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地藏本愿经的源流

发布时间:2019-10-17 09:30:48作者:地藏经真言网

\

 关于《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源流,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一简单的述说,一是简要考察本经中有关思想之渊源及流变:二是介绍一下本经自传译以来有关注疏情况。   本经的宗教思想如题解中所概括的,主要表现在佛教孝的思想、因果报应思想、地狱思想、以及地藏菩萨信仰。这里我们仅就佛教孝的思想、地狱思想、地藏菩萨信仰这三个方面作一考察。   关于本经孝的思想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它主张平等利他,追求生命的解脱,视家庭为牢笼,因此在伦理道德方面与儒家存在着最尖锐的冲突。儒家的伦理思想虽然所包甚广,但首要在忠孝二字,其中,对父母之孝又是事君之忠的基础,孝为“百行之首”,孝亲观实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从孝亲观出发,儒家从一开始起就激烈抨击佛教伦理道德,指责其为“无父无君”,“背理伤情”。面对儒家的攻击和由于孝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根深蒂固,佛教在孝的问题上,经历了从开始以自家理论解说佛门不同世俗的孝道精神,以至孝亲成为中国后期佛教道德观的主要内容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本经以及佛教中其它的孝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用来说明佛教和儒家孝亲观的亲密无间。同时它们也表达了佛教自身对孝的独特理解,在历史上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佛教中的孝经除了《地藏菩萨本愿经》,还有《佛说孝子经》、《佛说睒子经》、 《盂兰盆经》等。这些经的篇幅很小,都早在西晋时就已传译。《佛说孝子经》的内容是叙说为孝之道。佛认为父母受着苦痛,担着生命危险生下孩子,生了之后,又对子女衣食教诏,关心倍至。对这样的亲恩,子女给父母好吃好穿好用并不算为孝,“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孝在于让父母迁志奉佛五戒,使二亲处世常安,寿终往生天上。《佛说睒子经》所说的是佛在过去无央数世之前为慈慧菩萨,他往生为迦夷国中孤无儿子、两目皆盲的夫妻的儿子,七岁时取名为睒,他奉侍父母如人侍天,后又劝父母入深山求虚寂无上之道。有一天父母渴欲饮水,睒子披鹿皮衣提瓶去溪边取水,被迦夷国王误以为鹿而射中了毒箭。睒子举身都痛,但这时他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父母眼瞎将无人照顾。睒子父母来寻睒子,他们抱起睒子,仰天呼言:“若睒至孝天地所知,箭当拔出,毒痛当除,睒应更生。”于是释梵天王从天上相救,使睒子复生,父母听到睒子复生也两目皆开。《盂兰盆经》的内容是,佛陀弟子大目犍连为报父母养育之恩,以钵盛饭,饷其受生于饿鬼趣中的母亲,未能如愿。后按佛陀指点,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以盆钵盛各种物品,施奉四方众僧,众僧以其功德法力,将大目犍连之母的亡灵解救出饿鬼的苦海。   显而易见,以上这二部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同作为佛教的孝经,都无不强调要孝顺父母,这自然和儒家孝亲观是极其一致的,可以相融相合。但同时,这些佛教的孝经,还进一步提出了不同于儒家对孝的看法——出世之孝,表达了佛教对孝的独特理解。这一出世之孝,在《佛说睒于经》、《佛说孝子经》中,主要指的是父母在世时让父母敬信三宝,修持清净的出世之道,从而使父母获得现世和来世利益的孝行:而在《盂兰盆经》和本经中,则指的是父母死后,为父母超度亡灵,为他们来世修造冥福,使他们离苦得乐的孝思与孝行。   需进一步指出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和《盂兰盆经》不仅在孝的思想内涵方面极其接近,而且在孝的情节上也极为相似。目犍连和婆罗门女都曾游历过地狱,又都将地狱中受苦的母亲解救了出来。这些情况说明,本经与《盂兰盆经》较之于《佛说孝子经》和《佛说睒子经》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地藏菩萨本愿经》和《盂兰盆经》由于重视对父母死后的救济,表达对父母无尽的孝思与孝心,相比较而言,更加适合讲究孝道的中国人的心理。因此,在民间影响极大,被融摄和吸收于中国人实际的孝亲生活中。由《盂兰盆经》,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过“盂兰盆节”的习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各大寺庙要举行盛大的法会,由众多和尚诵经施法,百姓们则要进香上供,施舍财物给僧人寺院,以祭祀祖先之灵。而由于《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影响,地藏菩萨遂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最为孝顺的菩萨,受到特殊的尊敬,成为超度父母亡灵时所最常依怙的一位大菩萨。一般学佛之人,每每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或者发心书写流通,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极广,此实由孝顺父母、超荐父母而来。   关于本经的地狱思想   本经的地狱思想是佛教地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佛教史上来看,对于地狱的描述,本经与其它佛教经典既有着相同或相近之处,也有着不同之处。   就地狱的数目来说,佛经中关于大地狱有六大地狱、八大地狱、十六大地狱、十八大地狱、三十大地狱、六十四大地狱等等说法。本经提到大地狱有十八,虽对地狱之名未加列出,但这一说法与《佛说十八泥犁经》、《五苦辛句经》、《问地狱经》所说相同。同时,本经又主张地狱数目无量无边,认为地狱虽有大小之别,但其数目极不固定。   就地狱所在的位置来说,本经与《大楼炭经》、《长阿含经》、《起世经》均主张地狱在两大铁围山之间的陆地上。但本经主张地狱在阎浮提洲东面,《长阿含经》则主张在阎浮提洲南面。   就地狱的名称来说,本经列出了极无间、大阿鼻、四角等四十六地狱的名称,其中有些地狱的名称如粪尿、铁丸、剥皮、镬汤、烊铜、叫唤、无问与《问地狱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等等经论所述有着相近或相同之处。除此之外,在无间地狱的描述上,本经与《长阿含经》也极为相近。《长阿含经》中对无间地狱这样描述:“狱卒提彼罪人,剥其皮从足至顶,即以其皮缠罪人身,着火车轮,疾驾火车,辗热铁地,周行征返,身体碎烂,皮肉堕落,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狱中复有铁城,城中皆是大火,了无空处,火焰燎身,皮肉焦烂。”但本经更为重要的是从受苦的时间、地狱的空间、受罪器具等五个方面明确指出了无间的五层含义。这是本经的地狱思想中最为独特而为其它佛教经论所不及之处。   关于地藏菩萨信仰   本经与《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十轮经》同为表述地藏菩萨信仰的三部主要的经典。《占察善恶业报经》为隋代菩提灯译,系地藏菩萨为生于末世之求善法者,应佛命而说之法,上卷述说占察善恶业报之法,下卷阐述大乘实义,但经中也明确宣称地藏菩萨以“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稳” 。对地藏菩萨信仰作了间略的表达。《地藏十轮经》 (又名《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大方广十轮经》为它的异译本》为唐代玄奘所译。它不但叙述如来依地藏菩萨之问,而由本愿力成就十种佛轮,能破除末世之十恶轮,而且还突出地表述了地藏菩萨信仰,这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着重赞叹地藏菩萨有着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庄严功德,为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所不能测。譬如,地藏菩萨对“失道者犹如明炬,除烦恼热如月清凉,如无足者所得车乘,如远涉者所备资粮,如迷方者所逢示导,如狂乱者所服妙药,如疾病者所遇良医……”二是经中也叙说了地藏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前发下这样的誓愿:“五浊恶世……如是等(恶)人,为财利故……共为非法朋党,皆定趣向无间地狱。若有是处,我当住以……无上微妙甘露法味,方便化导,令得受行拔济。”三是经中更为明确指出地藏菩萨较之其它菩萨更为殊胜:“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诸大菩萨摩诃萨所,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令诸有情所愿满足。”因此,在表达地藏菩萨信仰方面,《地藏十轮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有着极其相近之处。但相比较而言,《地藏菩萨本愿经》宣说地藏菩萨的誓愿、功德及其法门要比《地藏十轮经》更加具体、通俗和完整。 除了《占察善恶业报经》和《地藏十轮经》,佛教经典中还有一部篇幅极短的《佛说地藏菩萨经》,也叙说地藏菩萨因不忍心看到在地狱中受苦的众生,而来到地狱中救度,宣称“若有善男于、善女人,造地藏菩萨像,写《地藏菩萨经》,及念地藏菩萨名,此人定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人舍命之日,地藏菩萨亲自来迎”。这部经不只表达了地藏菩萨信仰,而且也把地藏菩萨信仰和西方净土信仰加以沟通。   《地藏菩萨本愿经》自传译之后,也出现了阐扬地藏菩萨信仰的有关著述。宋代常谨所集的《地藏菩萨像灵验记》一书收录了梁代至宋代造、画地藏菩萨像的三十二种主要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苦难、免除众生地狱受苦等等灵验事迹,以为归信地藏菩萨的凭据。常谨在文尾声称,“余素归地藏尊,或寻其先迹,或咨询口实,所得感应,记百余条,就中最胜者三十余条仵,恐奄然该慈,感应沉没,疾出之直笔而志,颇存大略而已”。这说明,地藏菩萨信仰自梁代尤其是隋唐之后已经极为兴盛。到了明清时代,地藏菩萨融入民间的通俗信仰,得到更加普遍的信仰。与常谨的《地藏菩萨像灵验记》相类似,由日僧实睿编录、良观续编、刊行于贞享元年(公元二六八四年)的《地藏菩萨三国灵验记》,则集录了印度、中国、日本三国地藏菩萨的灵验事迹,反映出古代日本地藏菩萨信仰的兴盛。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地藏菩萨在中国受到广泛信仰,是因为地藏菩萨与中国有着特别的因缘感应。   据《宋高僧传》卷二十载,唐代唐高宗时,有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中部)王子姓金名乔觉,削发后号地藏比丘,航海来到中国。最初随处参访,游化数年。后来到安徽九华山(今安徽省青阳县内) ,结庐苦修。后被当地乡老诸葛节发现,见他孤坐石室,吃掺有观音土(一种白土)的饭,生活清苦,十分钦佩其苦行精神。又得知是新罗王子,感到应尽地主之宜,于是发善心为之造寺。当时九华山为闵公所有,建寺要闵公出地。闵公问地藏比丘要多少地,回答说“一袈裟所覆地足矣” ,闵公答应下来。不料地藏将袈裟一抖,越扯越大,竟将全山罩住了。于是闵公将此山全部布施供养。闵公于是成为地藏护法,他的儿子也随地藏出家,法名道明。之后,金地藏继续苦行笃修,居此山数十年,于盛唐开元廿六年(公元七三八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夜,召众诀别,跏趺坐化,寿九十九岁。其肉身不坏,徒众以缸殡殓,置于塔中。在他涅盘后,国人认为他是大愿地藏菩萨的化身,是地藏菩萨来中国的应化。在他的涅盘日,举行地藏法会和地藏节而加以崇祀。九华山因此也就成了地藏菩萨在中国显灵说法的道场,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至明清两代,九华山的地藏道场香火尤为鼎盛。地藏菩萨由此特殊的因缘,更加受到中国百姓的信奉和敬仰。   《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注疏比较简单,主要如下:   一、《地藏菩萨像灵验记》,一卷,宋代常谨集。书中收录了梁代至宋代有关地藏菩萨的三十二种灵验事迹。   二、 《地藏本愿经科文》,一卷,清代岳玄排,灵耀定,对本经的内容依其先后次序作了极其细致的排列。   三、《地藏本愿经纶贯》,一卷,清代灵耀撰,分三部份。一是依天台智者大师释经方轨先明五重玄义:㈡释名。本经以下思议人法为名,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接着解释地藏的含义、地藏菩萨的誓愿。㈡辩体。本经以不思议性识为体。此性识指的是第八识即阿赖耶识。㈢明宗。本经以不思议的地藏菩萨行愿为宗。㈣论用。本经以下思议方便为用。地藏菩萨以百千方便实现自己的誓愿。㈤判教相。本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具足无上的妙味。二是总示观法。三是别解经文,对本经的每一品作了简要的提示。   四、 《地藏本愿经科注》,六卷,清代灵耀撰,对本经的经文分段或分句加以注解。   五、《地藏经开蒙》,三卷,清代释品耀集。   自本世纪以来,本经开始出现白话解释。笔者推荐的有:一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胡维铨演述,弘一法师鉴定:二是《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讲述。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