳寿还剩多少。

  一天,赵判官坐在路边,一边摇铃一边对告老还乡的甲说: 你的寿命只剩下三个月,三个月后我会到你的家中摇铃,只要铃声一响,你就要随我的引导而亡。 说罢,赵判官又再摇铃一声,对经商路过的乙说: 你的寿命也只剩三个月,三个月后我会到你府上摇铃,在铃声中,你将随我的引导而亡。

  甲乙二人闻言,心生恐惧,忐忑不安。从此以后,甲每日忧伤烦恼,想到自己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每天只是看着自己所赚得的钱财发愁,手中不断数着自己一生辛劳所积聚的财富,不知如何是好!

  另一方面,商人乙想到自己还剩下三个月的生命,深觉人生苦短,即使拥有万贯家财,于我又有何用?因此他广行布施,到处造桥铺路,随缘济贫救困,如此一忙,竟然忘了自我。

  当三个月期限一到,赵判官依约来到甲府,本来已因忧郁烦恼、心神不宁导致身体衰弱的甲,一看到赵判官,铃声还没响起,他就已经倒地而亡了。然而乙某则因为行善布施,造福乡里,社区感念之余,为表谢意,联手赠送牌匾。一时锣鼓喧天,热闹不已,任凭赵判官的铃声再响,乙某都没有听见,因而逃过一劫。

  对于命运,要知命不认命。人生是好是坏,自己有一定的主导权,同样的遭遇,有人怨天尤人、不知长进,落得前途暗淡;有人安贫守节、乐天知命,所以能不忧不惧。观念、想法与处事态度,决定每个人的祸福荣辱与是非成败,只要我们常持正念、热爱生命,就能拓展出迥然不同的生命。

  人生的前途,得失苦乐,一切操之在我,不由他人,身而为人要有这样的器识与自信,为自己的生命活出片片春阳!

  两个水桶

  现代人往往急于追求物质与外表上的满足,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不是一味地追着时代潮流走,就是让自身的抗压力和生存的勇气逐渐下降,如何突破现代文明所筑起的重重迷宫呢?

  话说,有一座位于山顶的寺院,寺里的小沙弥,每天都得用扁担挑两个水桶到河里打水,供大家饮用。其中的一个水桶总是抱怨: 我们做水桶的有什么意思,每天都是空空地下去。 因此它成日怨叹,郁郁寡欢。另外一个水桶想法就不一样了,它总是欢喜地说: 我觉得我们做水桶真有意义,你看空空地下去,满满的一桶水上来,很有价值呢!

  同样是水桶,一个说空空的水桶下去没有意义,一个说满满的一桶水上来很有价值。意义与价值究竟为何?在于 自我肯定 。 天生我才必有用 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没有价值的。一瓶矿泉水能值多少钱?但是如果没有水就不能生活;空气更不用花钱买,可是若没有空气,人如何生存?

  我们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可否先看看周遭的事事物物呢?别人的一个微笑和问候,让我们感到欣喜;出门有汽车、火车、飞机可以搭乘,不用千里跋涉;有公园、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电影院、图书馆可以让我们调节身心,汲取生命的各种智能与体验,这些不都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吗?

  人生必定有其意义,每一个生命也必定有其价值,若被一时的困顿、挫折所蒙蔽,自暴自弃、自怨自艾,那就永远都无法认识到那一大片万古长空、风光霁月。

  所谓 无用才是大用 ,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处,没有用的眉毛长在脸上也让我们像个人。因此,要珍惜自己独一无二的因缘,肯定自己在世上的意义与价值,才能真正明白你为何而来!

  一句话的砥砺

  常常想要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好不好,以看相算命为乐的大有人在,甚至为消灾改运,反而破财失身的例子,在报纸上也时有所闻。命运可以改造吗?以佛法诸行无常的真理来看,我们的命运是有余地可以回转,但是借用祈求神祇赐予的方式,如同缘木求鱼。就像你去种田,不去开垦锄草,做引灌水源等等耕耘的工作,即使向神明磕破了头,也没有金黄饱满的稻穗可以收获。

  改变一生造化的原因很多,像为一段感情的来去生灭,为一句话的冷暖好坏,为一件事情的看法见解,甚至为了书本里的诗偈文章,影响了我们未来的因缘,最后不可思议地改变我们原本运行的轨道。

  外在的缘,起灭不定,祸福难料,主要的因还是源于自己的心,面对人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的吹扇,能否安然不动,甘之如饴?要改造命运时,不如先增加我们内在的定力和慧观,为自己创造一个好鸟歌咏、清凉无恼的心灵净土。

  我年少出家时,心智未开,常常被师长挂念前途,师兄批评我没有出息。但是少年的我,心里想着,我有没有出息,不是看现在,要看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的我。 没有出息 一句话砥砺我坚守在佛教的岗位上,孜孜不息地做一个有用的出家人。

  在命运的田地里,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你愿意种植甜蜜芬芳的玫瑰,还是杂乱丛生的荆棘?

  专心一意

  基隆海会寺的道源长老,曾经告诉我他的亲身经历。

  当年日本军阀侵略中国时,有一天到寺院去掠夺,日本兵看到道源长老便喊道: 站住! 长老心想: 不能站住啊!他会要我的命呀! 于是不顾一切拔腿就跑,日本兵不罢休,在后面穷追不舍。长老一边奔跑,口中一边称念 观世音菩萨 。

  跑了很长一段路,躲过日本兵的视线,逃进了一位信徒的家里。信徒看到师父来了,忙说: 师父,您来了!

  惊魂未定的老法师却回答说: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

  师父,请坐!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

  师父,请喝茶!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

  无论对他说什么,他总是回答: 观世音菩萨! 因为当他生命遇到危险、没有地方安住的时候,只有一心皈命观世音菩萨,把身心安住在菩萨的圣号上面,这叫 一心称名 、 一心念佛 。

  《佛遗教经》中,佛陀说: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佛经中也常教人,不但修行要一心,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一意,所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如果事事三心二意,朝三暮四,要达到目的就会枉费时日了。无论朋友的往来、工作的执行,生活中一切待人处事,只要专心一意、真诚付出、坚持到底,必定能够收到不可思议的功效。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唐朝时,佛教寺院仍然注重宗教活动,自从马祖道一禅师创建丛林,百丈禅师建立清规之后,有规模的禅林,便成为中国佛教重要的主体。尤其百丈禅师提倡农禅生活,自食其力,主张佛教不依靠外力,自己耕作,自己生活。

  年岁高达八十的百丈禅师,除了领众焚修外,仍是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种树、栽花、务农、开垦、生产等等,都是身体力行,从不马虎。弟子们体谅禅师,要他不要再做了,让年轻的弟子工作就好,百丈禅师却说: 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为废人。 仍坚持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

  后来,有的弟子看不过去,就把他使用的畚箕、锄头藏起来,以为师父找不到工具,就可以休息了。年老的百丈禅师找不到工具,没办法工作,当日便将自己关在禅房里,不肯吃饭,纵使弟子百般苦劝、恳求,他仍是坚持自己所立下的规矩,并跟大家说: 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呢?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百丈禅师以这一理念、精神昭告天下,尤其是佛门的弟子,应该要勤劳、精进,慎勿放逸、贪求安乐。

  人活在世上,若只是一味依赖别人的奉养,做一个终身的消费者,对人间一点贡献也没有,就真的是白白过了一生。百丈禅师即使到晚年仍然乐在工作,乐在服务,乐在修行,坚守自己立下的规矩,用自己的身心教育天下及后代子孙。我们是不是也能学习禅师的精神,生存于世,贡献于世,立志于世,不枉费一时,不糟蹋任何一个因缘,珍惜当下,完完全全、认认真真地活着!

  把握当下

  人的一生不过数十寒暑,短暂有限。有一句话说: 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决定生命的深度。 佛经中就有一则故事,表达了生命的无常,要我们更积极地把握有限的岁月。

  有一位旅人,走到一片空旷的荒郊野外,正在思考该往何处去时,不远处的森林里突然跑出一头大象,朝着他冲过来。这位旅人大惊失色,拔腿就逃,眼看大象快赶上了,刚好前面有一口井,他赶紧攀着一条树藤往井里逃生,正要到达井底时,却看到四条毒蛇向他吐着红信,一时间,他上也不能,下也不能,进退两难,只得抓着树藤吊在半空中。祸不单行,此时又来了一黑一白两只老鼠,啮咬他攀附的树藤。

  正在焦急恐惧的时候,井口飞来了五只小蜜蜂,滴下五滴蜜,恰好掉在旅人口里,一尝到蜜的甜美,他竟然忘记处在生死边缘的险境。

  故事的譬喻是说: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就像旅人,被象征 无常 的大象马不停蹄地追赶着,不得已陷落生死的深渊,好在有一条生命的树藤,能让我们掌握,可是地下有代表地、水、火、风的四大毒蛇,盘踞吞噬。

  我们的色身就是四大的假合,终究会分散。两只黑白老鼠,如白天夜晚的轮替,慢慢地啃蚀我们的生命藤,生命在吉凶未卜之际,五只小蜜蜂滴下代表世间五欲的五滴蜜,因为尝到五欲的甜蜜,使我们浑然忘记危险的处境。

  想来我们的人生,真是在生死大海的边缘挣扎,非常艰险。然而 今日不知明日事,一朝无常万事休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说: 世间之人,身心劳苦,无归依处,众苦所逼,轻疾如电,是可忧愁,不应爱着。 五欲六尘虽然如蜜一般甜美,但是无常一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把捉不可得。

  因此,明白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的道理,把握今朝,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精进修行,才是当务之急。

  徒步朝山

  相传四川境内,有两位僧侣约好了要去朝拜五台山。

  其中一位有钱的僧侣总抱持着 明天再说 的心理,直喊着: 朝山呐!不急,不急,到时候坐飞机、坐船去。 而贫穷的僧侣自从发下宏愿后,便每天鼓励自己: 没钱不要紧,我可以徒步而行,总有一天我能到达的。 贫穷的僧侣将路程做了一番规划,整整一个寒暑,他靠着自己的双脚,一步一脚印,完成朝拜五台山的心愿。那个打算坐飞机坐船去的僧侣,喊了一年,却半步都还没走出山门。

  发了愿,不知实践也是空梦一场。

  朝拜佛山无比神圣,虔心低头着地、以身礼拜,并非金钱可以促成。坐飞机也坐不到佛国,坐船更坐不到彼岸,穷喊 不急 更不能喊到佛祖耳边,不如一步一脚印,踏出一朵朵朝向佛山的青莲。

  要见佛祖吗?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早已告知: 人所欲为,譬如穿池,凿之不止,必得泉水。事皆有渐,智者见微,能济其命,如人健泅,截流度也! 一心指向目标,就有心力、有愿力完成志愿,开花见佛。

  人不怕无财、无运、无贵人,只怕不知 人生有梦,逐梦踏实 。人,因为有梦想而伟大,依梦想而积极创造,征服人生峻岭,在实践理想的山径上发挥潜能,生命因而辉煌美丽。就像故事中贫穷的僧人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

  大话不多说,靠着自己的双脚与精进力去实践他的志愿,不像有钱的僧人被财富绑住了双脚,失却志愿和动力,别人是无钱却有志气,他却是为钱误一生。持平而论,谁才是幸福的人呢?

  人命在几间

  人命无常如水上泡,稍纵即逝,不懂时刻把握,一待病魔、情魔叩门时,我们以何安住身心?无常的示现,不是要我们消极面对,反而警诫生命不是长久的真相,人不会长生不死的。深明生命之危脆,就不会把歉疚带进棺材里,反而更积极地完成心愿,发挥生命之光。

  《四十二章经》中有一段关乎生命的问答:佛陀对弟子们说: 现在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人的生命到底有多么危脆无常?

  一个弟子回答说: 佛陀,人的生命不过百年之间。

  佛陀说: 你还未知道。

  一个弟子回答: 人命就在昼夜之间。今晚脱下袜和鞋,谁也无法肯定知明天起来否?

  又有一个弟子回答: 人命在饭食间,有的人在一餐饭之间,死亡已走向他的身边。

  佛陀还是说: 你们还未知道。

  佛陀再一次向弟子问: 人命究竟多么无常呢?

  佛陀,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生命就结束了。

  佛陀说: 善男子!你是与道相应的修行人,已懂得生命的意义。

  人命在呼吸间,才懂得珍惜每一分钟,每一个念头,当我们认识到死亡如影相随,自会对所有的人事重新认识,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能从物质的追求升华至精神生活的圆满。人命在呼吸间,一吸清醒活在当下的因缘,一吐不对稍前所做的悔恨,不痴妄,不追悔,生命自能如佛所说: 不悲过去,不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力气大与肯发心

  记得我初到台湾的时候,在一个寺院里挂单。每逢要做挑柴、担米等粗重的工作,大家就会异口同声地说: 星云比较有力气,让他去担柴、挑米! 那一段日子,我总是在晨曦未出时,拉着板车到十里外的市镇上拉油、盐、柴、米回来,以供寺院使用。

  有时候,遇到上坡路段,我也只能一个人推着载了几百斤柴米油盐的板车,等到推上坡的时候,往往累倒在一旁呕吐,整个人感到阵阵天旋地转,头晕虚脱。我常想,做这些粗重的工作,是因为我力气大,但是有力气不是最重要的,愿不愿意发心,肯不肯做,才是最重要的。必须自己心甘情愿,愿意为大众服务,才能无怨无悔,无厌无愤地做下去,否则就算是举手之劳,都会没有力气。

  大家说 星云有力气 只说对了一半,有力气外,还要肯发心,勇猛精进。发心,就是开发自己的心地;精进,就是不断地耕耘、照顾。人心如同一畦荒田,播撒种子、勤于耕耘,才会有累累的收成。佛陀在《长阿含经》谆谆劝勉: 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至终无忧患。 一旦发心立志,则无事不成,无事不办。

  人生的田地极大且广,我们究竟是要良田万顷,年年都有收成,还是任其荒地枯槁,连年歉收呢?

  不肯去观世音

  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日本慧谔和尚从山西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想要登舟东渡。经过浙江舟山群岛,就是现在的普陀山附近时,海面上竟长出铁莲花,不能出海成行,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好几次。慧谔和尚心想,这尊观音大概与日本无缘,于是在普陀山建了一座 不肯去观音院 敬奉尊像,把这尊菩萨称为 不肯去观世音 。

  《普陀志》写着: 见大士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 得名以此。 并且被引用在清康熙《定海县志》内。舟山群岛这个地方,从此得了 莲华洋 的美称,而普陀山也从此成为佛教圣地之一。

  在佛光山遇到类似的情形,地藏殿之所以会建在山门口,也有一段奇遇。十几年前,有人在别的地方建了寺院,想供养地藏王菩萨,就雇了一辆大卡车从高雄运载地藏王菩萨,当经过佛光山时,地藏王菩萨竟然从卡车上掉了下来。我心想:难道是地藏王菩萨不肯去吗?于是在原地建了一座地藏殿。这段奇遇也可称作 不肯去地藏王 吧!

  社会上,许多机关团体、公司行号的员工流动率很大,一处不如意就换一家,甚至出现 一年换十二个老板 的纪录。佛教讲 安住身心 ,古人言: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 ,寻得好树好主,便可奉献一生。遇到一份好工作,就要做个 不肯去员工 谨守本分,而不是像浮云流水一般,三、五个月便不知去向。

  佛教要求,学法闻道应当 依法不依人 ,僧人求道,若依佛法不依人、不依情、不依五欲,坚持 不肯去 就有 安住身心 的力量工作时,心中只有公司的远景与担任的职务,不轻易改变初衷,不为人是我非动摇,就会大有作为。不肯去的人生,值得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深入思考。

  不请之友

  有一位在电台服务的胡秀卿小姐,结婚以后便跟随一位有名的中医师学习中药和针灸。她把医理和佛学结合,药到病除,一针下去,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好。

  这位胡秀卿女士是女中医会的理事长,有三四十年的时间,我在台中、高雄、台北等地讲演的时候,她都做我的不请之友,做我的司仪。担任司仪时,她仪态万千,音色美妙,平常不容易找到这样好的司仪。原来,为了做好司仪,她总是在佛学讲座前反复酝酿与练习,音声不完美,绝不停止练习。

  一年之中,我举行的大型佛学讲座只有数场,其余小型讲座,我也不好烦劳她,而她却不曾替别人担任司仪,她以自信的口吻说: 大师!我要把 不请之友 做好。

  不请之友,有着热情、主动的发心,心甘情愿为人服务,给人欢喜。中国人性格含蓄,情感内敛,不好意思、拉不下脸、讲究礼数 一条条葛藤束缚住出手为人的发心。

  真正的菩萨不是高高端坐殿堂,熏香闻花,供善男信女膜拜,而是深具热情,走遍人间为童男童女、帝王将相、书生商人、老妪老农服务的 不请之友 。闻一声呼唤,菩萨随即现身解难;闻一个要求,菩萨立时伸出双手,助一臂之力;见一心苦痛,菩萨当仁不让地站出来,为你拔除毒根。

  人间的善缘就是由此结下,好运更由此而生发, 不请之友 的美妙,只有亲身经历才知个中滋味!

  一睡一千年

  阿那律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佛陀成道后,回到故乡弘化,阿那律便和跋提、阿难等七位王子一起跟随佛陀出家学道。

  有一天,佛陀在讲经说法时,看到阿那律在打瞌睡,以一偈呵斥他: 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佛陀接着问: 阿那律,你出家学道,是因为畏惧王法、害怕盗贼吗?

  不是的,是为了解脱生老病死苦。

  你虽然道心坚固,但是为什么在听法时睡着了呢?

  世尊,请您原谅弟子的懈怠!从今以后,我愿尽形寿,用心办道! 阿那律合掌真诚忏悔。

  从此,阿那律更加精进修行,终日不曾合眼。佛陀对此甚为挂念,于是劝慰他: 众生以食为生,眼以眠为食,就是涅槃也要饮食啊!

  世尊,弟子的眼睛没有关系。但是涅槃以何为食呢?

  以不放逸!但未达涅槃境界之前,还是需要适量睡眠的。

  然而,阿那律仍然坚持自己的立愿,勇猛精进于修行,分毫不懈怠,长久下来,他的眼睛终于瞎了。

  阿那律失明后,生活上有许多不方便,慈悲的佛陀不但为他缝制三衣,还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阿那律依照佛陀的教导,修学,不久即证得天眼通。

  常人贪慕轻安,讲究享受,对于修道就不能发勇猛精进心。可是如果过于勇猛,则无法得力。佛陀曾开导闻二百亿,修行如弹琴,太紧琴弦会断,太松没有声音。太紧太松都容易出毛病,唯有行于中道,把心放得平和些,才能在具足正见的修行当中,参出一点道理!

  勤劳的小狗

  话说,有一户人家生性懒惰,每日的家事,妈妈不做就叫爸爸做,爸爸也懒惰不愿意做,就叫儿女做,儿女贪玩不肯做,就叫小狗做。小狗没有办法,只好挑起大梁,打理家务。它用尾巴扫地,用身体抹桌椅,甚至用嘴衔水管浇花草,把家整理得洁净雅观。

  一天,客人登门拜访,见到小狗在做家事,不禁诧异万分: 哇!这么能干,连小狗也会做家事呀!

  小狗无奈地摇摇头,说: 没有办法,他们都不做,我只好承担起来。

  客人一听,大吃一惊: 小狗也会说话!

  小狗赶快对客人示意: 嘘!不要让他们知道我会说话,否则他们还会要我接电话呢!

  懒惰之害,透过夸张的寓言故事表现,极具况味。人生当中,举凡就业工作、读书学习、立身修道等等, 精进力 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要素。想想,如果一味制订计划,却是三天捕鱼两天晒网,不具精进力,永远也只是原地踏步罢了。因此《大智度论》举出: 懈怠,破在家人财利、福利,破出家人生天乐、涅槃乐。 懈怠之害,害人匪浅。

  一件事要能办成,理想要能实现,就必须勤于实践,用功精进。精进的利益,《大乘理趣经》譬喻: 世间诸果实,皆由精进生。 《左传》则言: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韩愈在《进学解》中也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 古今大德先贤留存的智能法语,无不在告诉我们:精进则无事不办,精进则 小狗也会说话 !

  流水木鱼

  佛教寺院里,出家僧众早晚诵经都会敲木鱼,为什么要敲打木鱼呢?这有一段寓意深长的典故。

  我们看,无论白昼黑夜鱼的双眼都不曾闭上,炯炯有神。佛教以此象征出家人诵经行道的勇猛精进。当敲打木鱼或看到木鱼时,应深观鱼的精进力,效法鱼的精神:人生要常行精进。在佛经里,常有菩萨的名号为 不休息菩萨 、 常精进菩萨 ,意在鼓励修道人不可以过分地懈怠、懒散,应当精进办道。当然适量的休息也是精进,所谓 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不休息就没有力气办道了。

  何谓精进? 精 是不杂, 进 是不退,即是努力断除恶法,修持善法。佛教以三十七道品中的 四正勤 ,作为精进的修持。

  一、已生恶,令断除:已生起的恶念,要让它停息,不再妄动。

  二、未生恶,令不起:未起的恶念,令不生起。

  三、已生善,令增长:已生起的善念,要如钻木取火,积极地发扬光大。

  四、未生善,令生起:未起的善念,要用心培养。

  有一句偈语这么说: 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若不从兹勤努力,何时撑得到滩头。 修行如 驾上滩舟 不进则退,为学工作亦如是。学子读书要精进,学问自能累积至博大;工作也必须努力精进,就能创出好成绩;即使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也要起早才有机会将黄金捞起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成功的锦旗总为奋勇不懈者夺标。

  佛教有所谓 流水木鱼 之称,木鱼声带给人一种精进不懈的感受,如潺潺流水;诵经念佛就像流水滔滔不息地奔向未来,人生也在不息的生活中才有成就。

  水泡花蔓

  有一个国王老年得女,真是视若掌上明珠,百般地疼爱。小公主美丽非常,也喜欢向国王撒娇,不时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而国王都毫不犹豫地满足小公主的愿望。

  一场小雨过后,在花园里游玩的小公主无意间看到池面的水泡映着天光,闪着炫人的光彩,她被水泡的华美给迷住了。于是向国王表示,身上的珍珠项链不比水泡花蔓漂亮,要求国王给她一条水泡制成的花蔓。

  世间哪有水泡花蔓呢?可是不论国王怎么向公主说明,公主仍执意要得到水泡花蔓,还大发脾气,说: 如果找不到美丽的水泡花蔓,我就永远不吃饭。

  国王明知小公主骄蛮无理,但是一想到绝食的小公主性命恐怕不保,心里着急得不得了,只好召来全国的工匠、艺术家,希望他们帮忙想个办法,捞起水泡,串成一条花蔓。所有的工匠、艺术家一致摇头,异口同声地说: 水泡怎么可能做成花蔓呢? 简直是天方夜谭。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直说不可能。其中,有个老工匠站出来说: 尊敬的国王!我有办法把水泡做成花蔓。

  国王满心期待地找来小公主,小公主眼睛发亮,问: 老公公,您真的能替我做一串水泡花蔓?

  老工匠微笑回答: 现在我们一起到水池边,去做一条美丽的花蔓。

  王宫的花园水池旁,挤满了朝中的大臣们与上万的工匠,每个人都在忖测,要看看这个老工匠到底在玩什么把戏!

  老工匠对小公主说: 公主,水面的泡泡很美,但是我不知道公主喜欢的花蔓是什么式样,请公主把水泡捞起来给我,我来串成花蔓。 小公主捉着水里的泡泡,任凭她怎么紧抓,水泡还是从她的指缝间消失。当夕阳的余晖照在水面时,小公主终于有所体悟,知晓水上泡沫是捉捞不住的。

  小公主宁可舍命,苦苦地追逐梦幻泡影,惟吾人的生生世世又何尝比故事中的小公主聪明几分?诚如法眼文益禅师告诫世人的诗: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当彻知世间有为的无常虚妄,收拾起多年的身心狼藉,才能见到内心原有一塘水碧连天的无限辽阔。

  谁缚了你?是我们迷于眼耳六根梦幻的假相,李白醉里捞月,我们不也是经常如此吗?只要令我们恋着,身心不得自由,都是一场水泡花蔓的逐云追梦。

  牛的贡献

  牛与人类的关系甚为密切,一般人对牛的印象是固执、愚笨,而以 牛脾气 、 大笨牛 形容脾气坏和不灵巧的人。其实牛并不笨,它对人间的贡献不凡,尤其在过去农业时代,牛一生一世为人类工作,拉车、拉磨、犁田,不但力气贡献给人类,甚至命终时,皮肉也都悉数贡献。

  牛的一生与我们息息相关:从婴儿时期就要喝牛奶,吃饭要吃牛肉,穿鞋子要穿牛皮制的鞋子,系的腰带也是牛皮制作的,手套是牛皮手套,戴个帽子也是牛皮的帽子,连情绪都有所谓的 牛脾气 。

  牛的性格任劳任怨,一生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有耐力、不抱怨的精神,是人类当低头学习与参考的。平时做人应深思:牛能挤出多少牛奶,而自己能挤出多少慈悲、爱语、思想,利益世人呢?

  做事时,再想一想:牛一生拉车、拉磨、犁田,自己能奉献多少力气为社会服务,有多少功德、人格、学业,遗留人间?

  人类总以身为人类为尊、为傲,总在行使不可一世、自以为是的权力,却看不见大自然里,有许多胜于人类的智慧与精神,值得我们虚心受教。

  放空自己,看看小草的坚毅、花朵的耐力、昆虫对大地的敏感度、云的不执著、小螺丝的不自卑、月光的慈悲普世、山川的不动不摇、落叶的洒脱、行星的微妙运转、岁月寒暑的规律 大开眼界之后,才了知自己的微不足道,怎么能不充实自我、不热爱生命呢?

  去芜存菁

  有一个年轻的修行人,虽然每天很精进地打坐,可是妄念纷飞,欲望如瀑布流泻不止。他感到十分沮丧,因此向师父请教,要如何控制如猿马跳跃的狂心?

  师父听完他的烦恼,并没有宣说什么高深的道理,只是要他到市场去买菠萝。年轻人提着菠萝回来,师父问他: 你为什么买这些菠萝呢? 买来吃啊! 你连皮也吃吗? 当然不吃皮,只吃果肉! 师父忽然大声一吼: 你这个笨蛋,你既然不吃皮,又为什么要买菠萝呢? 弟子哑口无言,仿佛悟到了什么,像跌进黑井,忽然摸索到一条绳子。

  师父啜着茶,悠悠地说: 修行离不开欲望,就像清净香洁的莲花,能够遗弃身上的浊泥吗?如果没有欲望,我们就不需修行,就像那些菠萝,难道你连粗糙的硬壳也一起吞下?那又为什么需要菠萝的外皮?因为它的用途是包裹菠萝,我们吃完菠萝,再把皮扔掉。我们修行也是如此,我们不是要吃皮,只不过现在还不是丢掉皮的时候!

  情欲就像菠萝的硬壳。人们想要品尝到菠萝的甜美滋味,必须认识粗糙硬壳的存在,并且能够以智能去芜存菁。

  许多人希望幸福唾手可得,却不愿承受生命的霜雪;许多人梦想快乐近在咫尺,却一再逃避人间的磨炼。开悟其实不难,此心凡圣同居,净秽一如。烦恼泥沼里,只要播下莲子,他日必能红莲盛开。

  四等马与四等人

  曾经,佛陀遇到一群养马人,养马人告诉佛陀: 世间有四种马:上等马,能与御者心意相应,只要扬起马鞭,就会风驰电掣地向前跑;二等马,只要吆喝一声,就知道要加快脚步奔驰;三等马,必须御者鞭策,才能惊觉快行;四等马非常驽钝,即使狠狠抽打,也不肯快行。

  佛陀也告诉养马人: 世间也有四等人:上等人,目睹事事无常,就明白人命在呼吸间的道理,而精进办道;二等人,必须遇到挫折打击,亲友离散,深受人事无常之苦,才知及时修行,赶快学道;三等人,必须以大苦大难重重锤炼,才警觉修行的重要;四等人,纵使撒手人寰,也无法觉悟,只抱着长恨永眠枯坟黄土中。

  佛陀与养马人的一段对话,我们能不能以之自觉自悟:自己究竟属于何等根性?有没有踏踏实实地过生活?是不是发挥了生命本有的灵性与光彩?

  人活一生,可以为国家、为民众牺牲奉献,可以好好经商创业,可以安分守己,可以活得开怀,也可以贪图妄求,浑噩度日。要怎么过生活,完全在于自己的追求和选择。

  信仰就是力量

  我有一位弟子名叫永文,长得庄严清秀。很不幸,在她二十岁左右,医生宣布她罹患 红斑狼疮 。这种病,比较常发生在二十岁左右的女孩身上,它会侵袭全身的免疫系统,病人的脸上会出现蝴蝶状的红斑,所以称为 红斑狼疮 ,到目前还没办法根治。

  当她告诉我自己得了这个绝症时,虽然表现得很坚强,但也看得出她内心的惊慌与难过。我告诉她,当一个人的疾病靠医药治疗、靠物理治疗、靠心理治疗 靠种种的力量治疗都没有用的时候,只有一种力量可以依靠 佛力,靠佛力可以治疗。

  当初,被医生宣布只有三个月生命的永文法师,辗转在医院里不知进出多少次,身上的骨头几乎换成钢铁来支撑。通常患了这种疾病,寿命不会超过十五年以上,她却奇迹似地活到现在。这十几年来,她曾在美国担任西来学校的校长,开朗的性格让她受到小朋友的热烈喜爱;回到台湾后,她协助名导演王童先生拍摄了一部《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纪录片,并且担任佛光山台北道场社教馆馆长、佛光卫星电台总监等,做得有声有色。

  她懂得忘记病痛,心中记着佛法、记着感恩、记着自己的愿力,记着还有很多好事情没有完成。身患疾病,何须天天惦记着疼痛,不如以佛法作为心理建设,度过病痛的煎熬。

  许多人生病之后,常常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天天抱着沮丧的心情,反会加重病情。当病难、痛苦、烦恼都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不妨真心诚意地皈投在佛陀座下,这是一种信仰,所谓 信仰就是力量 ,只要我们有信心,则无事不能办,有愿必定成。

  立刻长大

  在印度古国,有一位国王由于膝下无儿无女,便天天虔诚地祈祷菩萨赐子,终于在老迈之年生下一个可爱的公主。国王看到襁褓里的小婴儿,担心自己年纪老迈,等不到公主长大。

  为了在有生之年看到小公主亭亭玉立的模样,于是召集全国医生,要他们开出特效药,让公主 立刻长大 。万千医生都束手无策,直说: 天底下哪里有这种药草啊! 眼看一群无用的医生提不出一个办法,国王立刻下令: 在三天之内给我想出药方,否则杀头。

  听到如此严厉的命令,众医生都慌了,个个绞尽脑汁、枯肠遍搜,翻医书、入深山,还是想不出、找不到有什么特效药。到了第三天,大家惊惧地齐聚王宫,等候国王下令。这时,有一位医生自告奋勇地表示,有办法让公主立刻长大。

  快说!你有什么方法? 国王从宝座上下来,急急趋向这位医生面前。

  在某个深山里,出产一种 立刻长大 的仙药,我要到那里去采药草,回来给公主服用。这段期间,任何人都不能和公主见面,否则仙药就会失效。

  国王立即答应这位医生的要求。

  你赶快去吧! 国王拿了一笔钱当路费,医生就此云游采药去了。

  十二年的时间,公主被锁在深宫内院,不得见人,等到医生采药回来,把药草给公主服用后,才跟国王报告: 现在,您的公主长大了。

  国王一看,惊叹医生的医术高明,他的小公主真的变成亭亭玉立的美人。

  国王愚痴的行径令人可笑,反观吾人,在佛法的修学上,不也如故事里的主人翁一般,要即身成佛,求当生开悟?这个世间没有速成的事,世上的学问、技术尚须日积月累的磨练,十载寒窗的苦读苦学,方能生处转熟,更何况六度万行的菩萨事业。

  没有让人立刻长大的药草,当然也没有立刻就能使业障尽除,直超佛地的法门,贪求快速只能使我们与道相违。如当年佛陀教育世人,恒河圣水无法洗涤世人的罪,戒、定、慧三学才能去除贪瞋痴的无明,截断惑、业、苦的业火轮转。

  光说不做

  有一部出租车行驶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突然间看到前面一个摩托车骑士飞快而来,刹那间轮胎打滑,连人带车倒下。出租车司机经过时,眼睁睁看着倒地的骑士鲜血直流,慨叹地说: 好可怜!怎么没有人扶他一把呢?

  等到车子到达目的地,乘客准备下车时,大声地责怪司机: 刚才那位骑士跌倒流血,你怎么不停下车来,扶他一把?

  出租车司机反怪乘客,说: 当时你怎么不叫我停车,让你下去扶他一把?

  乘客与司机相互责怪 没良心 ,其实都是好说不好做。这种空谈道德伦理,却口行不一的行为时常可见。

  那些慈悲仁爱、见义勇为、急公好义、正直无私的真正价值并非纸上谈兵,口上说说即是,应该是化为生命的力量,成为人格特质,利益大众才切实。

  唯将力量都集中在 多做少说 ,才能众志成城,让社会富强安乐。

  第二部分

  一位对佛法成见颇深的学者,拜访南泉禅师,并带着贡高我慢心,前来论道。南泉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只是倒茶给他喝。禅师在倒茶时,任凭茶杯溢满了水还是不肯停手。这位学者看了很久,实在忍不住说: 满了,装不进啦!别再倒,别再倒了。

  南泉禅师轻声说: 你的胸中一切也都溢满,我的佛法已经加不进了。 这位学者不禁为禅师的话所震撼:一句话就将自己的自满自傲道破。

  学者以贡高我慢论道,对佛法没有信仰;南泉禅师就以倒茶溢满水,当头棒喝。要点醒一个无知者,有时千言万语的苦口婆心,还不如巧妙的暗喻。

  满溢的茶杯

  一位对佛法成见颇深的学者,拜访南泉禅师,并带着贡高我慢心,前来论道。南泉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只是倒茶给他喝。禅师在倒茶时,任凭茶杯溢满了水还是不肯停手。这位学者看了很久,实在忍不住说: 满了,装不进啦!别再倒,别再倒了。

  南泉禅师轻声说: 你的胸中一切也都溢满,我的佛法已经加不进了。 这位学者不禁为禅师的话所震撼:一句话就将自己的自满自傲道破。

  学者以贡高我慢论道,对佛法没有信仰;南泉禅师就以倒茶溢满水,当头棒喝。要点醒一个无知者,有时千言万语的苦口婆心,还不如巧妙的暗喻。

  闻法求道,《成佛之道》表示 如地植于种,如器受于水,应离三种失。 求法的心就像一个器皿,倒覆盖着,水装不进;有了破洞,水留不住;器皿肮脏,水装进去也会变质。也如播种,种在土壤外飞鸟叼去,种在杂草丛中,无法萌芽。再好的知识、见解、佛法,器皿装不进,种子长不起,也是徒劳无功。觉得自己没有长进,工作无法突破,学业没有进步的时候,不妨先静心思考,彻底反省是不是自己的心,已装满了成见、我慢与自以为是?以 学者 之心求法学道,自然产生一种排拒的心理,又何以能充实自己,汲取佛法,求取知识?

  不妨就参憨山德清一句偈 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 为借鉴,将心化为海绵,以虚心谦卑的姿态学习,终能古今在我心,天地任我游!

  愚人喝水

  有一群人外出旅行。这一路艳阳高照,酷热的天气让他们个个口干舌燥,其中一人耐不住直喊: 好渴啊!好渴啊! 同行的人安慰他: 你忍一忍,待会遇到湖泊、溪流时就有水喝了。

  果然,没走多久,湖泊出现在路的尽头,大家拼命似地向前奔去。湖泊前一群旅人大口喝水,好不过瘾,可是刚刚直喊口渴的旅人,却呆坐在湖泊前,没有动作,等大家都喝饱时,才发现他已经奄奄一息,快要渴死了。

  同行的人问: 这么大的湖泊就在眼前,你怎么不去喝呢?

  这个旅人用微弱的声音说: 湖水那么多,我怎么喝得了?我喝不了啦!

  湖泊的水虽多,只要饮一瓢水就得以止渴,却因为水之多而放弃饮用,真是愚人喝水,愚不可及啊!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因为任何事情都得从小处着手、由少积多,只须一念发心,向前跨步去,千里万里之远的路程都能走到。

  抱着不怕多、不惧难的勇气,以佛菩萨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的大愿力与大勇气,从当下开始,就能在点滴累积中达成目标。

  愈是艰难的事情,愈要沉着耐烦,有开始,就必定能完成。切莫呆望大湖泊,不知从何饮用,做一个渴死湖边的愚昧人。

  佛陀的生日礼物

  有一天,佛陀的众多弟子们商讨着,再过几天就是佛诞日,要用什么来表示他们心中的敬意呢?有人提议写一首赞诗,献给佛陀;有人悄悄把信徒供养的上等袈裟作为生日礼物;有人准备当天用美妙的歌声来赞颂佛陀的恩德。弟子们绞尽脑汁,希望能给佛陀一份惊喜。

  佛陀看出弟子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彼此窃窃私语,连坐禅时,也漫不经心。佛陀告诉阿难,今日乞食完毕,召集比丘在讲堂内集合。佛陀环视满座的比丘,慈悲地垂询: 你们几日来,为何心神不宁?在禅坐经行时,散漫掉举,是什么干扰了你们宁静的心湖?

  弟子们默然不语,佛陀沉思几分钟后,见弟子们个个仍三缄其口。于是对弟子们说: 你们不肯说出原因,那就是我教化无能,使你们心有所畏惧,因此我应当自我处罚,七日内,我水米不进,不离此座。 弟子们听到佛陀要七日绝食,只好说出事情的始末。佛陀叹了一口气说: 你们用赞诗、歌咏、上好袈裟,来庆祝佛的生日,这是不如法的,因为佛遍一切处,只要听闻他的一句一偈,即是佛的化身。 要如何感恩佛德呢?

  世间的珍玩宝贝,饮食百味,散华天乐等,都不能真正报答佛恩。真正报佛恩者,对于佛陀所说的法,生起恭敬爱重之念,以戒为师,依法安住,发胜上心,慈悯有情。此人,才是真正报佛恩的人。

  佛陀说,佛遍一切处,只要是把我们从热恼引向清凉,从煎熬引向解脱,从贪恋引向喜舍,从啼哭引向安乐,引渡我们生命迷津的人,哪怕只是一句一偈、片言只字,那个人就是真佛。

  感谢生命中领航的人,自己也要发起善心,化成人海的一盏灯,给夜行的人指引方向;成为一艘船,让浮沉的人登上彼岸;成为一部车,给疲倦的人休息养神;成为一句话,使软弱的人重获生机。

  何日君再来

  佛光山的山门前,在题了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的楹联后,有人建议,牌楼后面可以再放一副楹联,给信徒游客离开寺院,走到山门口时多一个思考的因缘。于是,我又再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 问一声汝今哪里去 ,下联对应 望三思何日君再来 ,横批是 回头是岸 。

  《何日君再来》就是红极一时的歌坛天后邓丽君小姐唱红的一首歌。一九九五年,邓丽君小姐去世后,世人也用这一句话纪念她,缅怀她,何日君再来?

  问一声汝今哪里去,望三思何日君再来 ,这一副对联也可以作为每一个人自我反省的话头。比方说,在每天一早出门之前,问自己一声:汝今何处去?在纷纷扰扰尘世,汲汲营营的生活中,有时也停下来想一想:何日君再来?在是非善恶的边缘徘徊时,不妨告诉自己:回头是岸啊!

  人生就是一场一场的 来去 ,花开花落,来来去去;人聚人散,来来去去;呼气吸气,来来去去;上班下班,来来去去;出生死亡,来来去去 只是在这些来去之间,我们都有足够的把握吗?

  譬如,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都有一定的时间,我们能有把握过好每一分钟吗?夜幕低垂,闭上眼睛时,我们有把握在明天睁眼醒来吗?

  每天不忘平心自问:生命所有的来去,我是否能够掌握?是否能够自在洒脱?又是否清楚自己该往何处去,又从哪里来?

  这么一次又一次的叩问后,我们会在珍惜当下中,愈来愈清楚自己该做的是什么,又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永不放弃心愿

  佛光山于台北市的民权东路三段有一个别院,名为台北普门寺。寺里成立了 金刚护法会 。所谓 金刚护法会 ,就是一些男士义工,于法会活动时协助搬桌椅等等劳动服务,奉献他们的力量,护持道场弘法传教的运作。

  金刚护法会的成员中有一位廖居士,他原本只是到寺里参加法会活动,因为看到法师人手不足,又要布置坛场,张罗信徒的饭菜,又要上台诵经 于是,他发起大心,要在普门寺做十年的义工,护持道场。

  经过了九年,为了事业和家庭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家人决定移民加拿大。可是做了九年的义工,只差一年就圆满,实在于心不甘。最后他想到一个办法,拜托一位退伍的荣民,每个月付给他三万元,请他到普门寺做义工,他一次付给对方一年全部的费用,高达三十六万元,才安心地搭机前往加拿大。

  到了加拿大,他还是义不容辞地加入温哥华讲堂义工的行列。

  很多人常常立志发愿,将来如何如何,但是遇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改变初衷,裹足不前。我们为自己写下人生计划表,如果不断地朝秦暮楚,何时有出头的一天呢?

  《华严经》里有句话: 初发心如朝露。 就是警诫我们,发心不可如朝露般,耐不住风吹日晒。

  有愿必成,远方的美景,永远属于勇敢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的人。

  两条腿

  陈许好老太太皈依三宝时,按照佛门规矩,我替她取一个法名,叫作 慈介 。 介 字的下面算是两竖,人人就此喊她 两条腿 。

  当我在修建高雄佛教堂时,她裹着小脚,到处奔波忙碌,募集经费;等到寿山寺要开工时,也经常看她一拐一拐地走来走去,为我们筹措建寺款项;后来辟建佛光山时,她还是每天热心奔跑,劝募净财,将开山工作视为自己的使命。佛光山建好以后,又见她不停地踩着碎步,为老人精舍及育幼院的建设而努力。我每次看到她,都被她那种为教奉献的精神而深深感动,总想上前和她说几句话。

  街坊邻居看她如此卖力辛苦,都问她: 老太太,高雄这么大,为什么放着公共汽车不坐,况且您又不是出家人,何必到处行走化缘? 师父这么慈悲,为我取名 慈介 ,重新赐给我两只脚,我要用它们为师父奔跑。

  慈介不但靠着两条腿走在人间的道路上,甚至可以靠着两条腿,走到西方极乐世界。

  人人都拥有一双手可以创造宇宙,两条腿可以行遍千山万水。一九六九年,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时说: 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 他靠自己的两条腿创造人类非凡的历史,我们也能靠着自己的两条腿,为世界留下历史,为人间留下慈悲,为自己留下记录。

  征服欲望

  古代欧洲有许多雄才大略的君王,四处征战,以扩大国家版图。亚历山大大帝为了实现征服世界、统御全人类的愿望,带领军队南征北讨。他曾经带领百万雄师攻打到埃及,当踏上埃及领土时,放眼望去遍地是滚滚黄沙,根本无法生存,因而转往东方,攻打印度;到了印度,映入眼帘的却是处处森林,他们又再冲过森林,随即又是一望无际的海洋,跃入眼底。

  当下,亚历山大大帝恍然大悟自己的 不能 ,他明白:沙漠,我不能征服;森林,我不能征服;海洋,我不能征服,尽管我军强马盛,也是没有办法征服这个世界。

  人类就是征服了世界,自己内心里的五欲妄想也征服不了。

  要想征服世界,就要以爱和宽容,征服自己的欲望。你心中有爱,爱家人、爱朋友,甚至爱仇敌, 爱 能把敌人征服;你拥有宽容心,包容亲人、同事、朋友,包容整个社会、民族, 包容 能把宇宙征服。

  痴想以扩展自己的欲望,让别人的一切成为 我所有 ,永远也只能见得无边际的贪爱黄沙与嗔痴森林,唯有用包容、尊重、慈悲去面对世界,世界才会属于我们。与其像亚历山大大帝欲征服世界,不如回过头来,征服内心那无止无尽的欲望吧!

  拂尘扫垢

  佛陀的弟子周利盘陀伽,生性愚钝,他背诵经文,连一句都记不住,深感自卑苦恼。

  有一天,佛陀看到他掩面哭泣,上前问他: 周利盘陀伽,你为什么哭呢? 他啜泣着说: 因为哥哥教我一句经文,我三个月都背不出来。他说有我这种笨弟弟,他觉得很难为情,他打我耳光,要把我赶出僧团。

  佛陀对他说: 周利盘陀伽,你不要再伤心了,你记不牢经文,没有关系,我来教你。 于是,佛陀拿着一把扫帚,为他示范扫地,教他每天扫地的时候,念着 拂尘扫垢 。周利盘陀伽每天勤快地扫地,刚开始记了拂尘就忘记扫垢,念了扫垢就把拂尘忘了,总是念不全那四个字。虽然他是这么的笨拙,佛陀仍旧一遍一遍教他念着 拂尘扫垢 。

  半年后,周利盘陀伽终于记得 拂尘扫垢 四个字。久而久之,他的心因为专注于扫地,慢慢地引发了定慧之力,从心外的尘垢警醒到心内的污浊。

  一年后,周利盘陀伽为自己扫出一片光明的心地,明白 拂尘扫垢 的甚深法义。一把扫帚,使一个愚笨拙劣的人变得聪明敏捷。僧团里的大众也从他身上领会到,不只是一把扫帚可以使人开悟,只要不轻视自己,贯注身心开悟的机会,人人有份。

  开悟的因缘处处在,可惜我们往往妄自菲薄,自甘低下。佛门的祖师大德,有的用煮饭圆熟胸中的光风霁月;有的用劈柴截断轮回的重重葛藤;有的用挑水荷起菩萨的绵绵情义。开悟,不是佛菩萨的久远故事,开悟,就在今夜此时,人人自家本分事。

  开悟的扫把,人人手中不缺,只是我们不要忘记 拂尘扫垢 ,不能任凭心内布满贪欲、愤怒、愚痴、邪见、嫉妒等等尘垢,使自己这座庙堂,蛛网密结,栋梁颓废,久久不见袅袅一缕清香。

  无量寿

  某些信徒,对于所信仰的宗教,都有所希望与要求,祈求功名富贵、消灾免难、增福延寿、金榜题名

  有一个佛教徒在庆祝六十岁大寿时,找了一位法师替他诵经,祈福延寿。诵完经以后要祈愿祝祷了,法师就问他: 你要我替你求多少的高寿呢?

  信徒不好意思地说: 能替我求二十年,活到八十岁吗?

  法师回答: 你现在已经六十岁了,再求个二十年,光阴似箭,一晃即逝,你不觉得太少吗?

  信徒一听,精神来了: 难道可以再增加吗?那您替我求四十岁好了,活到一百岁。

  哎!你都六十岁了,再求个四十年,也是很快就过去了。

  信徒心里想,难道要求一百二十岁吗?不过六十年也是很快呀! 请问师父,我究竟能求多少岁呢?

  应该要求 无量寿 ,不死的生命!

  我们人的肉身属于物质,迟早都是成住坏空、生老病死。因此,求寿当求 无量寿 ,找寻永恒不死的法身慧命,真心本性。像阿弥陀佛又称 无量寿佛 ,意思就是不受时间限制;又称 无量光佛 ,不受空间限制。能够超越时空,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寿。

  如果我们光是求肉体的无量寿,不是最究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老态龙钟,耳聋眼盲,气力衰弱,齿牙动摇,食不知味,有什么意思呢?那时,一百岁的儿子也死了,八十岁的孙子也死了,日日白头送黑头,岂不伤感,没有意味?

  求不死的生命,超越时空之外,叫做 涅槃 。所谓 涅槃第一寿,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 希望大家可以在行善、修持中,求到法身慧命的无量寿。

  欲速则不达

  《论语》有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看待事物和实践理想要有前瞻性,还须具备远大的眼光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历久弥新。在时间的长河里酝酿与经营的人生,才经得起岁月、人事的考验。

  话说,有一个年轻人想要拜师学艺,学习武功。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好不容易寻得名师,便急忙地问师傅:

  我要跟您学习武艺,请问要几年才能学成?

  十年。 师傅铿锵有力地回答。

  年轻人被师傅一番话吓坏了,赶紧与师傅商量:

  要那么久啊!我有家室,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幼弱小儿,还有好多事业要经营,十年太长了。师傅,这样吧!我多用心,早晚辛勤努力,我们缩短习武的时间,三五年就加速成就。

  这样啊!那恐怕需要三十年才能学成。 师傅不禁摇头叹息。

  哎哟!三十年,哪里有那么长的时间?我可以一天当做三天,日夜辛苦勤练,只希望早一点成功。 年轻人说得更大声。

  你以这种观念学习,少说要七十年的时间。

  年轻人习武求速成的妄想,正好点出现代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常常只求 特效药 ,却不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实践。其实,快餐的食品吃久了会腻,于健康更无益处;小孩子的成长也得一天一天等待,不可能即刻长大;万丈高楼也要一砖一瓦从地建起。任何事情的成就都得聚沙成塔,点滴累积。

  欲速则不达 是大家琅琅上口的箴言,却有几人明白?三五年成就的功力,和十年成就的功力,可是天壤之别。急功近利,只能求得一半的成效,甚至 揠苗助长 ,永远也收不到圆满的结果。

  为众生摆渡

  有三位比丘谈论着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得。

  第一位比丘说: 世界上,最难得的是青春永驻,健康长寿。一个人即使家财万贯,但是老病来时,再也享受不到五欲的快乐。 第二位比丘说: 最难得的是知心伴侣,能够患难与共。一个人得到全世界的权势,如果没有一个肝胆相照的朋友,寂寞孤单,就像失去香味的花,不会有蜂蝶的环绕。 第三位比丘说: 我认为最难得的是美满的眷属。一个人有健康的身体,有知心的朋友,但是眷属相怨争斗,又有何用?每天像生活在人间的炼狱,求出无期。

  佛陀听到三位比丘的议论,于是决定召集大众。秋天的节气,散发清爽怡人的氛围,空旷的绿野,微风徐徐吹来。佛陀告诸比丘说: 世界上什么最难得?不是健康长寿,不是知心伴侣,不是美满眷属。我来说一个故事给你们听 。

  大海中,有一只盲龟,它的寿命无量劫数,历经千百亿的沧海桑田。它平时深藏于千丈深海,百年才得以出水一次。又有一块浮木,中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经是机会渺茫,更何况要值遇浮木的孔洞,驮负它登岸?盲龟和木孔相遇,尚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但是凡夫漂流五趣之海,想要还复人身,比盲龟登岸难上万倍!

  佛陀撮取地上的泥尘,打开手掌,对比丘说: 众生得人身者,如我手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尘。什么最难得?人身最难得。比丘们!你们要谛听思惟呀!

  一失人身,万劫难逢,这不是佛经的古老格言,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认知,使我们珍惜此生,疼惜当前的因缘。人身难得,这个身体是我们今生借住的房子,我们要以慈悲为梁木,喜舍为钢骨,柔软为水泥。这幢房子,不论往来迎送,人人皆大欢喜。什么最难得?千金散尽还复来,幻化身躯虽然几十寒暑,但是借假才能修真,能够善用有涯生命,做众生摆渡,最为难得。

  人生是苦

  有一对年老夫妻渴望听闻佛法,无奈居住的地方太偏僻,从来没有传教师前来弘法。

  终于等到一位出家人路过此地,老夫妇欢喜异常,恳请法师为他们讲经说法;可惜法师资历尚浅,对于经教义理一知半解,更不懂如何说法,却难以拒绝,只好硬着头皮登上夫妇二人准备的宝座。

  这位法师本来就已经手足无措了,登上宝座,看到老夫妻恭恭敬敬地跪在下面,急得满身大汗,如坐针毡,不由得喊出一句: 哎,苦啊!

  老夫妻听到法师一针见血的开示,频频赞叹: 法师说得真好,人生确实是苦,年老力衰,又没有养儿养女,空有资财,不知道要留给谁?真是苦啊!

  法师看到老夫妻虔诚磕头如捣蒜,更是着急地说: 哎呀,真苦。

  老夫妇一听,愈加感慨: 真苦啊!为人在世每天忙碌,日夜辛苦,到了老年,病死逼迫,真苦啊!

  这时,法师再也忍耐不住,只得悄悄溜走。老夫妻许久听不到声音,抬头一看,宝座上竟然空无一人,认为必定是菩萨慈悲显灵指示。从此,他们深刻明白 人生是苦 ,而发愿行善助人,热心公益。老夫妻在日日发心当中,渐渐地感觉到人生不完全是苦,而是希望无穷尽,他们体会到,慈悲富含无限的欢喜和快乐,而 苦 实是入道的增上缘。

  真正认清人生是苦,看清了世间种种虚幻不实,由此生发道心,精进修身养性,在圆满人格的当下,自得体会生命难得的轻安自在!

  信仰持之以恒

  曾有信徒对我说: 师父,我不念佛了。

  我问他: 你不是已经念佛十几年了,怎么忽然不念了呢?

  他抱怨道: 我买的股票一直跌停板,公司倒闭。念佛念了十几年,阿弥陀佛却没有保佑我事业顺利,念他干什么?

  并非阿弥陀佛不保佑,而是发心不正确。称念阿弥陀佛是我们信仰的目标,是宗教情操的培养,怎好把阿弥陀佛当作财神爷、当成财务经济人呢?

  也有信徒对我说: 师父,我不吃素了。

  你吃素二十年,怎么忽然就不吃素了呢?

  自从我吃素以后,身体就越来越虚弱,吃素有什么用?

  原来,他吃素是为了求得身体健康。要求健康就该多运动、重视营养保健,光是吃素就能让身体健壮吗?佛教提倡素食,是以慈悲为本,尊重生命为义,心中有 素 ,慈悲善良尽在其中,才是重要。

  有些佛教徒因为知见错误,没有持恒心,而改变信仰,放弃吃素念佛;也有佛教徒不管有钱没钱,生活顺利不顺利,仍然一心一意让佛祖心中坐,纵使身在逆境中,都能以佛法会意,自得其乐。

  曾经有一位信徒罹患淋巴癌,医生判定他只剩两个月的生命,他面对死神追逼,不抱怨,不伤心恐惧,生活一如往常。每天四点半起床课诵,有空就到寺院参加法会、当义工。问起一身病痛,他一概坦然,轻描淡写处之,对佛法的信念,只有升华,没有退转。

  信仰持之以恒,一生一以贯之,终能获得信仰的利益,得到坚固的信心。信佛,就要自我期许信仰纯洁无染,不求功名富贵与权势顺境,只为人格的升华,道德的增上,法界真如的自在解脱,才真高尚!

  临别一棒

  湛元法师,是仙崖禅师门下一位勤奋好学的徒弟。他想到京都参学,又不敢开口,只好央求崇福寺的昙荣和尚帮忙。仙崖禅师听昙荣和尚转述后,点头赞许。湛元获知师父已首肯,便欢欢喜喜地回寮收拾行李,准备启程。

  临行前,湛元向仙崖禅师告假: 师父,徒弟要外出参学,请师父慈悲,为弟子开示一句。 仙崖禅师二话不说,即刻拿起棍子,当头就是一棒。湛元莫名其妙地挨了一棒,不知所以然,只好退了回去。

  昙荣和尚问仙崖禅师: 你不是已经答应让他去参学了吗?

  仙崖禅师回答: 我不是反对他去,只是等他学有所成后,就是一名学者了,我总不能对学者挥拳吧?

  仙崖禅师慈悲挥棒,是要提醒湛元:无论云游到何处何方,都要不忘初心,要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这一棒,含意多么深远,也唯有师父才够资格给徒弟当头一棒。

  曾经我准备外出弘法时,有一位徒众诚恳地拜托: 请师父带我去。 我说: 你常听我开示,如果能说出一句受用的话,我就带你去。 他竟茫然许久,不知如何开口,我借机教育他: 你跟随我二十年,连一句话都没有记得,现在跟着我外出弘法,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当头棒喝,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也难以将一个事理透彻了解。

  佛法虽如大海,浩瀚无边,学佛人也要深游海里,去寻得一句受用的话,所谓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 一 里面包含了无限,平时待人处事,哪怕一字一句、一事一物,我们都要视作 当头一棒 来领受,必定终生妙用无穷。

  心量有多大

  有一对师徒外出弘法度众,师父走在前面,徒弟背着行李跟在后头。徒弟心中动念: 我一定要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将来救苦救难! 徒弟年纪虽小,但他心中动的这个念头,正是佛教里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的菩萨发心。

  师父是悟道的阿罗汉,具有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的能力,跟平常人不一样。他心中知道徒弟的发心,是菩萨的根性,很了不起。自愧不如:惭愧!惭愧!我都没有发这种广度众生的心。于是立刻就喊:

  徒弟!徒弟!你肩上的包袱让我来帮忙背。

  徒弟心想,师父今天怎么这么客气呢: 师父,不必了,我来就好!

  还是给我吧。 师父背起了包袱,又再跟徒弟讲:

  徒弟,你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

  徒弟心中真是疑惑极了。

  走着走着,忽然看到前面有一个水塘,许多蚂蚁围困在水里,有的在挣扎,有的淹死了。徒弟又想:哎哟!众生这么多,我怎么能广度众生呢?度不了的,算了!我将来还是做一个小乘人,先自救好了。徒弟心念一动,师父立刻知道,马上大喝一声:

  站住!包袱拿去背,在后面走。

  这一段故事说明,一个人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菩萨发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念念都是众生的痛苦,念念都要给众生安乐,值得歌颂,所以连证得阿罗汉的师父都对有发菩提心的徒弟,尊敬三分。

  因此,我们平时举心动念,也要想到别人的利益、别人的安乐,不可随便侵犯别人。能帮忙他人,即刻就是菩萨化身。

  晒咸菜

  日本永平寺道元禅师曾在中国天童寺参学,是一位有道高僧。八十岁退休以后,仍然在院子里晒咸菜。

  年轻的住持对年老的道元禅师说: 师父,正午烈日当头,您不要现在晒咸菜,太辛苦!太热了!

  道元禅师回答: 不在日正当中,难道要等到三更半夜晒咸菜吗?

  徒弟又说: 晒咸菜的工作也不必您来做,寺庙里还有很多人,让别人来做就好。

  别人?别人不是我,他是他,我是我。 年轻的弟子说不过他,只有随他去。

  过去的老和尚,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命的光阴掌握在手,分分秒秒都不空过。你认为晒咸菜不重要吗?在他的时间观念里面,晒咸菜就是一件大事,甚至比当官、做皇帝还可贵神圣。

  看世间,有人坚持把自己负责的事,仔细谨慎地完成;有人却一再拖延懈怠,只想享受休息的舒畅。何必急于休息呢?将来躺到棺材里面,就能提供我们长远的休息。有人主张人生不需太忙,如果不忙,日日闲着就惬意了吗?闲是痛苦的,闲是罪恶的。 今日事,今日毕 ,不拖泥带水、因循苟且。今日事不留到 以后 、 将来 、 明天 ,夜深高床上,了无挂碍,不也快活?

  人生的意义在当下,能重视当下一刻,一刻里就有无限的永恒,无限的未来。

  洗涤尘心

  每年到了繁花争妍的四月天,常听到佛教信徒赞颂: 恭维往昔三千年,花卉争妍四月天,蓝毗尼园狮子吼,大同世界我称先。 这一首偈语是描述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蓝毗尼园,从摩耶夫人右肋下降诞的时候,阳光普照,花卉争妍,九龙吐水,金盆沐浴的殊胜景况。佛陀一出生便走了七步路,一步一朵莲花,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开口说道: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为此,迦毗罗卫国上上下下,从净饭大王、群臣到全国人民都十分讶异,怎么会有这许多奇异的现象呢?所以身为悉达多太子从他出生,便备受社会大众的关怀与注意。直到十九岁,出游四城门,看到人的生、老、病、死,看到整个社会,将人区分为高贵的婆罗门、刹帝利,和贫贱的吠舍、首陀罗的不平等阶级意识,弱肉强食,种种困苦、不平等,让他深深觉得困惑,更因为没有办法解决这许多问题,而深陷苦痛当中。

  为解救苦难众生,他毅然远离家乡,出家学道,苦行六年,终于在三十一岁的时候,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成等正觉。世人尊他为 佛陀 ,即觉者之意。后来,定他出生那一天为佛诞节,作为追思纪念。

  这一天,寺院会举办浴佛法会等各种活动,僧众信众共襄盛举,一同庆祝。过去有人以为: 我身上的衣服不干净,我不敢去浴佛。 我的手没有洗,我不敢去浴佛。 其实,佛陀本自清净,不需我们替他洗浴;也不是要我们洗手、洗衣服,而是借由浴佛,让内心清净朗然,同时自问:这一年来,我有让尘埃浊身染心吗?我有把自己的心洗涤清净吗?

  如是洗涤,如是自问,人人本具的光辉、清净自能光照身心,与佛交相辉映。

  马马虎虎

  宋朝时,京城住着一位画家。某日,他正在画一只虎,刚好有人上门请他画马,于是,他自作聪明,把画好的虎头接画个马身。

  买画的人问他: 你到底画的是马还是虎?

  画家漫不经心地回答: 马马虎虎。

  一旁的大儿子也指着画问,他随口道,是虎。一会儿,小儿子看到画,觉得怪异,他又胡乱回答,是马。

  有一次,大儿子去打猎,看到一匹马,以为它是虎,为了保全性命,就放箭把马射死。结果,损失了一笔钱赔给马的主人。

  又一次,小儿子在野外碰到一只老虎,天真地以为是一匹马,上前要骑它,结果丧生于虎口。

  画家鉴于自己马马虎虎地教两个儿子识画,导致不幸的下场,痛哭流涕地把那幅画烧掉。并作诗一首,自我警诫。

  马虎图,

  马虎图,

  似马又似虎。

  大儿依图射死马。

  二儿依图喂了虎。

  草堂焚毁马虎图。

  奉劝诸君莫学吾。

  马虎图的例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父母可曾仔细地听儿女们的心声?儿女对父母,除了责任,是否真心体会父母面对老病的恐惧?老师学生、主管属下 每个人都在应付繁重的事务,忘记了对方有悲愁有欢笑。事实上,不是用一张公文和签呈,就可以作为往来的沟通,不是用一番训诲就可以打开少年的青涩心窗!马马虎虎,使我们的心变得粗糙,变得躁动,再密集快捷的网络通讯,哪里比得上人和人心灵的一点灵犀?

  古代的禅师淘沥沙米,百般地拣择,唯恐遗漏一粒米;煮茶挑水,移步严正,不舍洒落涓滴之水。他们恭谨身心,爱重天地万物,不敢丝毫马虎。

  就如建筑的工程师,精准的丈量房子一寸一厘;如开刀的医师,一刀一线再造一个新生命。人生应该兢兢业业,丝毫马虎不得。

  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一个琉球和尚来到中国,抱着满腔的热忱与信心,跟随遂翁禅师参禅求道。参学三年中,每天坐到腰腿疼痛难忍,劳务也很多,却始终参不出一点消息,他渐渐觉得心灰意懒,准备打消参学。

  他向遂翁禅师告辞: 我要离开了!

  遂翁禅师见他犹如浮萍定不住,就激励他:

  忍耐一下,再参七天就好。

  七天以后,依旧没有开悟。忍耐又忍耐,七天又七天,唉!七个七天都过了,这和尚不免垂头丧气。遂翁禅师慈悲开示他:

  再过五天吧!

  这和尚又参了五天禅,遂翁禅师冷眼静观,只是一再挽留:再三天吧 再一天吧!这个和尚非常恐慌,问:

  禅师!最后一天,不开悟怎么办?

  遂翁禅师庄严地道:

  再一天不开悟,只有死,不能再活了!

  这个和尚面对死亡,真正 置之死地而后生 ,精神统一,意志集中,非比寻常。在最后的这一天,他想起禅师的话,再不开悟,只有死!就这么旋乾转坤,一念用力,忽然虚空粉碎,豁然开朗,他终于悟道了。

  参禅学道者,要能持之以恒,禁得住时间考验;要有 置之死地而后生 的决心,别无他路,只此一条;一心一意不妄求速成,火候到时,功夫自然成就。

  想要学好一样本事,没有三至五年的用功,不会有真正的实力。一心追求速成的人,也多是容易半途而废的人。无论是参禅修道、学习技能、筹备工作、生涯规划,都必须一步一脚印,点滴累积而成!

  盛年不再来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哪里懂得这种 与古人友 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训斥: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东晋诗人陶渊明一首《杂诗》这么慨叹: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日复一日,盛年不会再重来,岁月亦不待人,不知努力奋发,就只有留下老大徒伤悲的感慨。

  时空,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人生,更无法等待与回头。禅门留下这一则公案,借由师徒来往的妙语禅心,勉励后世青年,趁着年轻有力时,把握青春本色,尽心挥洒,因为盛年不会再来啊!

  多欲多烦恼

  地狱里,有一个大善人正接受阎罗王的审判,阎罗王说:

  某某,你在人间乐于行善事,造桥铺路、赈灾建寺院,种下不少功德,现在你可以再回人间做人。某某,世间人有千百种,你想要做哪等人,或者有什么希望,不妨跟我说。

  这个大善人说: 阎罗王,我希望做一个家财万贯的大官员,拥有娇妻美妾、良田千顷,我的儿女都聪明伶俐、品貌端正

  阎罗王说: 照你这样讲,我这个阎罗王索性不要做了,干脆到人间去做人。

  一个人的欲望愈多,烦恼就愈是无穷尽。倘若娑婆世间真是万事都如意,那么连阎罗王也不要做了,甚至佛祖都不要做了,生生世世都做个 万事皆如意 的人,不也好吗?

  故事中,大善人的欲望,反映一般人为了求万事如意,滋生诸多欲望,终究为世间五欲囚禁的恶端,因而《佛遗教经》揭示多欲之害: 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贪图安逸,奢求富贵和安逸的人生,容易使人丧失战斗的能力,处处草木皆兵,如此人生,乐趣何在?何不坦坦然接受人生各种挑战,在困难、挫败、考验中,成熟生命。

  德蕾莎修女一生经历最多的就是贫穷,在贫穷中,养成她内在力量与对众生的慈悲。常人总视贫穷如敝屣,殊不知贫穷让我们更容易发挥人性的尊严,以及在富贵当中难以发掘的力量。试着让自己接受贫穷,接受不如意的人间,会发现七色彩虹无时不在我们的心里展现。

  致富第一妙诀

  有一位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富翁,接受新闻记者采访。记者问:

  听说您是以节俭致富的,可不可以为我们谈谈节俭致富的道理呢?

  节俭并不能致富, 勤俭 才能致富。一个人如果不懂开源,只晓得节省,怎么可能致富呢?

  记者当下听了,茅塞顿开。原来,眼前这位富商巨贾的成就并非凭空得来,也是以智慧的经营,加上一番勤劳的结果。

  勤俭 与 节俭 仅一字之差,但 勤俭 比 节俭 更具积极性。 节俭 固然能蓄财,但是财富的源泉要靠 勤劳 去创造,例如勤于计划、勤于作务、勤于开源、勤于扩大等,懂得用钱,才会有钱!

  勤劳是致富的第一妙诀。世上许多人怨叹自己贫穷,羡慕别人富贵,其实不需怨叹贫穷,只要肯起早贪晚,凡事亲力亲为,工作的时候走在人的前面,自然勤能致富,不必羡慕他人。

  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黄金、钻石,在东大路或是在西大路,也要走到东大路、西大路,将黄金、钻石捡回来;高山、深海里有无限的宝藏,也要靠自己去开采、开发,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靠做梦就能有的收成,点点滴滴都得要自己勤劳才能获得。

  新龟兔赛跑

  话说,有一只乌龟无意间爬到一本古书上,发现书里记载一则 龟兔赛跑 的故事,它心想:那些笨兔子都跑不过我们乌龟。于是得意洋洋地跑去找一只野兔,下挑战书:

  野兔我们来赛跑,我想你一定跑不过我的。

  野兔不甘示弱,回应道:

  乌龟!我怎么能和你赛跑,我不要十秒钟就可以跑一千米,你呀!给你十分钟,可能一百米都爬不到,所以我不跟你赛跑。

  乌龟挑衅道: 你们懒惰傲慢,绝对跑不过我的。古书已有记载,是乌龟赢。

  野兔被乌龟这么挑衅,便答应乌龟,举行一场 龟兔赛跑 。它们找了好多动物来作证,还邀请一只老黄狗来 汪汪 二声,作为鸣枪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