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六

发布时间:2019-06-26 02:35:45作者:地藏经真言网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六     池八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大乘五位(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资粮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二加行位】谓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四加行者暖顶忍世第一也见道即欢喜地菩萨位也)。

【三通达位】(亦名见道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初地即欢喜地也)。

【四修习位】谓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而复修习根本之智故名修习位(第二地至第十地者离垢地发光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证本有之智也)。

【五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菩萨有五种生(出地持经)

【一息苦生】谓菩萨以愿力自在力于饥馑世受大鱼等身以肉救济一切众生于疾病世为大医王救治众生于刀兵世为大力主以善方便诚信之言等心救济息于战诤于系缚鞭打逼迫之处为息恼故生于王家以正法化邪见众生于外道奉事天神造诸恶行之家亦生彼处断彼邪见及诸恶行如是无量生处悉皆往生是名息苦生。

【二随类生】谓菩萨以愿力自在力于种种众生天龙鬼神阿修罗等及诸外道邪见恶行等类菩萨悉生其中为其导首引令入正及以善法广为宣说是名随类生。

【三胜生】谓菩萨示现受生于寿命色力果报胜过一切天人是名胜生。

【四增上生】谓菩萨从净心住乃至最上菩萨住在所受生而独殊胜于阎浮提自在受生乃至大自在究竟地一切受生处于中最为奇特是名增上生(净心住者即十地中第七地也此地菩萨离诸惑业故名净心最上菩萨住即第十法云地也居九地之上故名最上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大自在究竟地者即色界天主所住处也)。

【五最后生】谓最上菩萨住受生时求证菩提万行满足生刹利婆罗门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一切佛事是名最后生(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刹利华言四王即王种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菩萨五种相(出庄严经论)

【一怜愍相】谓菩萨以慈悲菩提之心愍念一切众生广行方便饶益摄受是为怜愍相。

【二爱语相】谓菩萨能于一切佛法巧妙宣说柔言软语令诸众生而得正信是为爱语相。

【三勇健相】谓菩萨为众生故于诸难行苦行而悉行之不生退屈是为勇健相。

【四开手相】开手者开手以物与人也谓菩萨悲愿深重能行布施济贫?苦而以财慧普摄一切是为开手相。

【五释义相】谓菩萨为众生故施无碍辩解经释义以最上法而摄受之是名释义相。

菩萨五种自在(出大宝积经)

菩萨悲智并运万行满足其于寿命受生等事故得自在无碍也。

【一寿命自在】谓菩萨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寿夭延万劫不为长促一念不为短但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而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是为寿命自在。

【二生自在】谓菩萨为度脱有情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益一切处天宫不为乐入地狱不为苦去住无碍是名生自在。

【三业自在】谓菩萨万行具足悲智双运或现神通或说妙法或入禅定或修苦行所作行业但为利他纵任无碍是为业自在。

【四觉观自在】初心曰觉细心曰观谓菩萨或修禅观之行或起利生之心虽有思惟离诸散乱随愿度生平等无碍是为觉观自在。

【五众具果报自在】谓菩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于一切所须之具不假营为自然周足心无染碍是为众具果报自在。

五怖畏(出百法论钞并毗婆沙论)

【一不活畏】谓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之行而不能尽己所有又恐自己不能过活是名不活畏。

【二恶名畏】谓初学菩萨虽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得似大菩萨安行自若是名恶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萨证果之后以同事摄诸众生逆行顺化屠坊酒肆无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三死畏】谓初学菩萨虽欲运广大心内外俱施然有时施以财物而于身命顾惜不能自舍是名死畏(内外施者内则身命等外则财物等也)。

【四恶道畏】谓初学菩萨惧生恶道于不善法分别对治令其不生是名恶道畏。

【五大众威德畏】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

小乘五位(出天台四教仪)

【一资粮位】资粮位者如人远行必赍粮以为路资也其位有三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若欲出于三界必以此三种观法而为资粮也(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别相念总相念者谓四念处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若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苦各观察则名别相念若总观察则名总相念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加位行】加行位者其位有四一暖位(如木钻火未见火出先得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见智火已得暖相)二顶位(观行转明如登山顶悉皆明了)三忍位(忍即忍可之义谓于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忍可而乐修也)四世第一位(于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证道果也。

【三见道位】见道位者即声闻初果也谓断三界见惑而见真空之理故名见道也(初果即须陀洹也)。

【四修道位】修道位者谓修四谛道法断欲界思惑而证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也(第二果即斯陀含第三果即阿那含也)。

【五无学位】无学位者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也此位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初度五人(出翻译名义)

谓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乃命陈如等五人寻访随侍及佛成道因念五人当先度脱故在鹿苑先调其根性为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得解脱是为初度五人也。

【一阿若憍陈如】梵语阿若华言已知此其名也梵语憍陈如华言火器此其姓也以其是婆罗门种由先世事火故云火器乃佛之舅氏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事火者法华文句云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暗不生烧则物不生所以事之因为姓也)。

【二頞鞞】梵语頞鞞华言马胜亦云马师乃佛之家族也。

【三?提】梵语?提华言小贤乃佛之家族也。

【四十力迦叶】梵语迦叶又云婆敷(无翻)亦佛之舅氏非大迦叶亦非三迦叶也(大迦叶即摩诃迦叶三迦叶即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也)。

【五拘利太子】拘利太子乃斛饭王之长子即佛之从兄弟也。

五种声闻(出法华文句)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证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是名退道声闻。

【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闻。

【四增上慢声闻】谓厌居生死欣乐涅盘修习小乘以少为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名增上慢声闻。

【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不住化城终归宝所是名大乘声闻(化城者无而倏有名化防非御敌名城以喻小乘涅盘能防见思之非而御生死之敌也宝所即大乘实相之理也)。

五性(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证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三菩萨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证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四不定性】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拨者绝也)。

五种阿那含(出涅盘经)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又云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钝行有勤怠于证阿罗汉果有先后之不同故分为五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一中般涅盘】中即中阴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后未得托生之识身也梵语般涅盘华言灭度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色界时于色界中有身便断上地余惑证阿罗汉得般涅盘也(上地即无色界也)。

【二生般涅盘】生者于色界受生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便断上地余惑得阿罗汉入般涅盘也。

【三有行般涅盘】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盘果更经多时勤修加行方断上地余惑得阿罗汉入般涅盘也。

【四无行般涅盘】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余惑得阿罗汉入般涅盘也。

【五上流般涅盘】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证涅盘要须流行色界余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余惑得阿罗汉入般涅盘也(余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五果回心(出涅盘经)

五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所证之果也谓此五人经劫不等断尽烦恼回心向大证取菩提故名五果回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菩提华言道)。

【初果八万劫回心】初果即须陀洹也谓断三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盘过八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初果回心(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出凡流而预圣流也三结者身见戒取疑即三界见惑也四恶趣者修罗趣畜生趣地狱趣也七返者天上人间共七番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果六万劫回心】二果即斯陀含也谓断欲界六品思惑而得此果于天人中一番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盘过六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二果回心(梵语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谓一生天上一生人间得证涅盘也六品思惑者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贪爱之心曰思此惑有九品今云六品者谓断九品中前之六品也)。

【三果四万劫回心】三果即阿那含也谓断五下分结而得此果更不受生过四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三果回心(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五下分结者即欲界贪嗔身见戒取疑也)。

【四果二万劫回心】四果即阿罗汉也谓永断三界贪欲嗔恚愚痴之惑而得此果过二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四果回心(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谓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也)。

【五果十千劫回心】五果即辟支佛也谓永断三界贪欲瞋恚愚痴之惑而得此果过十千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五果回心(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五分法身(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证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证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证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余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证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证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五论师(出翻译名义)

【一阿湿缚窭沙论师】梵语阿湿缚窭沙华言马鸣摩诃衍论云过去世中有一大王名曰轮陀有千白鸟皆悉好声若鸟出声大王增德若不出声大王损德如是诸鸟若见白马则出其声若不见时常不出声尔时大王遍求白马终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道众能令此鸟鸣者都破佛教若佛弟子能令此鸟鸣者都破外道尔时菩萨用神通力现千白马令千鸟皆鸣绍隆正法令不断绝是故世尊字此菩萨名曰马鸣又本传云此师说法时能感群马悲鸣故号马鸣以其造起信论大乘庄严等论故称论师。

【二那伽曷树那论师】梵语那伽曷树那华言龙猛旧翻龙树其母于树下生之因龙成其道故号曰龙树辅行云龙树之学广通天下无敌欲谤佛经龙接入宫一夏但诵七佛经目知佛法深妙遂出家降伏外道明第一义以其作中观大智度等论故称论师也。

【三提婆论师】梵语提婆华言天乃龙树弟子也以其造百论大丈夫等论故称论师。

【四鸠摩罗逻多论师】梵语鸠摩罗逻多华言童受以其阐扬论义故称论师。

【五室利逻多论师】梵语室利逻多华言胜受谓此论王如日照世能破诸暗故称论师。

五种法师(出法华文句)

法者轨则也师者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弘之在人是故五种弘经之人皆得称为法师也。

【一受持】信力故受念力故持谓于如来言教以坚固深信受之于己忆持不忘是为受持法师。

【二读经】对文曰读谓正心端坐目睹经文口宣句读是为读经法师。

【三诵经】背文曰诵谓习读既熟不须对文自然成诵是为诵经法师。

【四解说】谓圣教之义难解若能公明解释训授于人是为解说法师。

【五书写】谓于诸佛经典若能书写广传流通大法是为书写法师。

五种阿阇??(出四分律)

梵语阿阇??华言轨范谓其能为人轨范故云阿阇??也。

【一出家阿阇??】出家阿阇??者即比丘剃度之师也谓出家者必须依师而得剃度律云所依得出家者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受戒阿阇??】受戒阿阇??者即比丘受戒之师也谓既得出家必须依师求受戒法律云于受戒时得作羯磨者是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

【三教授阿阇??】教授阿阇??者即比丘教授之师也谓既得戒法必须得师教授威仪律云从教授得威仪者是也。

【四受经阿阇??】受经阿阇??者即比丘受经之师也谓出家者必须依师受习经文解说义理律云从所受经得读修妒路若说义乃至一四句偈等是也(梵语修妒路又云修多罗华言契经)。

【五依止阿阇??】依止阿阇??者即比丘依止之师也谓比丘度夏当依师住或依止作宿律云乃至依住一宿者是也。

五种大师功德(出瑜伽师地论)

【一戒行无失】谓比丘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善建立法】谓比丘于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则令人修学无所违越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三善制立所学】谓比丘于律仪中当学之法善能裁制安立令无差谬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四善断疑惑】谓比丘于所建立法则及所当学或众有所疑善能广为开说断除其惑令得如式修持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五教授出离】谓比丘以如来所制戒法教授于人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道出离生死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五种僧(亦名五僧差别出显宗论)

【一无耻僧】谓毁犯禁戒不守真风形预僧流行过俗务是名无耻僧。

【二哑羊僧】谓于三藏教无所了达譬如哑羊无辩说用是名哑羊僧(三藏教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朋党僧】谓好于游散惟务斗诤善生机巧结构朋党是名朋党僧。

【四世俗僧】谓昏昏度日兀兀延生心想闲缘身营世务是名世俗僧。

【五胜义僧】谓解慧有余辩才无碍随机演教接物利生是名胜义僧。

僧五净德(出诸德福田经)

【一发心离俗】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毁其形好】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

【三永割亲爱】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

【四委弃躯命】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

【五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苾刍草五德(出翻译名义)

苾刍雪山香草谓其有五钟德以喻比丘亦具此德故称为苾刍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体性柔软】体性柔软者以喻比丘能折伏身语意业之粗犷也。

【二引蔓旁布】引蔓旁布者以喻比丘传法度人延绵不绝也。

【三馨香远闻】馨香远闻者以喻比丘戒德芬馥为众所闻也。

【四能疗疼痛】能疗疼痛者以喻比丘能断烦恼毒害之痛苦也。

【五不背日光】不背日光者以喻比丘正见思惟常向佛日而不背也。

比丘入众五法(旧名入众五心出四分僧羯磨)

【一修慈愍物】谓比丘入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愍于物严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是为修慈愍物(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

【三善知坐处】谓比丘入大众中动止有时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是为善知坐处(上座者谓戒腊在前道德闻达之比丘也)。

【四说于法语】谓比丘入于大众中不宜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人说法是为说于法语。

【五见过默然】谓比丘入大众中若见僧中有不如理之事若便言说恐致别异故当安忍默而不言是为见过默然。

五众(出翻译名义)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净命自活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净命者以清净之食自活其命也)。

【二比丘尼】梵语尼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于比丘佛以仪法嫌于混杂令在沙门后故名比丘尼(女人出家始于佛姨母大爱道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三式义摩那】梵语式义摩那华言学法女行事钞云式义尼具学三法一根本谓不作四重(即杀盗[淫-壬+(工/山)]妄也)二学六法(一不染心相触二不盗四钱三不断畜生命四不小妄语五不非时饮食六不饮酒)三学行法(即大尼所行一切行法)为学此三法故名式义摩那。

【四沙弥】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盖出家之人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是名沙弥。

【五沙弥尼】玄奘法师云梵语室利摩拏理迦华言勤?女谓勤行善法?进功德故名沙弥尼。

乞食遮五处(出显扬圣教论)

谓比丘乞食此之五处当避嫌疑不可往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唱令家】唱令家者谓歌唱曲令但取欢娱能乱禅定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

【二[淫-壬+(工/山)]女家】[淫-壬+(工/山)]女家者行止不洁声名不正色欲因缘障道根本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

【三酤酒家】酤酒家者谓酒是起罪因缘能生过失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

【四王宫】王宫者贵戚之处严禁之所非可干冒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

【五旃陀罗】(又作旃茶罗)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谓屠者之家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坏善根本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旃茶罗者华言严帜谓此屠者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为幖帜以使人知具为恶者也)。

沙门受食五观(出大藏一览)

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善法息灭恶事凡受食时先作五观然后方食故名沙门受食五观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春磨淘汰歘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只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己德行全应供者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施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者明了论?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恶道者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者谓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而为医药用资其身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也)。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者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壹阿含经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五种邪命(出大智度论)

谓以此五种邪法用求利养而自活命为比丘者当深成之(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诈现异相】谓诸比丘违佛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二自说功能】谓诸比丘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三占相吉凶】谓诸比丘攻学异术卜命相形讲谈吉凶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四高声现威】谓诸比丘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谓诸比丘于彼得利于此称说于此得利于彼称说令人动心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五法不得授人戒(出四分律)

谓比丘当深信因果常生惭愧戒行精进法义无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则不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无信】信为万善之本众德之基比丘若不具足正信则于戒法自必不能持守何况为师而授人戒也。

【二无惭】惭谓惭耻比丘之心若无惭耻自必肆情纵欲戒行有亏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

【三无愧】愧谓羞愧比丘之心若无羞愧自必毁犯戒法不能悔过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

【四懒墯】谓比丘懒墯恣纵则自于戒律必不能坚守何况为师而授人戒也。

【五多忘】谓比丘于诸法义不能强记心多忘天则自于戒检必有所遗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

五不退(出起信论?)

【一信不退】谓十信位菩萨发大信心笃信中道圆妙之理常住平等不迁不变信行满足而无退转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二位不退】谓菩萨十信满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见法身住正定位而不退转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证不退】谓菩萨三贤位满即入初地乃至七地证遍满法身生无边佛土而不退转也(三贤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也初地至七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也遍满法身者谓法身之体遍满一切处也)。

【四行不退】谓菩萨七地功德满足入于第八无功用地一切功行永无退失也(第八无功用地即不动地也)。

【五烦恼不退】谓菩萨十地满足入等觉位了烦恼即是菩提岂更有烦恼之可退转也(十地者即前七地更加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是为十地也等觉位者去后妙觉佛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

五法退菩提(出涅盘经)

【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修习善业成菩提果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三好求法师过罪】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惟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四常乐处在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则菩提之果可成若耽着五欲造诸恶业于诸生死心无厌离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不喜读诵经典】谓修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若不喜乐受持读诵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五乘(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盘彼岸故名佛乘(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之人以六度万行为乘运诸众生同出三界故名菩萨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缘觉乘】谓缘觉之人因观十二因缘除于我执而悟真空涅盘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声闻乘】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盘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声闻乘。

【五小乘】小乘者即人天乘也谓人天以五戒十善为乘运出四趣故名小乘(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又五乘(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谓众生同到涅盘彼岸是为佛乘(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缘觉乘】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三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声闻乘】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生灭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盘之理以此四谛之法运出三界是为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四天乘】天即色界天也谓彼诸天修根本有漏禅观欲惑不染以此根本禅定运出欲界是名天乘(有漏者谓漏落生死也根本禅即色界禅谓能出生一切禅定故也)。

【五梵乘】梵即净也谓诸菩萨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运诸众生出生死海是名梵乘(慈悲喜舍者慈能与乐悲能?苦喜则离苦得乐舍则冤亲平等此四无量心以由众生无量故菩萨之心亦无量也)。

又五乘(出盂兰盆经?)

乘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乘运载至其所至之处故有五乘也。

【一人乘】人者忍也于世间违顺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谓人以三归五戒为乘运出四趣生于人道故名人乘(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天乘】天者谓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也天以十善为乘运出五道得生欲天于修十善时更能修习禅定即生色界无色界天故名天乘(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五道者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声闻乘】声闻者闻如来声教而得悟道也谓声闻以四谛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盘故名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四缘觉乘】缘觉者谓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也以十二因缘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盘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五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称菩萨者从略也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以六度为乘运诸众生同出三界而到涅盘彼岸故名菩萨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五事生天上(出辩意经)

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生于天上也。

【一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

【二贤良】谓人不盗他人财物布施无悭济诸穷乏是名贤良。

【三贞洁】谓人不犯外色护戒奉斋是名贞洁。

【四诚信】谓人不欺于人护口四过永无謟佞是名诚信(口四过者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也)。

【五不醉酒】谓人尊崇善法坚修梵行不酗于酒而发狂乱是名不醉酒。

始生天有五种相(出正法念处经)

【一光明覆身相】谓人初生天时光明覆身身无衣服心作是念勿令他天见我裸露即于念时他见有衣而实无衣是为第一相。

【二欲见园林相】谓人初生天时已见天上所有之物生希有心而于园林等则未曾见故欲见之而遍观看是为第二相。

【三见天女生惭相】谓人初生天时见天中女颜色羞惭未敢正看是为第三相。

【四见天生疑相】谓人初生天时若见余天虽欲前近心生疑虑意志不定是为第四相。

【五升空生怖相】谓人初生天时欲升虚空心生怖畏设飞不高去则不远或傍城壁或依附地是为第五相。

五净居天(出楞严经)

五净居天者谓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证第三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还天若据俱舍图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据楞严经言此五天皆横在第四禅天中彼四禅天但能闻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见如世间圣地道场多有罗汉所居而人不能见也(九品者欲界思惑三品中每品又各分上中下三品故言九品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不来即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也)。

【一无烦天】谓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烦恼故名无烦天也(苦乐两灭者离欲界苦及色界乐也心境不交者心与境不交接也)。

【二无热天】热即热恼谓此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故名无热天也(机括独行者机谓弩牙括与筈同受弦之处皆取可发之义以喻于)此天于(苦乐之境虽灭犹存能灭之念故独行至此天中研究此心与境交)一切沉(无依无处则无热恼故云研交无地也)。

【三善见天】谓(谓一心于慧心)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像及一切沉垢故名善见天也(十方世界等者谓一心在定定能发慧于慧心中见十方界圆遍澄凝更无世界内外尘像及无心地昏沉之垢也)。

【四善现天】谓此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故名善现天也(精见现前陶铸无碍者范土曰陶镕金曰铸以妙精明见陶铸一切像空无障碍故也)。

【五色究竟天】谓此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故名色究竟天也(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

初禅天定五支功德(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如树之根干是一枝条有异禅支之义亦尔从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义谓定心浅薄易于摇动若得觉观等法支持则定心安隐牢固故名支也。

【一觉支】初心在缘为觉谓行者于定中发初禅清净免法触其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初觉此触故名觉支。

【二观支】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为喜谓行者获得初禅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证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三禅天定五支功德(出法界次第)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三支将获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余地更无遍身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欲天五[淫-壬+(工/山)](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地居二天形交成[淫-壬+(工/山)]】谓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腹忉利天居须弥山顶故名地居此之二天男女和合与世无异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二夜摩天勾抱成[淫-壬+(工/山)]】梵语夜摩华言善时分此天于诸欲境知时分故不以形交但勾抱也。

【三兜率天执手成[淫-壬+(工/山)]】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此天于诸欲境知止足故而不勾抱但执手也。

【四化乐天对笑成[淫-壬+(工/山)]】谓此天欲心微薄亦不执手但对笑也。

【五他化天相视成[淫-壬+(工/山)]】谓此天欲念渐尽亦不对笑但相视也。

五种梵音(出长阿含经)

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一正直音】谓诸梵天禅定持身无诸欲行而其音声端正质直而不邪曲是名正直音。

【二和雅音】谓诸梵天心离欲染爱乐律仪而其音声柔和典雅离诸粗犷是名和雅音。

【三清彻音】不浊曰清透明曰彻谓诸梵天戒行清净心地圆明而其音声清净明彻是名清彻音。

【四深满音】谓诸梵天净行圆满心光湛寂而其音声幽深充满而不浅陋是名深满音。

【五周遍远闻音】足备曰周普通曰遍谓诸梵天心光莹净普映十方而其音声周遍远闻而不迫窄是名周遍远闻音。

天大五衰相(出法苑珠林)

【一衣服垢秽】谓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是为大衰相也(铢衣者十黍重曰铢诸天之衣重六铢故名铢衣)。

【二头上华萎】谓诸天众宝冠珠翠彩色鲜明福尽寿终之时头上冠华自然萎悴是为大衰相也。

【三腋下汗流】谓诸天众胜体微妙轻清洁净福尽寿终之时两腋自然流汗是为大衰相也。

【四身体臭秽】谓诸天众妙身殊异香洁自然福尽寿终之时忽生臭秽是为大衰相也。

【五不乐本座】谓诸天众最胜最乐非世所有福尽寿终之时自然厌居本座是为大衰相也。

天小五衰相(出法苑珠林)

【一乐声不起】谓诸天音乐不鼓自鸣衰相现时其声自然不起是为小衰相也。

【二身光忽灭】谓诸天众身光赫奕昼夜昭然衰相现时其光不现是为小衰相也。

【三浴水着身】谓诸天众肌肤香腻妙若莲华不染于水衰相现时浴水沾身停住不干是为小衰相也。

【四着境不舍】谓诸天众欲境殊胜自然无有耽恋衰相现时取着不舍是为小衰相也。

【五眼目数瞬】谓诸天众天眼无碍普观大千衰相现时其目数瞬是为小衰相也。

国王五种可爱乐法(出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

【一恩养苍生可爱乐法】谓国王能布德施仁利济群生使各遂其性咸归治化是以普天之下咸被思泽无不爱乐也。

【二英勇具足可爱乐法】谓国王英武神授智勇天锡德覆万邦威加四海未降伏者能降伏之已降伏者能摄护之是以普天之下畏威怀德无不爱乐也。

【三善权方便可爱乐法】谓国王智谋机变神用莫测于柔顺服从者方便而保爱之强戾梗化者则方便而制伏之是以普天之下畏威怀德无不爱乐也(梗化者谓强梗弗顺化也)。

【四正受境界可爱乐法】谓国王善能筹量府库储蓄多寡以仁爱心锡与亲族人民凡疾病者令医治之贫乏者悉赈济之是以普天之下咸被恩泽无不爱乐也。

【五勤修善法可爱乐法】谓国王具足净信能信过去未来善不善业人天果报修习正因以证圣果是以普天之下尊仰效慕无不爱乐也。

生净土五不退(出净土十疑论)

【大悲摄持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不舍故得不退转也。

【佛光照烛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常被佛光照烛故菩提之心日得增长而不退转也。

【常闻法音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闻诸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无我之法是以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不退转也。

【善友同居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由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内无烦恼惑业之累外无邪魔恶缘之境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

【寿命无量不退】谓诸众生得生净土者即得寿命无量与佛菩萨平等无二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

五事生人中(出辩意经)

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于人中受生也。

【一布施】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

【二持戒】谓人心常念戒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

【三忍辱】谓人若遇非理相干能以情恕安忍不动是名忍辱。

【四精进】谓人直心向道勤行众善无有懈怠是名精进。

【五忠孝】谓人秉心端正事君能致其身事亲能竭其力是名忠孝。

人有五苦(出法苑珠林并五苦章句经)

【一母人怀妊从死得生】谓人托胎居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迫迮倒悬苦痛无量及至出胎热风触身如履刀剑失声大叫顿昧前因是为生苦。

【二老人颜色败坏】谓人老年发白齿落目昏耳瞆四大不调百节疼痛头低腰屈起坐呻吟是为老苦(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三病人困劣】谓人以四大为体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形骸苦痛如被杖楚手足不任气力虚竭起坐须人是为病苦。

【四人死风刀断脉】谓人临命终时四大分散痛毒辛酸慈亲孝子莫能相救风刀解身苦不可忍是为死苦。

【五犯罪人束缚送狱】谓人违国正法冒犯罪愆枷锁萦身系闭牢狱受诸刑罚苦不可言是为狱苦。

众生五事恃怙(出出曜经)

恃怙犹倚赖也佛为愚痴众生恃怙所有不念世相无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无为之道故说此五事以警发之。

【一恃怙年少】谓人倚赖年少血气刚强随情任意恣作非为而不顾衰老之逼身也。

【二恃怙端正】谓人倚赖形貌端正娇媚于人取相生欲不自羞愧而不顾老丑之逼身也。

【三恃怙力势】谓倚赖势力强盛任作威福陵蔑于他无所畏忌不顾衰患之逼身也。

【四恃怙才器】谓倚赖才调器量超越卓异妄自尊大轻藐于人而不顾祸患之逼身也。

【五恃怙贵族】谓人倚赖种族尊贵阀阅高显憍慠纵恣侮慢于人而不顾衰败之相寻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