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情传千里

发布时间:2023-11-05 13:36:25作者:真言

  情传千里

  这份情系源自佛心,普及众生;

  这片情使宇宙庄严,美化人生;

  这段情能滋润大地,安抚生灵;

  这种情为智悲双运,自在无碍;

  这法情是至诚关怀,开畅心怀。

  上述是一个以「情传千里」为题的佛学讲座精髓,从没想过僧人会跟大众谈情说爱吧?我们这次荣幸邀得达摩?洒甘露尊者来宣讲佛心法情。

  六月十二日晚上七时半至九时,来自马来西亚的达摩.洒甘露尊者在香港居士林为我们细说佛家的慈悲为怀之法,让大家了解佛教之恬静中的温情,那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施予的「关怀之情」。

  引言:

  “Caratha bhikkhave carika? bahujana-hitāya, bahujana-sukhāya, loka-anukampāya atthāya hitāya sukhāya deva-manussāna?.Mā ekena maggena dve agamitha. Desetha bhikkhave dhammam ādikalyā?a? majjhe-kalyā?a? pariyosāna-kalyā?a?”

  「比丘们!去吧,爲了大衆的善益与福祉,出於对世间的慈悲,应当赐予人天长夜利乐。比丘们!从今后,汝当独行,不要俩人同行一个方向,四处去宣扬圣法。在传扬圣法方面,应当於完善的开始、完善的中部、完善的终结,顺序来宣扬梵行,成为『佛的仆者、法的使者』。」

  这是佛陀在初成道后,於波罗捺斯城度化五比丘后的第五天,在鹿野苑中巧度富家子弟耶舍。随接著耶舍的五十位朋友也被引度成证阿罗汉,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凑足了六十位阿罗汉。

  佛陀当时对六十位追随者――大阿罗汉,下了这一份圣旨。於是这批圣者就领旨前往各处去弘扬佛法,这批圣者当时所作的这份任务就是一份源自佛心,普及於众生的关怀情操。由於不忍众生受轮回痛苦之折磨,佛陀就命令这批圣者去执行普度众生的任务。佛陀的命令是一份使命,是僧众的任务,因此,僧众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法的使者、佛陀的仆者。这份‘关怀之情’从远古至今时,都一直在流传著。从佛住世时到末法之前、从天竺印度到中原大陆、从亚洲到西欧、从人间到天上,它庄严了宇宙,美化世间;滋润了大地,安抚生灵。所以我们必须延续地将此份‘法情’万古流芳,传至千里万里。

  问世间「情」为何物?教人生死亦相随。情令人受牵、生死为情所困。人间有情、有情人间,可见得‘情’与‘人’的密切联系。佛家所指的‘有情’是源自於‘萨埵’,即是众生。由於众生都是有情识的生命体,故在生活上或生命中起著种种的情感回应。因了这一份‘情识’而产生出可歌可泣的伟大情爱故事,令人生死也相随。情可累人亦可造就一个人,用得正者可以使个人在生命中得到润泽,同时带给社会与他人一份温馨。相反的,滥用感情,就会制造种下祸殃,累己累人。正所谓∶「自古多情空余恨」。修学佛法的人,更应当正视情感的发展,而不致於搞到多情、或无情。

  佛陀所传下的‘法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份无边无际的情怀。这种情操,这份情怀,在修习佛法中就是所谓的“四梵住”之法,亦称为“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法。所谓的‘梵’是指完美、高尚、神圣、清净之义,即是指修习四种清净高尚的情操,四种完美行为的规范,四项神圣的情怀。

  关怀的定义:「关顾之心怀」

  所谓「舐犊情深」,世上每一个角落的众生,从人类至动物都需要得到关怀。人群社会需要关怀之情,方能缔结出一个和睦可亲的国度;家庭之中父母儿女间以关怀之情将心联系,才感受到家园温馨。人间有爱,就是人人懂得施予关怀、分享温情,才可实现一个大同世界。

  关怀之类别:

  自关怀

  「不管他人的过失,他人已作未作事;但先应关怀自己,已作或未作之事。」

  真正的关怀是要从根本做起,即是净化心灵,惟有改善内心的质素才是最彻底的,物质的救济只能援一时之急,不是治本的良方。佛陀是大医王,他疗治众生的病患,令离身心的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佛陀在世时恒常说法度生,其出发点就是悲悯众生,关怀之情溢於言表。

  佛云:「人应当先调伏自己,然后才教导别人。」所谓的调伏就是人当懂得自爱,晓得自救,方能作诸利益他人的善行。一个不懂自爱的人试问又怎能作好模范,能使人安心附随而行?要自爱就要自强不息、自我策励、自我反省。常抚自心问问自己,善心可有?恶习是否已除?修养功夫够吗?不要好管他人的过失,只管自己。时常以镜子回照自己,不断的反省已作之事,改过迁善;又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防非止恶。学习深细观照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时刻警惕自己,不以言语伤害别人,不做越轨的事情剌激他人…。调伏自己是自我关怀的第一步,功夫够的时候便可以关顾他人。若不谙泳术的话,如何拯溺?因此,为了关怀他人,先自我关怀 ― 努力提升自己的质素。

  他关怀

  佛陀教导我人应当拥有一颗赤仁之心,因为我们今天所居住的世间,人与人彼此间都是息息相关,生活在相互相助之下,佛教称之为众缘和合而生。试想每日我人所食的、住的、用的、穿的,有那样是自己做的?如果没有士农工商,我们能享用自如吗?从众缘和合的角度来看,人人是我的善长仁翁、活菩萨。佛陀要我们抱著‘众生是我的菩提资粮’的态度来看待,故要我们施予关怀之情给众生。

  佛教的布施就是施予关怀的効行法,好施乐善是人文精神的基本。人生的快乐事首推的就是帮助别人,正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学佛是要先学做个开心、快乐的人,若不然,终日苦口苦脸,学佛意义何在?布施的方法有众多,可以自行布施亦可众人共行布施。而布施的种类亦有多种,其中常闻的物施、法施、无畏施。而关怀就是以物施来救济贫乏者;以佛法来消除愚昧者;以开导、激励、抚恤、慰问等无畏施来对众生施予关怀,引领他们从困境中释放出来。众人共行的布施就是透过团体,即使用福利机构作为对他关怀的桥梁。这类机构需要大量人手与物资,致力於帮助有需要的人士,我们应当随缘尽份予以协助。

  关怀的近因∶慈悲的散发

  如何关怀呢?就是以慈悲心对待众生、家人、朋友,给予对方多一点关怀,多一些照应。

  慈(Metta)

  慈的定义:

  何谓慈?慈是给予快乐,是愿人得乐的意思。

  慈的对治∶

  慈是一种能祛除仇视敌意的清凉剂,是一种能充盈内心喜悦的激励器。

  以慈度嗔恚,使自己从火堆里释放出来,让自己浸浴在慈乐之池中。

  嗔的过患∶

  佛陀曾於「火宅」来譬喻世间诸苦聚集。而救*方,莫过於每个人随顺自己的身心流变,对当下的起心动念有所清明觉照,进而及时以善念对冶不善念。如是,每当一个不善念消灭,世间火炽变少一分,而每一善念生起,世界也凭添清凉。

  嗔恚之心犹如一片旷阔的沙漠,令寸草难生。

  当人心满怀愤怨、满胸仇怨之时,就如处於旷野的沙漠中,炽熊辣脚,难以步行。佛说怀嗔恚的人,必然会出现七种心态:

  不乐见敌美好

  不愿敌人好眠

  不愿敌人得益

  不愿敌人富裕

  不愿敌人名望

  咒他孤单无伴

  咒他不得好死

  由於在嗔恚之作崇下,心倾向恶作,就难以使诸功德善法得以生长。

  嗔恚之火能溶化一切「无火胜於嗔火」Natthi dosa sama aggi。

  森林大火会将整片森林烧毁,但是及时雨亦能扑灭狂火。人若被嗔火焚烧,即使整个人投入江中,或置於冰山里亦无法止熄内心的怒火。更甚的是这怒火遮眼时,人一时失去理智而铸成大错,过后才痛心疾首,这就是经典中所指的:「一念嗔恚起,火烧功德林」。

  嗔恚之害甚於一切

  食物中毒可以透过医疗得以痊愈。但嗔恚之毒,毒害心性,使人沉沦生死,受诸苦恼。不但如此,嗔毒能丑化个人长相,佛陀言;「丑陋皆因嗔恚重」。人要一副美丽俊俏相,就得多以慈心护肤膏来美化自身。此外,更可怕的是嗔恚是牵连生死之绳索,中国谚语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试想一个人与人结怨后要背负十年的仇怨包袱,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自我困在嗔恚的火笼中,日夜受诸煎熬,是多么苦楚!故佛说∶「仇恨是生命的毒瘤,它侵害此生也拖累来生,甚至千生百世。」

  为了说明嗔之过患,尊者说了一则故事以启示听众∶

  佛世时,在舍卫国郊外的一个农庄,有一户畜牧人家,饲养许多牛只。一日清早,主人要到市集卖牛,就差了仆人牵著一头牛到市集贩卖。

  走了一段路,主人觉得有些疲累,需要休息一会,就唤仆人把牛牵到路旁的树下。人走远路会觉得累,牛走远了就感觉口渴,就想走到另一旁的小溪边喝水。人要往左边树下去,牛要向右边小溪去,於是人牛起了挣扎,互不迁让,彼此扯拉。主人看到火滚,就走上前帮忙拉,主人拉绳头,仆人拉绳尾,主仆二人强行要把牛拖往树下,牛只的鼻被拉得痛楚万分,牛在忍无可忍之下使劲向前冲,位於当前的主人被牛角刺个正著,当场死亡。仆人惊慌之下,马上放手,让牛喝水去。仆人回复镇定后,心想如何是好?这个时候他心怀贪念,想到主人死了,牛就归他所有,把牛卖掉,钱就是他自己的了。於是拿定主意后,就走向牛只拾起绳子,这时牛喝饱水了,也就乖顺地让他牵著走。

  来到市集,寻到买主,交易成功后就将绳索交给新买主,转身就走。不料刚转身就听到背后一声惨叫,回头一看,看见牛只将买主刺死了。原来是牛不识新主人,不愿意跟买主走,加上买主的强拉弄痛了它的鼻子,於是就冲向买主,把他给剌死了。这个突变惊吓了仆人,过后他仔细思虑,又可以再发一笔财。望著那只牛,细想牛只一连杀了二人,担心牛只发疯自己也会受害。於是靠近牛只时,就一刀把牛宰了,然后在现场就剥牛皮、砍牛骨、切牛肉的摊开来卖。由於鲜肉关系,街坊争相竞买,很快就卖得清光,连最后的牛头也有买主了。

  那个提著牛头的人赶紧回家,由於烈日当空,加上尚有一段路要走,这时候他觉得有点困倦,当来到山岭一棵树下,他就把牛头挂在树上,认为那是最安全的地方,然后卧在地上休息,望著那树上挂著的牛头,心里盘算著回去好好的泡制美味的肉骨茶,想著想著也就睡著了。过不久,刮起一阵风,树枝摇呀摇呀的,挂在树上的牛头噗的一声掉下来,尖尖的牛角正好反转掉下把睡在树下的人插个正著,那人这就死了。

  这件事传开去了,人人都在谈论著这啧啧称奇的事件。一只牛在一天之内连续杀了三个人,甚至连那没有生命的牛头也可以杀人,真是惊心动魄!传闻到达佛陀耳里,众门徒在不解其因之下向佛陀询问原由,佛陀於神通力观照一番后,告知比丘们这一椿事牵连到久远刼时一位经营客栈的老妇人的事迹。

  ……在一个傍晚,来了三个远方的商人,由於城门巳关,无法进城,这三个商人就住进了老妇人的客栈。招待了三个人客后,老妇人就回房休息。睡到半夜时,老妇人被吵声惊醒,咋看之下,竟是三个住客变成盗贼,在搜窃她的财物。老妇人大喊抓贼,三人急忙冲出客栈,老妇人也追了出去。三人跑得快老妇人当然追不上。追到一半,老妇人心有不甘的咒骂三人,说什么此笔账非算不可。在气愤难平,又无奈下,老妇人唯有转身回去。由於午夜时分她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咕噜咕噜的想著一定要算账,入门时一个不留神就给家门前的门槛绊倒了,马上断气,死前心中仍然惦著∶我要算账!我要算账…。

  因了这口怨气,老妇人往生畜生道转世为牛,做牛长达五百世。在这最后一世得偿夙愿,再遇上那三个来自不同地方的怨敌,虽然他们这一生互不相识,但当下因果成熟了,都同在一天承受果报,被牛杀死。

  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报应循环,丝毫不爽。嗔心实在很可怕,老妇人这颗嗔心炽燃长达五百世而不灭!佛陀提醒我人∶「以怨止怨无时了,唯以仁慈方能了。」所以说:常熏习仁慈,心怀仁慈,当面对可嗔的境,就可以降伏嗔心,怨结就能解了,也就不会发生骇人听闻的事件。

  嗔的防犯∶

  常言道∶外贼易防,家贼难防。嗔意犹如家贼,常伺机会潜入人心,兴风作浪,搞乱君心。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作个优良、敏锐的消防人,以防嗔火。

  佛陀教导四种元素能使我人避免陷进嗔恚的魔网里。以下是防犯嗔心的方法∶

  自我控制(Dama)

  自制需要一颗清澈的识觉力,这是要经过训练的心智方能产生效力。佛言∶ 「嗔恨止息时,自制离欲者,得证悟涅槃。」

  一个能控制自己的脾气,能制止发怒的人,必定有著良好的涵养,这可能是过去世的种子。什么是良好的种子呢?那就是∶

  忍辱

  中国人说「百忍成『金』」,但是黄金只会增添人类的贪、嗔、疑,广造罪业。 事实上「百忍成『佛』」 是正确,且更理想的。世上没有任何美德比得上忍辱,经云:「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容忍是最上的涅槃」,由此可见忍辱是扑灭嗔恚最有効力的消防器。

  持戒

  在「不忍衆生受诸苦,发心守持清净戒」的理念下,持戒方才生动、活用及圆融。受戒的出发点是不忍众生受苦,关怀的情操也就显现了。例如持不杀生戒就是以慈悲为基础,不杀生自然就缔造了一个安宁与和平的生机给於众生。

  智慧

  「嗔是愚人之所好,慧者视之如毒瘤。」智慧能使我们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了解到嗔恚招惹祸害就要尽量避免陷入火海而被火灼伤。

  精进

  提升觉知防止嗔犯,就要倚仗平时的禅定修习。精进地时刻保持觉醒心与慈悲心,就可以发挥快刀斩乱麻(熄火)的功力。须知道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一个不慎就变嗔,常记著∶「嗔恚火种盛炽燃,勤习慈云防犯之。」

  正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任何人都是怕苦的,所以不要给人家制造苦恼,不要勾心斗角,彼此生活在清静的环境里。发怒是发颠的表现,是要不得的行为,要深信如是因得如是果的自然定律,恒常抱著「正视因果定律,不作嗔恚之业,免招无妄之灾。」

  慈与爱的区别

\

  佛教向来都受到外教的批评,指责为一个‘无爱’、冷酷无情的宗教。曾经有一回,尊者在英伦小住时,与一位年青侍者在伦敦的地铁站候车,师徒两人在车站月台上有讲有笑的,忽然杀出一个中年洋汉,带著惊异眼光的他听后拼命摇头并说道∶「不可能!这是不可能的。」,尊者看得纳闷就问对方为何是不可能。他说∶「据我所知,佛教强调人生是苦,在苦的理念下佛教徒皆抱著悲观的态度,觉得人生无趣,不重视现实人生,并且毫无爱心。佛教徒都是满脸的苦 。但看你欣喜之态,真难以令我相信你是佛僧?」尊者听完,知道他误解了佛教。佛门的大爱在当地还没普遍的传开,所以尊者得为大家详说一番慈与爱的差别。

  爱的定义

  先让我们认识什么是爱。‘爱’是一种用心去感受,去领纳的心态。古印度文称之为「捌马」(Pema),佛法中称有三种爱∶

  欲爱(tanhapema)

  这是指男女之间的情爱,是由渴爱与贪欲所引生的。

  此种爱令人纠缠不清「爱不离,心相系;欲不断,尘不出。」

  俗爱(gehasitapema)

  家庭伦理,友谊、乡亲及宠物之爱。故人有知己或挚友,正所谓∶「同是裟婆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慈爱(mettapema)

  即大公无私的爱心,如博爱。是清净与圣洁的。《慈爱经》里称的慈爱就是佛教徒应当学习的轨范。

  爱是一种起伏不定之心,充满著杂染执著,它包含著企图与占有欲,是很有限量的心;慈是一颗柔软之心,富有仁慈,一视同仁,不分别计较,随时作无私的奉献,心量无限。

  「犹如慈母爱独子,奋罔顾身善守护;

  吾人亦应依此心, 舍命慈爱诸衆生。」

  Mātā yathā niya? putta?

  āyusā eka-putta-manu rakkhe

  Eva?pi sabba bhūtesu

  Mānasa?bhāvaye aparimāna?

  慈的施展∶

  应当抱著「众生是我的菩提资粮」,恒常以∶

  礼敬尊重 : 礼貌给带来好感,令人心和。

  脸带微笑 : 微笑带来喜悦,令人亲切祥和。

  问候致意 : 一声问候胜於奉承百般殷勤。

  如是以三个处世妙方之态度来对待众生,自然能化解一切怨敌。

  要每天拥有快乐的心情,就得作日常功课,早晚念诵以下的句子来祝福众生,关怀亲友,藉此长养自己的慈心∶

  Sabbe Sattā: avera hontu,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愿一切衆生∶

  心中没有仇怨,

  没有嗔恨,没有恼害,

  愿彼守护自心的快乐,

  SADHU!

  悲心(Karuna)

  「发菩提心者,即发大悲心。」―《华严经》

  关怀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拥有一份悲悯他人受苦的同情心,这是一种富有人情温馨的爱心。在《分别论》中记载∶『比丘!云何与悲俱心一方遍满而住?譬如见一人遭遇逆境恶运而起悲悯,如是对一切有情而悲遍满。』

  悲的定义∶

  「言大悲者,谓於有情,利乐意乐,拔除诸苦。」为人消除苦厄,视别人的苦为自己的苦,就是悲悯心怀。

  悲的对治∶

  以悲度暴戾与冷酷(Nikkaruna)

  人心之恶,莫过於心狠毒辣,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暴戾者与冷酷者。有些人见他人受苦心生欢悦,更甚者是见人落难还加以冷语讽刺。落井投石是小人心非君子,是恶人非佛教徒。佛陀在《大般涅槃经》的‘现病品’中称:『三世诸佛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

  悲的施展∶

  佛教的大护法阿育王虽也曾经是一个暴君,但当他洗心革面之后,信仰了佛教,整个人都改变了。他致力於修建道路,与种种福利措施,以佛法治国,关怀民生。在晚年时发愿朝礼佛陀所到过的地方,所到之处他都立四狮头柱来纪念,标志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谓迷途知返,人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一念醒觉即是悲天悯人的心怀。以下是施展悲心的途径∶

  宽恕原谅 释放自己

  有些人,受到别人的指责后就把仇恨放在心头,很难做到完全宽恕别人,即使能宽恕人,过后想起心中不是味道,仍旧记恨,耿耿於怀,搞到终日脾气坏、怒火旺盛。

  要生活得安逸,少烦恼,无仇怨,就要减轻嗔心,并从原谅下手。原谅别人就是释放自己,将自己从火笼中拯救出来,不然的话,首先被嗔火烧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非圣贤,谁人无过?不要阻碍他人,给人机会、给人希望;凡事包容、凡事原谅;慈悲他人的同时,也就是慈悲自己。

  能宽恕侍人,能原谅别人就是拥有包容的涵养。且看豆腐包容钢刀而不伤刀,一刀下去,豆腐自成两边,钢刀相安无事。同样的,一颗柔软的心也可以包容万物,平安大吉。大家多多参参「豆腐禅」。

  谦虚无私 提携扶持

  自大逞强的人,必定是目无尊长,不认输就会漠视周遭。贡高我慢之心,此心高如须弥山,不能看见自己的脚底下,就会容易被东西绊倒。佛教徒应当学习谦虚以抵销之,须知一山还有一山高。孔子大圣人都要「不耻下问」,看看自己又是什么「科料」?逞强会变成专横,不讲道理。自大使人反感、令人唾弃,能对人谦虚就重视他人,不会欺凌及打压别人,甚至会扶助别人并与人分享,这就是悲心也!

  感恩怜悯 知足惜福

  世上没白食的午餐,人人须自力更生以谋取生活之需。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人每日的衣、食、住、行所需,皆是倚赖他人的贡献才能享用。在我们四周有著各行各业的人,大家各尽其份,各尽其责地共成这个七彩缤纷的世间,为大众提供了生活上的利便,试问又怎能漠视他人的奉献呢?凡事抱持感恩之心来看待之,令人生起珍惜重视,懂得感恩即晓得惜福,晓得惜福就会满足,有了满足心中就没有怨怪,没怨怪自然就不会作诸破坏之行。

  在感恩之推展下就懂得怜悯大众,晓得珍惜与人的感情;有了悲心,做事就会更积极,努力於建设。

  若要生活顺心顺意,无所阻滞,就得恒常念诵以下的句子来改变自己,善心善意来祝福众生,关怀一切苍生,藉此长养自己的悲悯心∶

  Sabbe Satta: alabha pamuccantu,

  ayasa pamuccantu,

  ninda pamuccantu,

  dukkha pamuccantu.

  SADHU!

  愿一切衆生∶

  免除孤寂,免除损失,

  免除责备,免除苦难。

  善哉!

  愿大家都能把佛法活学活用,以慈悲庄严自己与他人;发挥自、他关怀的功用。我们必须相信佛陀,利用慈悲之法来净化我人的浊情污意,用慈悲之法来提升我人的俗爱世情,庄严自己。这种情为智悲双运,自在无碍。

  尊者千里迢迢的从大马来到香港传情,很希望大家将这份关怀之情续传下去,绵绵不绝的传至千里万里,最后并祝福大家。

  这个晚上,尊者的演讲吸引了在场六十多位居士。感恩尊者,他以道地的、亲切的广东话剖析了佛法的另一面,从轻松幽默中娓娓道来,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心开意解。善哉!善哉!善哉!

  我们期盼著达摩?洒甘露尊者的再度关怀,重临香江为大众宣说宝贵的佛法。禁不住问一句∶何日君再来?

  日期:2006年6月12日

  洒甘露比丘讲於香港居士林

  Mudita Bon记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