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出世间法意义上的成就
◎陈亦新:“无二无别”是一种作意观想,还是一种证量?什么状态下才能达到“无二无别”?
●雪漠:但是因为发心的不同,人们把阿罗汉称为小乘。大乘者,多了一种功德和事业成就;小乘者,只有身口意成就,他在功德、事业上的发心不够,不能普度众生,所以没有那么大的心量。
一定要功德成就、事业也要成就。事业成就是要在那个本元心的状态下,去做许多你想做和应该做的事情,让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多了许多非常有益的东西,多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多了许多对人类有好处的营养。所以,要多发愿,多发心,但不要让这个愿和心把你的本元心破坏掉。要知道,任何破坏本元心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甚至包括你见到的本尊。所以说,佛来也杀,魔来也杀,见到本尊的时候也不要执著相。你如果执著本尊的话仍然流于了二元对立,因为在真心状态下你和本尊是无二无别的,你契入的明空和本尊证得的那个明空是同一种明空。因此,你和本尊无二无别,你这滴水流进了佛菩萨的智慧大海,你们是无二无别的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你渐渐地经常安住于这种状态,观察这个世界、体会这个世界,体会这种觉受,不要丢了,不要迷乱,“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正是在这种状态下,释迦牟尼佛才说我在四十九年里没说一个字,赵州和尚说吃了无数的米却未嚼一粒,我说写了无数的文章,但没写下过一字。到这种状态时也就达到了净土宗所说的“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进入念佛三昧和定境,你的心一片光明。这就叫本元心,也叫平常心,还叫直心,正是达摩祖师说的那种“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的“直心”。
有些老太太很容易相应,容易产生一种宗教体验,原因就是因为她们是直心,没有任何的宗教名相。因为人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之后,不会在乎一些浮躁的东西,他们会从文字中间感受到一种精神,并且发现这种精神也不离自性。像一些年轻的女孩子容易被许多外相迷惑,当她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不在乎那些东西了,她就会有一种直观的智慧。因此,父母的观点一般是对的,当女儿到若干年以后,有了父母那样的智慧的时候,才会渐渐地明白父母说的话是对的。
你现在是从里向外渗透着一种内在的喜悦,哪怕这时会有一些外相上的东西影响你的情绪,但那种情绪仍然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喜悦很快就会把它冲淡。那诺巴对此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轮回的树根被砍断后,树虽然仍然会活一段时间,但慢慢就会枯萎,也许这个枯萎的过程会很漫长,但树仍然在不断地走向死亡。实际上,这个枯萎的过程就是清除习气的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时间很长,八十四个大成就师中,有很多人是用功十二年之后才彻底证悟的。道家也有这样的说法,所谓“百日筑基”、“三年还丹”、“九年面壁”。
刚开悟的时候需要闭关,这样会快一些,但单纯的闭关还是不够的,因为真正的妙用是要在动中修的。闭关当然非常重要,闭关可以稳定你的所悟,但仅仅是稳定还是不够的,必须要到生活中去修,去磨炼心性。如果你不到生活中去修炼,那么,成就就不会究竟。比如,慧能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去找五祖,在听五祖讲《金刚经》时,五祖为他进一步开示了心性。然后,慧能逃跑后,在猎人堆里待了十多年,这也是保任的过程。后来,他的觉悟已经非常稳定了,才出来弘法。这时候,任何的外相已经动摇不了他本有的明空智慧。
有些东西是发自心底的,比如开悟后的内在喜悦,它不是造作的东西,而是本有的东西。
◎陈亦新:什么才是成就?
●雪漠:成就有两种,一种是世间法的成就,一种是出世间法成就。当你见到空性后,明白了怎样修行就是成就,当你证得了空性就是大成就。明心见性就好像你看到了一个完美的人,你一步步走向他的境界时,就是修的过程。最后你达到了那个境界,跟那个人一样了,就是证道。
从大手印的角度看,生起次第不是究竟成就,而是世间成就。因为这时候人心中还牵挂着修成的本尊,总觉得不要丢了,还有一种执著。如果把它归摄于空性,破除执著,就达到了出世间成就。所以,我说:“扫除物与悟,便是大手印。”“物”:物质、精神、世界、宇宙;“悟”:证悟大手印的名相、真理。这两个都被扫除时,才是究竟。那时,你不仅不会牵挂这个世界,而且连心中的真理也不牵挂了。当你得到了自在却不再执著自在时,就达到了大手印要求的证量。我在《大手印实修心髓》中写到:“真正的信仰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对某种精神的敬畏和向往,它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的确,修炼大手印本身就是目的,达到了一种了无牵挂、什么都不求的地步时,就能契入大手印。当你有牵挂的时候肯定是解脱不了的。修行是把心中的好多东西扔掉,只剩下一片朗然光明。牵挂福报解脱不了,牵挂佛国也解脱不了——佛国仅仅是个中转站。牵挂本尊也不是解脱,仍然属于往生。大手印的朗然光明像虚空一样,一切都是圆融无碍的。成就之后,我就是佛陀,佛陀就是我,我和法界为一体,却没有任何的执著,最后连解脱的名相都不要了。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