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浙水慈云灌顶沙门 续法 述
△三经文三。初序分二。先证信序二。初序成道思惟以证教主。
尔时 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 魔道。当转法轮。度脱 众生。
【疏】证信者。标列六种成就以为证据。令总信受也。
尔时者。当彼三十成道已后三七思惟之时也。
世尊者。十号中一。盖释迦佛为三世间之所尊故。
道者。梵语菩提。此云觉道。悟而不迷曰觉。至妙虚通曰道。即识自心源达法性理也。
证知曰成。究竟曰已。作思惟者。自觉己圆。能觉他者。 如来应世。是故始坐道场之时。观树经行。思惟三事也。过去因果。
经云。佛成道。初七日。思惟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日。思惟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机缘谁应先闻(文)。法华亦尔。今下寂静。思法妙也。转轮。思谁闻也。度生。思三根也。欲为三毒之首。十恼之元。 六道之本。二死之基。今得离欲众苦便灭。非如众生深着 五欲。入于险道。受苦不断也。不生灭曰寂。无烦恼曰静。诸法体性。离诸欲故。常寂灭故。本不生故。此寂灭场阿兰若处。于诸法中莫能比并。故为最胜。梵语禅那。华言思惟修。亦云静虑。定者。摄心专注不流散故。深妙曰大。超出世间凡外禅故。住者。能住三业也。所住禅定也。于四住中。当三三昧。梵语魔罗。秦言杀者。杀慧命故。亦言能夺。夺法财故。或言恶者。多爱欲故。又翻为障。作障碍故。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 涅槃为事。魔以破坏众生出世善根令流转为事。故成道时。波旬怀恶。来恼害也。
道有二义。一者道途。二者道法。楞严云。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道途也)。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道法也文)。魔有四种。谓烦恼 五蕴 生死天子。故云诸也。降者。能降禅定也。所降诸魔也。因修观法。果得离欲。住于深禅。降天恼魔。因修止法。果得寂静。住于妙定。降死蕴魔。余如别说。
故思此法为最妙也。
转展也。自我之彼也。法轨持也。轮如车轮。有摧碾义。能摧障恼也。展开佛心中法。度入他心。碾破其惑业。名转法轮。度脱众生者。济度众生。脱离生死此岸。烦恼中流。到于涅槃彼岸也。当者。正显作思惟相。为谁先闻。何等根也。然此思惟中。实通三时。故释离欲等六法。亦该五会。今就以方便力。为五人说。且约小教释也。
【钞】所以言三七者。为表如来三时说法也。三世间者。谓情器智。情即 天龙八部。器即地水火风神等。则摄世间凡也。智正觉即三乘。则摄出世圣也。世出世间共所尊崇。故云世尊。菩提觉道。略言也。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翻无上正等正觉知道。菩提觉道。拣三途不觉。三正。拣凡外不正。三藐正等。拣二乘不等。阿耨多罗无上。拣 大乘 菩萨有上。约教乘。初即人天。次即 声闻缘觉。三即始终顿菩萨。四即圆佛。故能成此。即名佛也。识达释觉。心性释通。识六识心。达我 空性。小教佛也。识八识心。达法空性。始教佛也。识藏识心。达缘起性。终教佛也。识真识心。达寂灭性。顿教佛也。识圆融心。达法界性。圆教佛也。今对当经。且依初义。法华亦尔者。
经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文)所得。思法妙也。对今经。彼约智。此约境。稍有异耳。诸根。思三根也。何度。思谁闻也。问。若尔。世亲那云。初七思惟因(自所得法)缘(所化机宜)不说。第二七日。即说华严耶。答。十地论谓初七拟宜。得一乘机。故二七中即说大经。法华因果经谓奈有三根不同。一乘化之不得。故于二七说华严时。重复思惟。至三七后。随宜说三。是以经云。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华严大教法也)。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文)故无违也。
欲为下。离欲。通教行。寂静。约理果。出己所证法相。最胜。赞其妙也。证此最胜。名为世尊。修此最胜。名最胜子。
不生下。合释也。谓离情爱欲。则转烦恼而得菩提受用法乐。静妙也。离尘境欲。则转生死而得涅槃法性真乐。寂灭也。若开释之。亦可云离烦恼欲。成菩提果。寂静生死。成涅槃果。二果。法中最胜也。阿兰若者。此云无喧诤。事则所居闲处。无诸愦闹。法则所证真理。无有杂染。事理俱寂。名阿兰若。今且约法言也。超出世间凡外禅者。禅有三。一世间禅。谓四禅(一)。四空(二)。四无量心(三)。二出世间禅。谓九想(一)。八念(二)。十想(三)。八背舍(四)。八胜处(五)。十一切处(六观禅也)。九次第定(七炼禅也)。师子奋迅三昧(八薰禅也)。超越三昧(九修禅也)。至于六妙门(一)。十六特胜(二)。通明观(三)。亦世间亦出世间禅也。三出世间上上禅。谓自性禅。清净禅。实相定。楞严定。真如三昧。海印三昧等。今皆证入。故曰深。圭山集云。带诸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 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文)佛悉成就。故曰妙。约教。且住出世小乘禅。故云尔也。
四住者。佛摄众生随宜而住。或现天住。谓欲天因。即十善道施戒心也(一)。或现梵住。谓梵王因。即四禅四无量心也(二)。或现圣住。谓三乘因。即三三昧也(三)。或现佛住。谓一乘因。即首楞严百八三昧也(四)。波旬。此云极恶。常有恶意。成恶法故。违佛乱 僧。置莫大故。释尊出时魔王名也。如别说者。处胎经云。菩萨坐阎浮树四十八日。观树思惟。感动天地。光蔽魔宫。波旬恐怖。召臣兵会千子。告四女曰。汝现姿媚。坏佛道意。女往佛前。变成老母。(文)观佛三昧云。魔王大怒。遍敕八部。各兴四兵。尽其变态。又敕阎罗。阿鼻苦具一切都举。向菩萨所。菩萨徐举眉毫。拟狱罪人。白毫出水。注火灭已。心得清凉。称南无佛。以智慧力。伸手按地。应时地动。魔与兵众颠倒而堕。(文)余如本起。轨持者。持是法体。谓任持自性也。如火性暖水性湿等。轨是法用。谓轨生物解也。如火熟物水浮舟等。今苦集下坠。灭道上升。性各决定。持也。苦集成凡。灭道作圣。业自差别。轨也。实通三时者。以不别出二七三七故。六该五者。初思华严会先照时。离十不可说诸法爱欲。无障碍涅槃法胜。住法界禅观。降十无尽魔。转根本轮。度圆顿根熟众生。次思阿含会初转照时。离有漏情欲。寂静偏空涅槃法妙。住谛缘禅观。降界内四魔。转小乘法轮。度人天中凡夫外道。深密会中转照时。离无漏法欲。静居无住涅槃胜境。住唯识禅观。降界外四魔。转三乘法轮。度二乘愚法一类。妙智会后转照时。离漏无漏诸法相欲。寂止无相涅槃胜境。住真空禅观。降界内外取法相魔。转一乘法轮。度三乘权教一类。三思法华涅槃会还照时。离漏无漏诸法性欲。究竟如来大般涅槃寂静法胜。住诸法实相禅观。降界内外非法相魔。转归本轮。度一乘根熟众生。下文既云鹿苑转谛。则小教义显余会隐含。自可知矣。又诸佛出世。必具八相。谓降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今成道中摄前四相。度生中摄涅槃相。余思之。
△二序转轮度人以证处众。
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疏】鹿野苑者。群鹿所居故。亦名仙苑。古仙栖止故。亦名柰苑。从树为名也。四谛。谓苦集灭道四真谛理。苦以逼恼为义。即三苦八苦等。集以招感为义。即见思二惑等。灭以累尽为义。即有余无余二种涅槃。道以除患为义。即三十七道品。前二是世间因果。后二是出世因果。有苦可知。苦定是苦等。故名为谛。转有三。一示相转。谓此是苦。乃至此是道。二劝修转。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作证转。谓苦我已知不复更知。乃至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此即十二教法轮也。又转四谛法时。即能生圣慧眼。别有三相。名智明觉。依去来今而有差别。或眼智明觉随转随生。此即十二行法轮也。唯行无教。不名为法。有教无行。亦无轮名。为有三根。生三慧。成三道。故三转轮。
憍陈如者姓也。此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命族。名阿若。此翻已知。亦翻为解。或云了本际等。等五人者。即頞[鞥-合+(白-日+田)]。跋提。迦叶。拘利也。頞[鞥-合+(白-日+田)]。此云马胜。跋提。此云小贤。并拘利太了。父之亲也。 十力迦叶。及憍陈如。母之亲也。
证道果者。太子入山。父王思念。乃命家属三人。舅氏二人。寻访住止。随侍动静。二人着五欲。太子初食麻麦勤行苦行。便舍之去。三人着苦行。太子后受饮食乳糜酥油。舍其苦行。亦复远去。洎成佛果。念谁先度。因思五人侍随劳苦。即往波罗柰(此翻江绕城。即柰苑也)。为说四谛。陈如得法眼净。四人未得。佛又重说四谛。四人得法眼净。因语之曰。一着五欲。一着苦行。皆非中道。离此二边。是名中道。次又为说四谛。五人同时得无生忍。成罗汉果。佛三问知法未。即三答云已知。地神唱。空神传。乃至梵世。
陈如最前。见佛相。闻法鼓(教)。服道香(行)。尝甘露(理)。入圣流(初果)。成无漏(四果果也)。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先。故但标陈如以摄余四也。转四谛轮。是法。五人证果。是僧。加前世尊。是佛前思离欲法胜。今令证道。前思转何法轮。今示四谛法药。先闻鹿野。前思度何众生。今度陈如五人。准知前章唯主成就。此章摄余五成就矣。鹿野处中摄时。贤首教章云。或三七后说。如法华等。或六七后说。如四分律萨婆多论。或七七日说。如兴起行经。或八七日说。如十诵律。或五十七日后说。如智度论。或第二年方度五人。如十二游经。(文)转轮。闻成就也。证道。信成就也。下之四十二章。皆释四谛相故。五人而言众者。大论引大品经云。初转法轮时。陈如得初果。八万诸天得无生忍等。(文)六既成就。岂不足征。则遐方异世自谛信而无余议矣。
【钞】八苦等者。指十苦百一十苦。凡 三界内六道生死。皆苦相也。二惑等者。惑与业俱。能招生死苦故。累。生死也。惑业既尽。则无生死累矣。故云累尽为灭。灭谛之体。是二涅槃。子缚已尽名有余。灰身泯智名无余。虽非真谛。能冥于理故。患。烦恼也。广虽三十七。略唯戒定慧。此正助道。能除烦恼。通至涅槃故。因果者。集为因。苦为果。道为因。灭为果也。先果后因者。小乘根钝。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等者。谓有集可断。集定是集。有灭可证。灭决定灭。有道可修。道必是道。遗教经云。苦谛实苦。不可令乐。乃至道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文)谛者。真实不虚也。又下。释有二意。初会玄约谛。每一谛下生智等。三谛虽三转。智等无异。故十二也。去来今者。智去明来觉今也。或下。二文句约转。初转四谛时生眼智明觉四心。二三亦然。故十二也。苦法忍(因也)为眼。苦法智(果也)为智。苦类(比也)忍为明。苦类智为觉。余三谛亦尔。共有四十八也。唯下。将教释法。用行释轮。法以开解为义。若不解理。非法也。有行无教。岂能解理。轮以摧碾为义。若不摧惑。非轮也。唯教无行。岂能摧惑。故教十二为能转。行十二为所转也。为下。难云。何故须三转耶。通曰。为众生有上中下三种根故。生闻思修三慧各别故。成见修证三道有前后故。
已知证知四谛也。或言无知。即是知灭耳。亦可以无生智为名也。解者。楞严云。我初称解。了本际者。即是知真谛际耳。婆沙阿毗昙。皆称此名。诸经有翻为得道。谓最先得道果故。所以言等。
頞[鞥-合+(白-日+田)]下。有云释摩男。或云跋提摩男。或云摩男拘利。或单云摩诃男。因此诸释混滥莫辨。今定解云。摩诃男者。摩诃翻长大。男子也。乃长子之通称。释摩男者。指阿若言。四姓出家。同名释氏。佛初成道。最先得度。故分别功德论云。佛最长子即陈如也。最小子者即须跋也。跋提摩男。摩男拘利者。跋提。甘露饭王之长子。拘利。斛饭王之长子。故皆称摩诃男也。单云摩男者。观余四名。知此是某。如云拘邻頞[鞥-合+(白-日+田)]摩男拘利迦叶。则摩男指跋提也。或云頞[鞥-合+(白-日+田)]跋提摩男拘邻迦叶。则摩男指拘利也。拘邻。即憍陈。有混作拘利者非。至梵世者。轮王出世。声至他化。以十善生欲天故。陈如得道。声至梵天。以离欲寂静。直彻梵故。佛得道声。至尼吒天。以佛道究竟。上穷有顶故。杂阿含说。毗沙门天王持盖灯随劫宾那。帝释持盖灯随迦叶。梵王持盖灯随陈如。阿难持伞盖灯随如来后。(文)亦此意也。问。何先度此五人。答。宿缘所追。一者。如来昔为忍辱仙人。为诸女说法。歌利王嗔割身臂等。血变为乳。佛誓令初闻法。得甘露味。王者拘邻是。仙者如来是。二者。佛昔饥世。化为赤目大鱼。木工五人。先斫鱼肉。佛誓来世先度此等。与无生忍。三者。世尊昔为太子。名须阇提。与父母避难至邻国。未到粮尽。太子每日割三斤肉。二分奉亲。一分自食。天帝试之。誓言真实。即时身疮平复如故。帝释叹善。愿当来世得菩提时。先度我等。太子者佛是。天帝者陈如是。四者。迦叶佛时。九人学道。五人未得果。誓于释迦佛法中最先开悟。成罗汉果。详如因果报恩经明。初二佛愿先度。后二自愿先闻。故先成也。转四谛下。上别释。此总明。先出 三宝。以鹿苑初唱。三宝始名。故法华云。及以 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文)前思下。次对三思。法华亦云。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文)方便为说。有涅槃音。则思法妙无妄也。为五比丘。则思根器不虚也。趣波罗奈。转四谛轮。则思惟闻有在也。问。何法华中名五比丘。今经称人耶。答。一者。彼约出家僧言。此约在俗人说。释迦谱曰。佛为解说三有诸苦。陈如最初悟解。得法眼净(初果见谛也)。次为四人。重说四谛。亦离尘垢。时彼五人。既见道迹。欲求出家。世尊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即成沙门。重说五阴苦空无我。证成罗汉。二者。此约最初开渐之始。欲令转凡成圣。故言人彼约最后剧谈秘妙。欲令转权成实。故言比丘。又佛生人世。人为证故。于六道中。唯人能故。天从人中得善利故。唯人道中具四众故。僧佛事业示同人故。是以此经特言人也。
准知下。三结六就。六种可证。又何疑哉。故智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文)。
△次发起序三。初会众陈疑。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
【疏】发起者。发明生起正宗之法也。如维摩示疾。楞伽欢笑。金刚乞食。法华放光。兰盆救母。弥陀根悦。今经以陈疑开解为发起。何者。疑去则信自生。解来则理自显。由之断惑证真超凡入圣。若不疑悟。道果何从。所以信相怀疑。才闻寿量之谈。韦提起惑。始明净土之说。则一咨决之间。其利岂曰小哉。复有者承前。谓佛说四谛时。不但五人与会复有无量声闻人等亦所同闻也。比丘梵语。此云乞士。乞食资身。乞法资心故。亦云怖魔。出家离欲。魔大怖畏故。亦云破恶。能破一切烦恼恶使故。诸疑者。谓于三有五蕴十善四谛等诸法中。起种种惑也。求。祈恳也。
进止。取舍也。谓进取悟门而舍去疑网也。
【钞】复有无量声闻人者。一约同会。如大论云。诸佛法轮有二种。一者显。二者密。初转时。诸声闻见八万诸天。陈如一人得法眼净。显也。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二乘。无量阿僧祇人得无生忍。无量阿僧祇人发无上道心。行六波罗蜜。阿僧祇人得初地乃至十地。密也。(文)准知。当会自有无量二乘人矣。二约别时。释迦谱会玄记皆曰。十二游行经云。佛成道第二年。度五比丘。第三年。度迦叶兄弟三人。第五年。度身子目连等。(文)则于诸处所度亦复有无量也。比丘下。又有翻为净戒。或云正命。共成五义。今以乞食摄净命。破恶摄持戒。故三义也。种种疑者。谓三有中。苦耶。不苦耶。常耶。无常耶。五蕴中。有我耶。无我耶。是净耶。不净耶。十善中。顺圣道耶。不顺圣道耶。四谛中。可修证耶。不可修证耶。等者。断见思时得四果耶。不得四果耶。证涅槃时出三界耶。不出三界耶。进止下。又法相隐晦者具释曰进。可通者且阙曰止。言教紧要者细详曰进不切者节略曰止。义理深难者发明曰进。浅易者类通曰止。见解真正者取上曰进。邪谬者舍置曰止。根机下钝者令对论曰进。上利者令退省曰止。如是妙应。皆在于佛也。疏顺求义。约机。钞顺佛义。约教。二意皆通。
△二世尊妙应。
世尊教诏。一一开悟。
【疏】师诲曰教。王命曰诏。今佛为法王。师范人天。所垂言句犹如君命。故云教诏也。顿破无明曰开。豁然贯通曰悟。又开除惑障。令悟体空也。
一一。对诸疑言。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也。
【钞】顿下。先通能所。上局能化。下通所化。故交光云启闭曰开。自惺曰悟。
(文)又下。次局能化。义本清凉。
一下。如佛在于鹿苑。初为陈如说曰。世有八苦。谓五阴盛苦。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如是诸苦。由我为本。应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若人不知 四圣谛者。不得解脱。次为四人说曰。汝应知色受想行识。实是无常苦空无我。又往王城住于杖林。为瓶沙王说曰。大王当知。此五阴身。以识为本。因于识故(意识也)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于色。而此色法生灭不住。如是观者。则能于身善知无常。如此观身不取身相。即能离我及于我所。若能观色离我我所。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灭便是苦灭。如此观者。名为解脱。不作斯观。是名为缚。王闻法已。心开意解。与八万大臣那由它诸天。各离尘垢。得法眼净。准上所答。则知诸疑无有不悟者矣。
△三普会蒙益。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疏】合掌。身手不散也。敬。心意钦仰也。诺。口语信崇也。
顺。从也。兼通三业。又顺有三种。一耳根发识。信闻章句而不解义。是顺言也。二意识于言。采取其义而不得意。是顺义也。三寻义取意。意旨得时忘于言义。是顺意也。于斯三者有一不契。道去远矣。何名为顺。天子制书曰敕。佛之戒敕。亦犹是也。
【钞】合下。如来三轮不思议化。故会众三业莫不得益也。若敌对之。教诏。口业说法也。名正教轮。今以诺顺之。开。即身业现化也。名神通轮。今以合掌顺之。悟。即意业鉴机也。名记心轮。今以敬顺之。又下。谓信五蕴苦空无常无我之说。顺言也。推寻此身。色心和合为相。色有地水火风四大。心有受想行识四蕴。若即是我。即成八我。展转推至三十六物。八万毛孔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便悟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无我人。顺义也。翻覆推我。我不可得。遂不滞心于三界。但修无我观智。以断贪等诸业。证得我空真如。成罗汉果。顺意也。故智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欢喜。(文)天下。不经凤阁鸾台。不得称敕。佛之金口。不同菩萨天仙化人之说。故云诏敕也。
△二正宗分二。初略标总相分。
尔时世尊为说真经四十二章。
【疏】正宗者。谓此为一经所宗之正义。拣非前是叙述此经之端绪。后是流通此经之文言也。尔时者。当彼说疑开悟敬顺之时也。真经者。事则水火不坏。理则非物所拘。体也无为为性相也具诸功德。用也生二因果。理以真如法性为体。教以如来识上显现。行以大悲心中流出。果以修道证灭而成。故云真也。
【钞】真下。先约二法释真义。水火不坏者。如汉明法本内传云。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褚善信费叔才等。正月一日朝贺之次。表请愿与佛教比试。腾兰白于帝曰。吾佛出世间法。水火不能坏。请验之。帝令筑坛。敕以正月十五日就火焚之。而道家灵宝诸经。并为灰烬。佛家经像俨然不动。舍利光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轮。时太傅张衍语褚善信等曰。所试无验。即为虚妄。宜就西域佛家真法。(文)唐太宗题焚经台诗曰。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文)非物拘者。言语道断故。体下。次约三大释真义。无为性者。下云。识自心源。悟无为法。名之为道。楞严云。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所作。无坏灭故。(文)事空既尔。无为理然。俱舍论说虚空无为。正是此义。故云真也。二因果者。谓世间人天善因乐果。出世二乘等善因乐果也。若夫仙经。杂入凡外。则无世间因果功德。诸天说经。则无出世因果功德。岂得云真。今是佛经。如天子诏。不同诸王百官等语。故云真也。问。小乘经中。何有三大。答。约所被机。通小通大。在能化法。无大小故。又我空真如性中。岂无体相用耶。既通少分。配也无妨。理下。后约四门释真义。识上显现者。谓佛自宣说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现也。大悲心中流者。梁论释云。真如于一切法中最胜。由缘真如起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真如所流。此智于诸智中最胜。由此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智中生起大悲。此大悲心于一切定中最胜。因此大悲。如来欲安立正法。救济众生。说十二部经。此法是大悲所流。此法于一切法中最胜。(文)故云真也。
△二广明别相分三。初十二章显示果德生信分三。初明出世果二。先举果令其信乐三。先总示能修人。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疏】先举德业。有五。谓辞亲解法等。
辞亲者。谓辞去亲爱也。
出家有二。一身出家。辞亲是也。二心出家。识解是也。复有四义。一出世俗家。亦辞亲也。二出五蕴家。识心也。三出烦恼家。达本也。四出生死家。无为也。心。指意识。此一意识。于六根中应用。即名六识。
本。指贪欲。诸苦所因贪欲为本。阿含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文)识达者。谓以此三毒为能熏。现在色心为所熏。造业受报轮转三界。此为染根本。若以无贪等三善根法为能熏。现在色心为所熏。修道断惑。超出三界。此为净根本。染之与净由三有无。除此毒识。更无所依。故清凉释小教云。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文)若不知此。不名为识达也。无为者。无造作故。又拣有为。故名无为。会玄云。略有四义。一不生不灭。拣四相故。二无去无来。非三世故。三非彼非此。离自他故。四绝得绝失。不增减故。即显无为。离此生等四种。(文)然无为有三。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论曰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择灭即以离系为性。远离系缚证得解脱。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非择灭者永碍当生。得灭异前。得不因择。但由缘阙名非择灭。(文)了此三法。寂寞冲虚。湛然常住。无所作为。名曰解无为也。心本。约能修断。无为。约所证灭。名下。后结人名。沙门梵语。此云功劳。言修道有功劳也。亦云勤行。勤行取涅槃也。或翻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汉书郊祀志云。沙门汉言息心。削发去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文)人依法成。法因人显。则沙门名非易称矣。
【钞】等。指出家识心。达本三德。出下。身心相对。应具四句。一身心俱不出。凡夫也。二身出心不出。外道也。三心出身不出。道心人也。如净名等。四身心俱出家。比丘众也。复下。对进佛法家亦四。一进真谛家。二进法身家。三进观智家。四进无生家。故南山云。真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着。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则可绍隆三宝。度脱四生。功德无量利益甚深。
现在色心者谓现在根尘识三也。生等者。指生灭去来彼此得失。虚空下。清凉曰。小乘说虚空。秪就外空(文)。谓于真谛。离诸障碍。犹如虚空。豁通无碍。从喻名也。色于中行者。例如色心等法。在于真谛中行也。择下。择谓拣择。即差别慧。各别拣择四圣谛故。灭有二义。一因灭惑显理名灭。此从能显得名。二理性寂灭名灭。此从所显得名。今是择力所得之灭名为择灭。如牛所驾之车。名曰牛车。是也。永碍当生者。谓能永碍未来生法也。清凉曰。当来生法。缘会则生。缘缺之时法亦不生。得非择灭。碍当生法。令永不起。名毕竟碍。故偈云。毕竟碍当生。别得非择灭。言别得者。谓非择灭。有实体性。于缘阙中起别得故。非择灭得名非择灭。以不因择灭。但因缘阙故。(文)了下。大乘唯依识变。小乘离心外有。故清凉云。小乘说三无为。皆实有法。(文)此拣大小乘解各有别也。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