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复邓伯诚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4-05-14 13:18:09作者:真言

  接手书,知不废净业,洵足嘉美。而云“身心不安之至”,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缠绵,致不安耶?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古德云:“前人骑马我骑驴,子细思量我不如;回头一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这就是“作退一步想”。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妙叶大师云:“行道不求无病”(即《十大碍行》第一)。又云:“识病因缘,知病性空,病不能恼。”(皆见“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下)。

  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确极!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此段文,出《孟子》的“告子”章下。

  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

  读以上这段文,宜参阅妙叶大师著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十大碍行》章。所谓十大碍行者:(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蕅益大师著《十大碍行跋》,尤为切要!兹录之: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土因;方如莲出污泥;超登不退。偿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须于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灵峰宗论》七之二)

  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命脱苦恼而获安乐也。

  法华经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古今感应事迹,难于枚举。阅“观音本迹感应颂”,或灵感录,可知。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

  真语! 实语!

  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造像经云:佛在天宫安居三月,为母说法;优陀延王渴仰思佛,乃造佛像。佛从天下,王顶戴佛像迎佛,佛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付嘱汝。”故佛像当作真佛看也。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又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云:经典是诸佛之师,是法身舍利。不可作纸墨等看也。

  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凡遇知交,当谆谆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

  善因法师曰:“近时诸新学家,见佛经渊博,亦间常取而观览;览经时,非仰卧、倚靠,则卷之若筒。斯之现象,俱非学佛者之所宜;更不应称‘居士’‘沙门’也。望诸同志,极力劝之,免遭恶报。”(《学佛行仪》)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已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

  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所以莲池大师于弥陀疏钞中,明十种难信。

  昙无忏三藏译的《菩萨戒本经》,轻戒第二十七、就是“不信深法戒”。文曰:“若菩萨,闻萨法藏甚深义、真实义,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诽谤不受,言非利益”,即犯此戒。蕅益大师曰:“大藏教中,匪夷所思事理甚多,虽不即解,亦应‘仰信’,不可辄生诽谤也。寄语来哲,特宜慎此。”(《菩萨戒本经笺要》)世人往往以凡情测圣境,以为“那有此事”?而致不信,甚至诽谤正法,造下无间罪业,殊堪怜悯!

  《弥陀要解》,释“流通分”云:“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故云:“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若欲研究,当看《净土十要》。此书,乃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采其菁华;妙契时机,最为第一。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

  《净土十要》书目,见第七十三页。

  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印光大师文钞》中,处处提倡因果,如“复李德明居士书”云:“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文钞续编上》页五三)学佛的人,知因果者,决不会拨弃事修。

  《法苑珠林》一书(一百卷),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

  《法苑珠林》,一百卷,唐.西明寺沙门道世撰。见大正藏第五十三册。此书一百卷,分一百篇:一劫量篇,二三界篇,乃至九九杂要篇,一百传记篇。

  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各流通处皆有,宜请而阅之,其利益当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阅之。

  “梦东”,即彻悟大师。事迹见第三十九页。“善谈心性”文,见《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

  大乘经中,教导行人常修忏悔法门的,甚多。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明十大愿,第四就是忏悔业障;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明:供养,赞德,礼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梵网经说:日夜六时,苦到礼三世千佛,勤求忏悔。乃至大智度论说:菩萨应于昼夜三时,常行忏悔、劝请、随喜。

  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

  等觉菩萨,仅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尚且要礼佛忏悔,以期断尽无明,何况其下焉者?

  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

  像我们,是个博地凡夫,通身都是业力;怎可不生惭愧心,不修忏悔法门呢?

  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

  我们现前一念的真心本性虽然与佛平等,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可是、由于贪瞋痴等烦恼,造种种恶业,障蔽真心本源,所以真心不能显现。

  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不但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又复加功,光明渐发;光明虽发,磨砻更切;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若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则与佛平等,若不改恶修善,背尘合觉;性具功德,永不能发。以本具佛性之心识,造长劫沉沦之业苦;犹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损伤,可哀也已!

  此以宝镜蒙尘喻,显示心性本净,而由烦恼恶业障蔽,致不能显现之义,至为分明。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

  在家人,以事务多端,不能摄心修诸禅诵。但、今时之出家人,事务亦不少,也未必能摄心禅诵。所以、当今末法之时,无论僧俗,唯有专修念佛法门,当生才能解脱,所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也。

  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就照这个办法,老实念去。

  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

  《维摩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忏悔如发愿,改过如实行。心须力行改过,才是真实忏悔。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裹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复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迥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学佛的人,若能常常如此自警自勉,则道业决能成办。

\

  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语索命,于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观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西归直指》四)

  张钟馗,唐时人,居长安,杀鸡为业,临死,见绯衣人驱群鸡至,唱言:啄!啄!鸡辄向上啄,两目血流,痛不可忍!有沙门宏道见之,为设像,劝令念佛,忽觉香气满室,群鸡散去,即端坐而化。(《净土圣贤录》九)

  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万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得群萌”者,此之谓也。

  蕅益大师云:“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修此念佛法门,其利益之广大,超出一切法门,真是不可思议!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

  读至此,如果不精进念佛,仍旧“因循怠忽”,那真是没有血性,甘作行尸走肉;纵千佛出世,亦不能救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