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二者。与下第五修行止观门为因缘。以彼文中。双明止观遣凡小二执故。云治心过也。下自广说。此当中品也。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三者。与下修行信心分末。复次众生初学是法下劝生净土文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举胜方便令彼观解。分得相应。众生恐后报迁遇缘成退故令往生。使不退也。此当上品。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第八者。与下劝修利益分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举彼损益劝物修舍。即总策成前诸行也○第三难可知。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第四通中文有二。初与彼问辞。二以众生根行下夺彼疑情明须作论。于中有二。初举根缘二相以立宗。二如来在世下别释根缘。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 前中。初根有同异。后缘有增微○别释中有二。初说听俱胜。经文尚无纸素之传。何况须论。二如来灭下明根缘微劣须经须论。
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 前中初约胜时以明根胜。二能说人下明缘胜。于中三业可知。一音及圆音者有二。初如来一音说一切法。无不显了。故名圆音。华严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二如来同一切音。故云圆音。华严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以一切音即一音故。云一音。一音即一切音。故云圆音。一一语音遍穷众生界。而其音韵恒不杂乱。若音不遍。则音非圆。若由等遍失其韵曲。则是圆非音。今不坏曲而等遍。不动遍而善韵。此是如来圆音。非是心识思量境界耳○第二劣中四种。初广略二经。后广略二论。
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 初自力广闻经得解佛意。不须他论。故云自力。即具文义二持。
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 二亦以自力寻略经文而能解经意。故亦不须他论。此有义持无文持也。
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 三但依经文不能解意。因他广论得解经意。故云无自心力也。此有文持无义持故。
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四此人不耐繁文。唯依文约义丰之论。深解佛经所说之旨。故言心乐总持而摄多义。此无文义二持。此文有二。初辨根劣。二如是此论下对此劣根明教之兴。
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如是此论文句虽少。普摄一切大乘经论旨。故云总摄如来广大等如理智境故云深也。如量智境故云广也。深广无际故云无边也○立义分中文别有二。初结前生后。二正彰立义。此文有三。初标总开别。二寄问列名。三依名辨相。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名中法者。出大乘法体。谓自体故。对智故。显义故。即宗本法也。大位在因。通于染净耳。义者。辨大乘名义。谓何故此心是大乘耶。谓此心内具三大义。故名大也。有二运转故名乘也。即依宗所显差别义理。大位在果。唯取于净也。是故大乘总说有二。谓先显法体。后释义理。收义足也○辨相中二。先法后义。法中亦二。初举法总立。次何以故下开门别立。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总中三句。初众生心者。出其法体。谓如来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门。以其在于众生位故。若在佛地。则无和合义。以始觉同本。唯是真如。即当所显义也。今就随染众生位中故。得具其二种门也。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次摄一切世出世法者。辨法功能。以其此心体相无碍。染净同依。随流返流。唯转此心。是故若随染成于不觉。则摄世间法。不变之本觉及返流之始觉。摄出世间法。此犹约生灭门辨。若约真如门者。则镕融含摄染净不殊。故通摄也。下文具显。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三依于此心显示大乘义者。释其法名。谓依此一心宗本法上。显示大乘三大之义。故名此心以为法也○别中二。先责总立难。后开别释成。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 前中责有二意。一云。心通染净。大乘唯净。如何此心能显大乘之义。又云。心法是一。大乘义广。如何此心能示于义。释意云。大乘虽净。相用必对染成故。今生灭门中。既具含染净。故能显也。以废染之时则无净用故。此释初意也又心法虽一。而有二门。真如门中示大乘体。生灭门中具宗三大。大乘之义莫过是三。是故依此一心得显三大之义也。立别门中。言是心真如者。总举真如门。起下文中即是一法界已下文也。言相者。即是真如相。起下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已下文也。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