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去西行求法前的玄奘法师
隋大业八年(621年),玄奘法师时年仅13岁,已依其第二长兄之劝言,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并对于经、律、论三藏深为喜好,时寺中有景法师讲《涅檠经》,法师执卷伏膺,并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从此开启法师研经习论之志趣。
乃至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法师随其兄长赴长安居留,后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听《摄论》、《毗昙》各得一遍,继而进向成都,其时大德云集,更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说《毗昙》及道震演《迦延》(《八犍度论》),法师聪敏睿智,精进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
武德五年(622年),法师年满23岁,于成都受具足戒,坐夏学律,更受学于道深,综研经论,到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毗昙》,各得三偏。
武德四至七年间,法师北游相州,造休法师,至赵州资承道深,后从慧休,听《杂心》、《摄论》,又入长安,就道岳法师学《俱舍论》,皆一偏而尽其旨。
时有法常,僧辩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穷三学,法常偏讲《摄大乘论》,僧辩擅长《俱舍》,法师随询,二德并深为赞赏,法师更从玄会问《涅檠》义,因此,法师声誉名满京邑,为众钦敬。
考法师所学之经论,多属法相及《阿毗达磨》《毗昙》经论,其时《摄大乘论》已有元魏佛陀扇多译出2卷,陈真谛译出3卷,隋达磨笈多译出《摄大乘论释论》10卷,至于《阿毗达磨论》则有符秦僧伽跋澄译出《鞞婆沙论》18卷,僧伽提婆译出《阿毗昙心论》4卷及同竺佛念共译出《阿毗昙八犍度论》30卷,东晋法显译出《杂阿毗昙心论》13卷,北京浮陀跋摩共道泰译出,《毗婆沙论》60卷,刘宋求那跋陀罗及那连提耶舍共译出《众事分阿毗昙论》12卷,刘宋僧伽跋摩亦译出《杂阿毗昙心论》16卷,陈真谛更译出《立世阿毗昙论》10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22卷,《部异执论》l卷,隋那连提耶舍译《阿毗昙心论》6卷,昙摩耶舍及昙摩崛多共译出《舍利弗阿毗昙论》30卷,至此小乘论藏可谓灿然大备,唯仍有许多《阿毗达磨》论尚未出现,有待后采者之翻译。
二、正在西行求法时的玄奘法师
“贞观元年(627年)法师时年二十八岁,既偏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知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见《法师传》卷一),此乃法师西行求法之主因,其主要目的乃是希望能取得弥勒论师之要典《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论》)作为依据,发扬法相唯识宗之根本理论。
法师于贞观三年(629年),开始从长安首途西行,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道侣请开敷《涅檠》、《摄论》及《般若经》讲座,法师均一一开示,继昼伏夜行,遂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历尽辛酸,抵达伊吾(hami哈密),停留数天,至高昌国(karakhajo),得其王麴文泰款待甚厚,并开讲佛法,然后别王西行继至西域诸国。
玄奘法师在各地游历时,叙述有关部派佛教情形:
(甲)西域诸国巡礼
(一)阿耆尼国(argina旧译焉耆,今喀喇沙尔karashahr)
有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二)屈支国(kuci旧译龟兹,今库车)
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据称该国具备《杂心》、《俱舍》及《毗婆沙》等经典,但未普遍流通。
(三)跋禄伽国(baluka旧译姑墨)
有伽蓝数十所,僧徒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四)缚喝国(baktria巴克特拉,今balkri)
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皆习小乘教法,城外西南有纳缚僧伽蓝,其中有一位磔迦国(takka)的小乘三藏,名叫般若羯罗(prajnakara),来此巡礼,其大名已遍于印度,精通小乘各经论,例如《小乘阿毗达磨》、《迦延》、《俱舍》、《六足阿毗昙》等,法师在此停留一个多月,跟他学《毗婆沙论》。该寺尚有达磨毕利(法爱),达磨羯罗(法性)两位小乘三藏学识广博,受人尊敬。
(五)揭职国(gaz即今darrah—gaz)
有伽蓝十余所,僧徒三百余人,并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六)梵衍那国(bamiyana今巴美阳)
有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宗学小乘说出世部,同时更有摩诃僧祗部僧阿梨那驮娑(aryadasa圣使)和阿梨耶斯那(aryasena圣军)二位高僧,他们都精通法相,与法师甚友善。
(七)迦毕试国(kapisi)
有伽蓝百余所,僧徒六千余人,并多习大乘教法,玄奘法师应国王之请,在一所大乘寺中举行法会,有大乘三藏秣奴若瞿沙(manujaghosa如意声)、萨婆多部高僧阿梨耶伐摩(aryavarman圣胄)、弥沙塞部(化地部)高僧求那跋陀(gunabhadra德贤)等出席商研佛学。大城东北山下有大伽蓝,名质子伽蓝,有僧徒三百余人,并学小乘法教。
(八)北印度诸国巡礼
(一)乌仗那国(uddiyana旧译乌长,今斯瓦特河流域)
昔有伽蓝一千四百所,僧徒一万八千,今并荒芜减少,并学大乘。其僧律仪传训有五部: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饮光部,四说一切有部,五大众部。
(二)钵露罗国(北印度境)
有伽蓝数百所,僧徒数千人,学无专习,戒行多滥。
(三)na叉始罗国(taksasila即希腊文taxila)
有伽蓝虽多,荒芜已甚,僧徒寡少,并学大乘,中有僧蓝,乃昔经量部师拘磨罗逻多于此制述诸论。
(四)迦湿弥罗国(kasmira旧译厨宾,今喀什米尔)
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昔犍陀罗国迦腻色迦王于此结集经、律、论三藏,共30万颂,960万言,现只存《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余均佚失,并有僧伽跋陀罗造《顺正理论》,索建地罗(塞建陀罗)大论师于此作《众事分毗婆沙论》,布剌拿(圆满)论师作《释毗婆沙论》,佛地罗(觉取)论师作大众部《集真论》。
玄奘法师抵达时,迦王率群臣及都内僧相迎,止阇那因陀罗寺,因寺中有名僧称法师,佛法渊博,故请讲授诸论,午前讲《顺正理论》,初夜后讲《因明》、《声明》,更举《中毗娑沙》,法师随其所说,领悟无遗,法师在此停留首尾二年,学诸经论。
(五)磔迦国(takka)
磔迦国都城西南十四五里,有奢羯罗城(sakala,今sialkot)城中有一伽蓝,僧徒百余人,并学小乘法,世亲菩萨于此中制《胜义谛论》。
(六)至那仆底国(cinabhukti今chiniyari)
从都城东南50余里,有阇林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学说一切有部,有迦多衍那论师,于此制《发智论》。法师在北国时,有大德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善三藏,法师在此停留14个月,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
(七)阉烂达罗国(jalandhara今jullundur)
国中有那伽罗驮那寺(nagaradhana),住有大德旃达罗伐摩(candravarman月胄),善究三藏,法师因此而停留四个月,学《众事分毗婆沙》。此国有伽蓝五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专门习学大小二乘。
(丙)中印度诸国巡礼
(一)波理夜咀罗国(pariyatra今bairat)
有伽蓝八所,倾毁已甚,僧徒寡少,习学小乘。
(二)秣兔罗国(mathura今名同)
有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习学。
(三)萨他泥湿伐罗国(sthanesvara今thanesar)
有伽蓝三所,僧徒七百余人,并皆学习小乘教法。
(四)牢禄勒那国(srughna今sugh)
有伽蓝五所,僧徒千余人,多学小乘,少习余部。其国有一位大德名阇耶掬多(jayagupra)善闲三藏,法师遂留住五个月,听他讲《经部毗婆沙》,时维贞观五年(631年)法师32岁。
(五)秣底补罗国(matepura)
有伽蓝十余所,僧伽八百余人,学小乘说一切有部,另城南有小伽蓝,僧徒五十余人,昔德光论师于此作《辨真论》等,几百余部,他本习大乘,后退学小乘。在其伽蓝北方另有大伽蓝,僧二百余人,并小乘学。
时有大德名密多斯那,年90,善闲三藏,法师又停此5个月就学萨婆多部之《恒捶三第铄论》,及《随发智论》等。
(六)瞿毗霜那国(govisana)
有伽蓝二所,僧徒百余人,并皆学小乘教法。
(七)垩醯制坦罗国(ahichattra)
有伽蓝十余所,僧徒千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法。
(八)劫比他国(kapitthika亦名samkasya今sankisa)
有伽蓝四所,僧徒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城东更有大伽蓝,僧徒数百人,亦学正量部法。
(九)羯若鞠阉国(kanyakubja曲女城今kanau0
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大小二乘,兼功习学。大城东南有纳缚提婆矩罗城,中有三伽蓝,同垣异门,僧徒五百余人,并学小乘说一切有部。法师人其国中,到跋达罗毗诃罗寺,住3月,依毗离耶犀那三藏读《佛使毗婆沙》及《日胄毗婆沙》讫。
(十)阿逾陀国(ayudha)
有寺百余所,僧徒数千人,大小乘兼学,大城中有故伽蓝,是世亲菩萨制大小乘论及为众说法处。城西南有故伽蓝是无著菩萨说法处。兄弟二人,俱为瑜伽行派之宗匠,弘扬唯识诸论。
另有伽蓝遗址,乃昔经部室利逻多论师于此制造《痉部毗婆沙论》。
(十一)阿耶穆佉国(ayamukha)
有伽蓝五所,僧徒千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法。另有一伽蓝乃昔佛陀驮娑(觉使)论师于此制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
(十二)钵逻耶伽国(prayaga)
有伽蓝两所,僧徒寡少,并皆习学小乘法教。
(十三)侨赏弥国(kausambi旧译俱晱弥,今kausam)
有伽蓝十余所,倾颓荒芜,僧徒三百人,学小乘教,伽蓝东南重阁上有故砖宝,世亲菩萨当住此中作《唯识论》破斥小乘,难诸外道。伽蓝东有故基,是无著菩萨于此作《显扬圣教论》处。
(十四)鞞索迦国(vigaka)
有伽蓝二十余所,僧三千许,学小乘正量部。
东南道左有大伽蓝,是提婆设摩阿罗汉造《识身足论》。
(十七)室罗伐悉底国(sravasti旧译舍卫)
有伽蓝数百,僧徒数千,并学小乘正量部。
(十六)劫比罗伐串堵国(kapilavastu旧译迦毗罗卫,今tilaurakot)
有伽蓝故基千余所,而宫庭之侧有一伽蓝,增徒三十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
(十七)波罗呢斯国(baranasi今varanasi)
有伽蓝三十余所,僧三千余人,学小乘说一切有部。另鹿野伽蓝有僧徒一千五百人,学小乘正量部。
(十八)战主国(garjapatipura今ghazipur)
有伽蓝十余所,僧徒减千人,并皆习小乘教法。
(十九)吠舍厘国(vaisali旧译毗舍离,今basarh)
有伽蓝数百,多已圯坏,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宫城西北有一伽蓝,僧徒寡少,习学小乘正量部法。
(二十)弗果恃国
有伽蓝十余所,僧徒减千人,大小二乘,兼功通学。
(廿一)尼波罗国(nepal)
有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
(廿二)摩揭陀国(magadha旧译摩伽陀,今patna)
有伽蓝五十余所,僧徒万有余人,并多宗习大乘教法。
(廿三)那烂陀僧伽蓝(nalanda)
有僧徒数千,并俊才高学者,德重当时,声驰异域者数百余人。名师辈出,如护法,护月,德慧,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是也。僧徒并学大小乘,爰至俗典《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另有伽布德伽蓝,僧徒二百余人,学说一切有部,其东南有一伽蓝,僧徒五十余人,并学小乘教法。
玄奘法师抵那烂陀时备受尊敬,时戒贤论师有百余岁为正法藏。法师在寺听他讲《瑜伽论》三遍,《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百》二论各三遍,《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等至此寻读决疑而已,法师在此研习达5年之久,时维贞观十一年(637年)法师38岁矣。
(廿四)伊烂拿钵伐多国(jrauya—parvata今monghyr)
有伽蓝十余所,僧徒四千余人,多学小乘说一切有部。(《西域记》则作正量部),邻近有王废其国君,以大都城施众僧,于中并建二寺。各有千僧正学小乘说一切有部。中有二大德,俱善萨婆多部。法师又停1年,就二僧学《婆沙》及《顺正理》二论。
(廿五)瞻波国(campa今campanagra)
有加蓝十所,僧徒二百余人,习小乘教。
(廿六)羯朱嗢只罗国(kajangraha约今rajmahal)
有伽蓝六七所,僧徒三百余人。
(丁)东南印度诸国巡礼
(一)奔那伐弹那国(puravardhana约今mahasthan)
有伽蓝二十余所,僧三千余人,大小乘兼学。
城西有跋始婆僧伽蓝,僧徒七百余人,并学大乘教法。东印度境硕学名僧多在于此。
-)羯罗拿苏伐刺那国(karnasuvarna今rangamati)
有伽蓝十多所,僧侣三百多人,(《记》作二千余人),学小乘正量部法。
(三)三摩怛吒国(samatata今bad—kamta)
有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并皆遵习上座部学。
(四)耽摩栗底国(tamralipti今tamalitea)
有伽蓝十余所,僧徒千余人。
(五)乌荼国(udra今cuttack)
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
(六)羯倰伽国(kalinga今rajamahendri)
有伽蓝十余所,僧侣五百余人,学大乘及上座部法。
(七)南侨萨罗国(kosala今sirpur)
有伽等百余所,僧徒万人,并皆习学大乘教法。
(八)案达罗国(andra今padda)
有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
(九)驮那羯砾迦国(dhanyakatah今pharanikotta)
伽蓝多荒芜已甚,存者二十余所,僧徒千余人,并多习大乘部法。法师在此国遇二僧,名苏部底和苏利耶,乃善解大众部三藏,法师于是停此数月,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彼亦依法师学大乘诸论,互相得益。
(十)达罗毗荼国(dravida今coujecvueram)
此地乃达摩波罗(护法)菩萨本生之处,出家后专精正法,究通诸部,闲于着述,及造《声明》、《杂论》25000颂,又译《广百论》、《唯识论》及《因明》等数十部,并盛宣行。
(十一)僧伽罗国(simhala)
有伽蓝数百所,僧徒二万余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后二百余年,各擅专门,分成二部,一日摩诃毗诃罗住部(大寺派),斥大乘习小乘,二曰阿跋耶只厘住部(无畏山寺派),兼学二乘,弘演三藏。
(十二)恭建那补罗国(konkanapura今kokanur)
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王宫城侧有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实唯俊彦者也。
(十三)摩诃剌侘国(maha—rastra今kalyar)
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
(十四)跋禄羯呫婆国(bharukaccapa今barygaza)
有伽蓝十余所,僧徒三百余人,习学大乘上座部法。
(十五)摩腊波国(南罗罗国一malava今ahmedadad)
有伽蓝数百所,僧往二万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法。
(十六)契吒国(katta)
有伽蓝十余所,僧徒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学习。
(十七)伐腊毗国(valabhi)
有伽蓝百余所,僧徒六千余人,多学小乘正量部法。
(戊)西印度诸国巡礼
(一)阿难陀补罗国(anandapura今vadnagar)
有伽蓝十余所,僧徒减千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法。
(二)苏剌佗国(surastra)
有伽蓝五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多学大乘上座部法。
(三)瞿折罗国(gurjara)
有伽蓝一所,僧百余人,学习小乘教法说一切有部。
(四)邬阉衍那国(南印度境)(ujjayani今ujjaiani)有伽蓝数十所,多已圯坏,存者三、五,僧徒三百余人,大小二乘,兼功学习。
(五)掷枳陀国(南印度境)(jajabhuk“今khajuralbo)有伽蓝数十,少有僧徒。
(六)信度国(sindhu)
有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
(七)茂罗三部卢国(mulasthanapura今multan)
有伽蓝十余所,多已圯坏,少有僧徒,学无专习。
(八)钵伐多国(parvata今harappa)
有伽蓝十余所,僧徒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习学。城侧有大伽蓝,僧徒百余人,并学大乘教。
(九)阿点婆翅罗国(audumbatira今karachi)有伽蓝八十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多学小乘正量部法。
(十)狼揭罗国(langala)有伽蓝百余所,僧徒六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学习。
(十一)波刺斯等三国(波斯)(parsa)
有伽蓝二三,僧徒数百,并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法。
(十二)臂多势罗国(pitasaila)
有伽蓝五十余,僧徒三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
(十三)阿车荼国(avanda)有伽蓝二十余,僧徒二千余人,多学小乘正量部法。
(十四)伐剌拿国(varana今bannu)有伽蓝数十,荒圯已久,僧徒三百余人,并学大乘法教。
至此法师于是返回北印度境之钵伐多罗国,其城侧有大伽蓝,僧侣皆学大乘,国中有二三大德,以学业可遵,法师故停二年就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摄大法论》和《成实论》等。
从此复还摩竭陀那烂陀寺,参礼正法藏戒贤论师,间寺西有低罗择迦寺,中有大德名般若跋陀罗,于萨婆多部出家,善自宗三藏,及《声明》、《因明》等,法师就停2月,谘决所疑。从此复往胜军论师所,论师受学于贤爱、安慧和戒贤等,学既内外,德为时尊,法师就之首末二年学《唯识决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檠论》、《十二因缘论》和《庄严经论》等,及问《瑜伽》、《因明》等疑已。
法师以留学有成,于是思归回国,为调和中观和瑜伽的成见,防着《会宗论~3000颂,呈戒贤及大众,又因外道与小乘制论诽谤大乘,法师乃作《破恶见论>1600颂申大乘义,众皆称善,法师并应戒日王之请,出席“无遮大会”七十五日,异常隆重,备受尊崇,法师以宣扬大乘义,影响后世,至为重大。
法师复从此西北行,逾大山,涉广川至毗罗那拿挈国,停两月,逢师子光、师子月同学二人,乃讲《俱舍》、《摄论》、《唯识论》,后又讲《瑜伽抉择》和《对法》等。
法师出印度境后,历小城邑,至漕矩吒国等,越葱岭经西域诸国,止於于阗,乃修表奏皇上,告知回国,当滞留时为诸僧讲《瑜伽》、《对法》、《俱舍》、《摄大乘》等论,众皆钦佩,法师终於贞观十九年(645年)返抵长安,时年46岁,计出游达外达17年,历56国。
三、回国后翻译佛典的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从印度及西域地区赍带回国的梵荚佛典甚为丰富,凡526荚、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可惜玄奘只译出一部分,其他经已失传。
兹将玄奘法师带回来的经论类别列下:
大乘经 224部
大乘论 192部
小乘论 192部,计有:
上座部 14部
三弥底部(正量部)15部
大众部 15部
弥沙塞部(化地部)22部
迦叶维部(饮光部)17部
法密部 42部
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67部
因明论 36部
声 论 15部
玄奘法师回国后翌年,即贞观二十年(646年)即开始组织翻经译场,首先在弘福寺翻经院进行,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法师灭度前为止,共19年,先后译出佛典75部,1335卷。
玄奘法师特别注重《阿毗达磨》论典的研究,现特将法师所翻出的《阿毗达磨013部,444卷列出如下:
《大毗婆沙论》五百罗汉释、200卷、显庆元年(656年)在慈恩寺译
《入阿毗达磨论》塞建陀罗造、2卷、显庆三年(658年)在慈恩寺译
《发智论》迦多衍尼子造、20卷、显庆二年(657年)在玉华宫译
《识身足论》提婆设摩造、16卷、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在弘法院等译
《法蕴足论》大目犍连造、12卷、显庆四年(659年)在慈恩寺译
《集异门足论》舍利弗造、3卷、显庆五年(650年)在玉华宫译
《界身足论》世友造、18卷、龙朔三年(663年)在玉华寺译
《品类足论》世友造、18卷、显庆五年(660年)在玉华宫译
《五事毗婆沙论》法救造、2卷、龙朔三年(663年)在玉华寺译
《俱舍论》世亲造、30卷、永徽二年(651年)在慈恩寺译
《顺正理论》众贤造、80卷、永徽四年(653年)在慈恩寺译
《显宗论》众贤造、40卷、永徽二年(651年)在慈恩寺译
《异部宗轮论》世友造、1卷、龙朔二年(662年)在玉华寺译
结论:
综览以上本文所述,有关简介玄奘法师出国留学前后的动机和巡礼西域,及印度各国的情况来研究,大概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玄奘法师在最初接触佛法时,已引起他对法相宗的典籍《摄大乘论》和《瑜伽师地论》的极大兴趣,因而探讨到当时相当兴盛,而与该两论有密切关系的《毗昙》学论书,加以精心研读。其结果引致他因众师对《瑜伽师地论》的解释有不同的理论,以致发愿到印度留学的构思。
当玄奘法师在印度时,受那烂陀寺的研究学风和瑜伽名师戒贤论师的影响外,并在巡礼各国时更对当时印度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及经量部的学风仍然存在情形,令他更锲而不舍地去问师学法,所以在他回国后将小乘的论典重新翻译出来。
考《摄大乘论》与《阿毗达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摄论》第二章之(所知依章>有指出佛陀依《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檠证得。”此乃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其次是由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而依彼杂染晶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故阿赖耶识得以相续而生。
大众部的经中说有“根本识”,就是细心,亦是识根,由这细心,六识依之而生起,所以此识名为“根本识”之故。
化地部的教义中立有三蕴,一切现行之五蕴刹那生灭叫“一念顷蕴”,而有微细相续随转与一期生命共存亡的叫“一期生蕴”,最后生死不断的叫做“穷生死蕴”以支持其学说,化地部乃是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所以值得重视。
经量部之论藏亦有名为“一味蕴”及安立种子说,藉以解释宇宙人生的成立理论。因此,玄奘法师在回国后,除了积极译述经典外,且对法相唯识宗的弘扬不遗余力,这是他深入研究部派佛教的论典而融会於唯识理论的结果,故成为当时在佛教的最崇高地位和显着的宗派。
本文乃於甚短期间为“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而仓猝写成,因此文中所引之经论,未暇与《大正藏》勘对页数,谨向各读者致歉!
参考典籍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金陵刻经处版(支那内学院校)。
《大唐西域记》章巽校点,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玄奘全传》冯作民译,星光出版社版。
《异部宗轮论导读》拙着,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版。
(作者为世界佛教友谊会港澳分区总会会长)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