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弘明集》,三十卷,唐朝道宣(596-667)律师着。师为南山律宗之祖。又称南山律师、南山大师,浙江吴兴人(一说江苏润州丹徒人),俗姓钱,字法遍。十六岁出家,先后随日严寺慧頵、大禅定道场智首学律。后住于终南山仿掌谷(长安之南),营建白泉寺,研究弘宣《四分律》,其宗派称南山律宗。历住崇义精舍、丰德寺、净业寺。显庆三年( 658),敕任长安西明寺上座,并奉诏至玄奘译场参与翻译。未久,撰《释门章服仪》、《释门归敬仪》等。龙朔二年( 662),高宗敕令僧尼须礼拜君亲,师与玄奘大师等上书力争,此事乃止。干封二年二月,于净业寺创立戒坛,为后世建筑戒坛的法式。是年十月入寂,世寿七十二,僧腊五十二。諡号“澄照”。
生平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德行淳厚,缁素共仰。所著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羯磨疏》三卷、《戒本疏》六卷、《拾毘尼义钞》六卷、《比丘尼义钞》六卷,称为律学五大部。另撰有《大唐内典录》十卷,是一部整理经典的目录书。又针对道教之说,编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广弘明集》三十卷等,以宣扬佛法。此外尚着有《续高僧传》十卷、《释氏略谱》、《释迦方志》、《三宝感通录》等诸书,皆为后世治学者的指南。 本书继《弘明集》,收录六朝至唐代凡一百三十余人的著作。以“其弘护法网,开明于有识”,故称“广弘明”。 本书记述佛教自传入我国至唐初以来,历朝的兴废、佛道间的论争及佛教义理的探讨等,内容每多涉及外典,举凡论说、文书、诗赋、诏等资料,无所不包,除卷首序文外,共集有归正、辨惑、佛德、法义、僧行、慈济、戒功、启福、悔罪、统归等十篇,计二百余条。又在每篇之前,皆附有序文,说明该篇主旨。兹将各篇内容择要概述如下: 一、归正篇:说明佛是大圣,凡俗攸归;天地、三皇五帝,不足归敬。 □商太宰问孔子圣人(一) □子书中以佛为师(一) □汉法本内传(一) □后汉郊祀志(一) □吴主孙权论佛化三宗(一) □宋文集朝宰□佛教(一) □元魏孝明述佛先后(一) □元魏书释老志(二) □高齐书述佛志(二) □遂古篇(江淹)(三) □归心篇(颜之推)(三) □七录序(阮孝绪)(三) □舍事李老道法诏(梁武帝)(四) □废李老道法诏(齐文宣帝)(四) □通极论(彦琮)(四) 其中,梁武帝于《舍事李老道法诏》中谓:“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这是梁武帝以国主身分宣示佛教为正法,因此,不但自己“舍事道法,皈依佛教”,并劝公卿百官“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 二、辩惑篇:集录辨佛道优劣真伪及历代排佛废寺,沙汰僧尼等文章。 □辩道论(曹植)(五) □圣贤同轨老聃非大贤论(孙盛)(五) □老子疑问反讯(孙盛)(五) □均圣论(沈约)(五) □列代王臣滞惑解(六-七) □击像焚经坑僧诏(魏太武帝)(八) □大集道俗废立二教议(周武帝)(八) □二教论(道安)(八) □笑道论(甄鸾)(九) □周祖废二教立通道观诏(周帝宇文邕)(一○) □周祖平齐召僧叙废立抗拒事(惠远)(一○) □周祖巡邺请开佛法事(道林)(一○) □周祖天元立对□元嵩上事(王明广)(一○) □唐上废省佛僧表(傅奕)(一一) □唐废佛省僧箴(法琳)(一一) □唐破邪论(法琳)(一一) □决对傅弈废佛法僧事(明□)(一二) □辩正论十喻九箴篇(法琳)(一三) □内德论(李师政)(一四) □《辩道论》:曹植作,批难神仙说的诈妄。 □《二教论》:北周道安撰,全篇采问答形式论述儒佛二教的要旨,并比较其优劣。后周天和五年( 569),甄鸾奉进《笑道论》三卷,评论佛、道二教群臣论之,以为伤损道教,而武帝亦崇信道教,对此大为不悦,即于殿庭焚毁; 道安慨然上本书以论究儒、释、道之优劣真伪,群臣莫敢非议,佛道二教之争于是为之中止五年。 □《笑道论》:北周甄鸾撰,三卷,共三十六条。各条皆引道书而论述其说浅薄,不足采信。 以上二书都是以强烈的论点,极力论难道教的低劣,是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争的重要论着。 □《均圣论》:南齐沈约撰,是与道士陶弘景论争之作。说明佛教五戒中特别重视不杀生戒。周公与孔子说仁义,佛教则说示不杀生的慈悲,因此,佛教的慈悲与周孔的教化是不相矛盾的,也就是所谓“内圣、外圣,义均理一”。 三、佛德篇:集录称颂佛菩萨之盛德、现□之祥瑞的赞、铭、颂、诏,及发愿文、忏悔文、舍利感应记、表等。 □佛释迦文菩萨等像赞(支道林)(一五) □佛影铭(慧远)(一五) □佛法铭赞(谢灵运)(一五) □佛记序(沈约)(一五) □佛像瑞集(道宣)(一五) □出育王舍利诏(梁武帝)(一五) □菩提树颂(萧纲)(一五) □梁唱导文(萧纲)(一五) □归佛发愿誓文(王僧孺)(一五) □谢述佛法事书启(梁简文帝)(一六) □寺刹像等铭(沈约等)(一六) □隋国立舍利塔诏(隋高祖)(一七) □舍利感应记(王邵)(一七) □庆舍利感应表(一七) 四、法义篇:集录晋代至唐代年间,论述佛教善恶因果、神不灭、因缘、二谛、法身等义理的论、书,及诸皇帝、太子的讲疏、教序等。 □释疑论(戴安)(一八) □与远法师书(戴安)(一八) □难释疑论(道祖)(一八) □重与远法师书(戴安)(一八) □报应问(何承天)(一八) □辩宗论(谢灵运)(一八) □述佛法诸深义(姚兴)(一八) □析疑论(慧净)(一八) □内典序(沈约)(一九) □齐皇太子解讲疏(沈约)(一九) □齐竟陵王发讲疏(沈约)(一九) □齐竟陵王解讲疏(沈约)(一九) □与荆州隐士刘□书(竟陵王)(一九) □请梁祖讲金字波若启(梁皇子纲)(一九) □述御讲波若序(陆云)(一九) □叙御讲波若义(萧子显)(一九) □谢御讲波若竟启(梁皇太子)(一九) □上大法颂(梁皇太子)(二○) □上太子玄圃讲颂(晋安王纲)(二○) □涅槃经疏序(梁武帝)(二○) □法宝联璧序(湘东王绎)(二○) □成实论疏序(梁皇太子纲)(二○) □内典碑铭集林序(梁元帝)(二○) □禅林妙记集序(玄则)(二○) □法苑珠林序(李俨)(二○) □梁昭明太子答云法师请讲书三首(二一) □昭明谢敕□水犀如意启(二一) □昭明太子解二谛义章(二一) □南□寺释慧超论谘二谛义(二一) □晋安王纲谘二谛义旨(二一) □招提寺释慧琰谘二谛义(二一) □栖玄寺释昙宗谘二谛义(二一) □中郎王规谘二谛义旨(二一) □灵根寺释僧迁谘二谛义(二一) □罗平侯萧正立谘二谛义旨(二一) □衡山侯萧恭谘二谛义旨(二一) □中兴寺释僧怀谘二谛义(二一) □始兴王第四男萧映谘二谛义旨(二一) □吴平王世子萧励谘二谛义旨(二一) □宋熙寺释慧令谘二谛义(二一) □始兴王第五男萧晔谘二谛义旨(二一) □兴皇寺释法宣谘二谛义(二一) □程乡侯萧只谘二谛义旨(二一) □光宅寺释法云谘二谛义(二一) □灵根寺释慧令谘二谛义(二一) □湘宫寺释慧兴谘二谛义(二一) □庄严寺释僧旻谘二谛义(二一) □宣武寺释法宠谘二谛义(二一) □建业寺释僧愍谘二谛义(二一) □光宅寺释敬脱谘二谛义(二一) □昭明太子解法身义(二一) □招提寺释慧琰谘法身义(二一) □光宅寺释法云谘法身义(二一) □庄严寺释僧旻谘法身义(二一) □宣武寺释法宠谘法身义(二一) □灵根寺释慧令谘法身义(二一) □灵味寺释静安谘法身义(二一) □谢敕遣主书看讲启(梁昭明太子)(二一) □谢敕问解讲启(二一)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二一) □谢敕赉制旨大集经讲疏启(二一) □晋安王与广信侯书述听讲事(二一) □晋安王与广信侯书重述内教(二一) □广信侯萧映答王心要(二一) □众生佛不相异义(沈约)(二二) □六道相续作佛义(沈约)(二二) □因缘义(沈约)(二二) □形神义(沈约)(二二) □神不灭义(沈约)(二二) □难范缜神灭义(沈约)(二二) □因缘无性论(真观)(二二) □性法自然论(朱世卿)(二二) □北齐三部一切经愿文(魏收)(二二) □周经藏愿文(王褎)(二二) □宝台经藏愿文(隋炀帝)(二二) □三藏圣教序(唐太宗)(二二) □述三藏圣教序(皇太子治)(二二) □述注般若经序(褚亮)(二二) □金刚般若经集注序(李俨)(二二) □《释疑论》:东晋戴逵撰。藉安处子与玄明先生的问答,论述积善受福、积恶受祸的说法仅是圣人劝勉世人行善的权宜而已,实则人的祸福早经命定,无法改变。 □《难释疑论》:东晋周道祖撰。道祖因戴逵作《释疑论》,怀疑佛教因果报应说,因此撰本论批判其谬,阐示因果报应不爽。 □《辩宗论》:刘宋谢灵运撰。论述究极之理,及体得此理的方法,并集录与法勗、僧维、慧驎、法纲、慧琳、王弘等论难内答。 五、僧行篇:辑录褒崇僧人德行的诔文、行状、书,以及南北朝、唐初沙汰僧众之诏、表等。 诸僧诔行状(二三) □支昙谛(丘道护)(二三) □竺罗什(僧肇)(二三) □释法纲(慧琳)(二三) □竺道生(慧琳)(二三) □释昙隆(谢灵运)(二三) □释慧远(谢灵运)(二三) □释玄敬(张畅)(二三) □释玄运(慧林)(二三) □释智称(二三) □释玄景(虞羲)(二三) □释净秀(沈约)(二三) □沙汰僧徒诏(宋武帝)(二四) □褒扬僧德诏(元魏孝文帝)(二四) □述僧中食论(沈约)(二四) □述僧设会论(沈约)(二四) □议沙汰僧诏(北齐文宣帝)(二四) □吊道澄法师亡书(梁简文帝)(二四) □与东阳盛法师书(王筠)(二四) □与汝南周顒书(智林)(二四) □与举法师书(刘孝标)(二四) □与皎法师书(王曼颖)(二四) □吊震法师亡书(刘之遴)(二四) □与震兄李敬朏书(刘之遴)(二四) □吊僧正京法师亡书(刘之遴)(二四) □东阳金华山栖志(刘孝标)(二四) □与徐仆射述役僧书(真观)(二四) □山深法师罢道书(徐陵)(二四) □谏周祖沙汰僧表(昙积)(二四) □戴逵贻书仙城命禅师(二四) □幽林沙门惠命詶书北齐戴先生(二四) □吊延法师亡书(薛道衡)(二四) □福田论(彦琮)(二五) □问出家损益诏(唐高祖)(二五) □出沙汰佛道诏(唐高祖)(二五) □令道士在僧前诏(唐太宗)(二五) □议沙门敬三大诏(唐高宗)(二五) 六、慈济篇:集录止杀、断酒肉的论文、书、诏等,阐明万物莫不重形爱命,好生恶死,而佛陀的教法以止杀为先,由此一道,取济群有,所以,慈为佛心,慈为佛室,慈为觉本。(卷二六) □究竟慈悲论(沈约)(二六) □与何胤书论止杀(周顒)(二六) □断杀绝宗庙牺牲诏(梁武帝)(二六) □诫杀家训(颜之推)(二六) □断酒肉文(梁武帝)(二六) 《断酒肉文》:南朝梁武帝撰。汉代以降,僧徒得食三净肉,且未绝对禁杀。武帝以为帝王有弘扬佛法的责任,于是依十善戒、《大般涅槃经.四相品》等经文而作此文,谓食肉者将断大悲种,呼吁僧尼禁断酒肉,并批判当时僧众的行状,列举不如外道及在家众者,各有九项。 七、戒功篇:集录有关戒德诸书或答文及净行法门等。 □晋沙门释慧远与刘遗民书(二七) □梁元帝与萧谘议等书(二七) □梁简文与湘东王书(二七) □陈律师昙瑗与朝士书(二七) □陈沙门释慧津与瑗律师书(二七) □隋炀帝与智者顗禅师书(二七) □隋炀帝受菩萨大戒文(二七) □隋智者大师与炀帝书(二七) □唐终南山释氏统略齐文宣净行法门(二七) 《唐终南山释氏统略齐文宣净行法门》:《净住子净行法门》是南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撰,内容叙述佛道修行的要旨。然此书早已散佚,今仅存有唐代道宣律师抄略编集而成之《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净住子净行法门”,据《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解释,“言净住者,即布萨之翻名。所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故曰净住也。子者,绍继为义,以三归七众制御情尘,善根增长,绍续佛种,故曰净住子也。言净行法门者,以诸业净,所以化行于世,了诸法门。”《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计分皇觉辨德门、开物归信门、涤除三业门、修理六根门、生老病死门、克责身心门、检覆三业门、诃诘四大门、出家顺善门、在家从恶门、沈冥地狱门、出家怀道门、在家怀善门、三界内苦门、出三界外乐门、断绝疑惑门、十种惭愧门、极大惭愧门、善友劝奖门、戒法摄生门、自庆毕故止新门、大忍恶对门、缘境无碍门、一志努力门、礼舍利宝塔门、敬重正法门,奉养僧田门、劝请增进门、随喜万善门、回向佛道门与发愿庄严门等三十一条,且于各条之后,揭示王融所作的颂。书中引用《六师结誓经》、《自爱经》、《法句经》、《胞胎经》、《涅槃经》、《出家功德经》、《智度论》等诸经论,内容着重于忏悔,对于后世忏法的成立,具有相当的影响及意义。 八、启福篇:集录供养三宝、千僧会、行道度僧、立塔造寺、设无遮会、舍身、施钟等兴福的书、愿文、疏、铭、诏等。 □北代南晋前秦前燕南燕后秦诸帝与太山朗法师书(二八) □与林法师书(王洽)(二八) □南齐皇太子礼佛愿疏(沈约)(二八) □舍身愿疏(沈约)(二八) □南齐南郡王舍身疏(沈约)(二八) □千僧会愿文(沈约)(二八) □四月八日度人出家愿文(梁简文)(二八) □八关斋制序(梁简文)(二八) □为人造寺疏(梁简文)(二八) □谢敕赉袈裟启(梁简文)(二八) □为诸寺作檀越愿疏(梁简文)(二八) □设无碍福会教(萧纶)(二八) □答湘东王书(梁简文)(二八) □与琰法师书(梁简文)(二八) □与刘智藏书(梁元帝)(二八) □与约法师书(沈约)(二八) □与印闍梨书(刘之遴)(二八) □与云僧正书(王筠)(二八) □与长沙王别书(王筠)(二八) □答云法师书(刘孝绰)(二八) □北齐辽阳山寺愿文(卢思道)(二八) □北齐武成帝以三台为寺诏(魏收)(二八) □周明帝立陟屺陟岵二寺诏(二八) □隋高祖为太祖造寺碑诏(李德林)(二八) □隋高祖于相州战场立寺诏(二八) □隋炀帝行道度人天下敕(二八) □唐太宗于行阵所立七寺诏(二八) □唐太宗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二八) □唐太宗度僧于天下诏(二八) □唐太宗断卖佛像敕(二八) □与暹律师等书(褚亮)(二八) □唐太宗造兴圣寺诏(二八) □唐太宗为穆后追福手疏(二八) □周武帝二教锺铭(二八) □唐太宗大兴善寺锺铭(二八) □唐东宫皇太子西明寺锺铭(二八) 九、悔罪篇:集录忏悔文等。 □谢□为建涅槃忏启(梁简文)(二八) □六根忏文(梁简文)(二八) □悔高慢文(梁简文)(二八) □忏悔文(沈约)(二八) □陈群臣请隋武帝忏文(江总)(二八) □梁陈皇帝依经悔过文(二八) 十、统归篇:集录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历代帝王、沙门、处士的诗、词、歌、赋及檄魔文等。 □梁高祖净业赋(二九) □梁高祖孝思赋(二九) □梁宣帝游七山寺赋(二九) □梁王锡宿山寺赋(二九) □魏高允鹿苑赋(二九) □魏李顒大乘赋(二九) □梁仙城释慧命详玄赋(二九) □梁萧子云玄圃苑讲赋(二九) □梦赋(真观)(二九) □梁江淹伤弱子赋(二九) □无为论(二九) □伐魔诏并书檄文(懿法师)(二九) □奏平心露布(二九) □晋沙门支道林赞佛诗(三○) □晋沙门支遁咏怀大德禅思山居诗(三○) □晋沙门释慧远念佛三昧诗序(三○) □晋王齐之念佛三昧诗(三○) □齐王元长法乐歌词(三○) □梁武帝述三教诗(三○) □梁昭明开善寺法会诗(三○) □梁简文望同泰寺浮图诗(三○) □梁简文咏五阴识支(三○) □梁刘孝绰百论舍罪福诗(三○) □梁简文蒙华林园戒诗(三○) □梁简文预忏直疏诗(三○) □梁昭明讲讫赋三十韵诗(三○) □梁简文出兴业寺讲诗(三○) □梁元帝和五明集诗(三○) □梁昭明锺山解讲诸人和诗(三○) □梁皇太子八关斋夜述四城门诗(三○) □梁简文游光宅寺诗(三○) □梁简文被幽述志诗(三○) □宋谢灵运临终诗(三○) □梁沈隐侯临终遗上表(三○) □陈沙门释智恺临终诗(三○) □陈尚书令江总游摄山寺诗(三○) □陈江令游虎窟山寺诗(三○) □北齐卢思道从驾大慈照寺诗(三○) □周沙门释亡名五苦诗(三○) □陈姚察游明庆寺怅然怀古(三○) □陈张君祖杂诗(三○) □隋炀帝游方山灵岩寺诗(三○) □隋炀帝升楼望春灯诗(三○) □隋著作王胄述净名诗(三○) □隋薛道衡入凤林寺诗(三○) □唐文帝游并州大兴国寺诗(三○) □唐常州宣法师咏高僧(三○) □唐宣法师游东山寻殊昙二法师(三○) □今上游京师大慈恩寺诗(三○)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一、是集护教史料的大成者。 二、古来易于散轶的孤文片记,由于本书的集录,而得传于后世,成为极珍贵的历史资料。 三、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文献,也是道教史的贵重资料。 四、道宣律师将《弘明集》分为七篇,分别附于与本书相关的各篇前,便于研究比照。 本书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三十三册、《碛砂藏》第三十一册、《龙藏》第一一三册、《卍正藏》第五十三册、《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试述本书的重要性。 □列举历代帝王护教的事例。 □梁武帝的《断酒肉文》对佛教有何影响?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