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佛教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民族之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要实现文化上的繁荣。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与儒、道教一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增强国家文化的竞争力,要立足于本国的传统文化。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佛教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是几大宗教中最早建立的。早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了中原地区。汉桓帝时,佛陀与黄帝、老子一样被人们尊崇, 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可见佛教已被当时社会认可。三国时,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支谦、僧会等高僧纷纷来到汉地,译佛经,建寺塔,弘扬佛法。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4次出家,并亲自讲经说法。在他的影响下,梁朝有寺庙2000多座,僧众数万人。其他如宋、齐、梁、陈各代南朝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北朝虽然有过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两次法难之事,但总的说来,历代帝王都重视佛教,像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就是这一时期开凿的。隋唐时期,佛教进入空前繁盛的状态。隋朝两代帝王,即隋文帝和隋炀帝都对佛教非常关注,废除了北周的禁佛之策,广修寺庙3000余座。唐朝皇室对佛教也大多有保护政策,武则天就推行以佛治国,大兴佛法,视神秀为座上宾。
天台、三论、法相、华严、密宗、禅、净、律等八大宗派的创立显示了隋唐佛教的兴盛,当时佛教还远播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地区。此后,佛教历经宋、元、明、清,中间有过几次磨难,当朝者还是基本支持佛教的发展。佛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兴盛,时有衰落,但期间有高僧大德弘扬佛法,诸多帝王与名士投身其中,下至贩夫走卒皈依,佛教已融入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即使现在,全国也有名寺近千,各地小寺庙不计其数,善男信女皆口诵 南无阿弥陀佛 。
要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离不开佛教文化在新时期的弘扬与发展。
佛教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方面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佛教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早已蜚声中外,不仅是风景秀丽、自然景观奇特之地,而且是登山修行、参禅论道的佛教圣地,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又如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面的灵隐寺,其隐于山林之间,环境清幽,蕴藏着一种淡淡的禅意,有如现代钢铁丛林之外的一片净土,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众人在佛的面前可以体会出永恒的宁静,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佛教旅游是人们排解内心焦虑、取得心灵寄托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佛教文化,发挥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
佛教音乐将佛理与音律相结合,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庄严清净,内蕴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心中引起共鸣,平心静气。它是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梵呗源于印度声明学,就是和尚念经的声音。可以说,佛乐是佛陀教化众生之音,在形形色色的音乐中如出淤泥而不染的纯净之莲。中国的佛教音乐,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传承,成为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06年,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和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佛教和儒、道教构建了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有着众多的理论著作。如《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大藏经》、《六祖坛经》、《金刚经》、《观音经》、《药师经》等,这些佛经乃佛陀智慧的结晶,构成了佛教的思想体系。佛教的慈悲精神、因果论、佛性论、修行论等构建了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思想具有哲理性,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就要重视佛教文化的发展,佛教文化在重塑中华民族文化中必将作出自身应有贡献。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