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四位近代名士的祖德事迹

发布时间:2019-10-15 09:34:30作者:地藏经真言网

\

《蜀中净土》编者按

  妙观法师,湖南省人,于江西云居山出家,后就读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研究天台教理、熟悉净土教义,曾在湖南佛学院任教多年。本文是《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之续篇,记载四位近代名人的祖德事迹。

  参考:妙观法师文章《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前3篇(12位古今名人祖德事迹)


之四——近代章太炎、李叔同、沈钧儒、郭沫若之祖上厚德惠及后代

  “因果相循”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正理。但是由于世人不善于观察。极易被假相所迷惑,便说“做善未必得福,做恶未必得祸”。或者说“为何行善却短命贫贱?做恶却富贵长寿?”由于此种认识之普遍。故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法师在给杨宗慎居士的书信中说:“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可戒。不知祸福之来,有近有远,迟早不定。近则人俱得见。远则或隔生隔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今设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恶,如种谷然。其人虽善,以前生所作不能无过,故今日所受不能无逆。今生之身,名为报身。以今生之为男为女,或好或丑,以及寿,夭,贫,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为所感之报,故名此身为报身。谓其为前世所作之果报之身,以前世之因,为今生之果。今生虽善,前世之业重,不能即得其为善之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如人去年未种谷,今年虽勤劳耕种于未收获之前,亦不免于无粮。此无粮,非因今年之勤劳而无也。今年之无粮,乃去年不下种所致。今年既勤耕种,则收获后及明年则有粮矣。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如人去年勤耕种,今年不耕种,而仍不至饥饿,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则今年未种,将无所食矣。须知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 印光法师的这段语录,详尽的揭示了事实真相。以下我亦选取近现代四位名士,以记录他们各自祖辈积善的事迹,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角度。来佐证因果报应的真实存在。

\

  章太炎(1869-1936年),字枚叔,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曾担任光复会会长。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华国月刊》社长。修订礼制会会长。是近代杰出的革命家,著名的学者。关于章太炎的祖德。则必要提及他的曾祖父章均的事迹。章均,字安圃,号治斋,杭州余杭仓前镇人,以廪贡生任海盐训导。善于理财经营,清道光七年,章均与侄儿章锦合力,捐钱三万贯,在余杭的东门创建了苕南书院,剩下的钱存典生息,作为补助学生的经费。县里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命建“乐善好施”坊于书院前。他又捐田千亩,及捐钱财,建立义庄(慈善机构),凡是族中的孤寡残疾老弱之人,每月都赠给粮食;贫寒者的婚事或者丧事,则给予资助。又开办义塾,捐钱助学。以帮助族中贫寒子弟入学读书。培昌南货店就是章太炎的祖辈为赈济族人、乡里而开设的。先祖捐资助学的义举。积德所感。曾孙章太炎成为“国学泰斗”。在学术上,章太炎的研究广泛,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建树。他的一生,不但参予政治,也常常讲学。著述颇多。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美誉。

  李叔同(1880-1942年),名息,学名文涛,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生于天津。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22岁入南洋公学,光绪三十二年,他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回国后,他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后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人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第一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七年之久,培育出许多艺术人才。叔同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但眼见当时的社会腐败黑暗,自己无力改变。又于佛法处多受启发,遂于民国7年(即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从此遁入空门,关于李叔同的身世。可以说他是生在一个“积善之家”。叔同降生之时。其父已至人生的晚年。说起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他是一位曾经弃官的商人,修身严谨。精通儒家,兼修禅宗,饮食起居,皆以《论语》的乡党篇为准则,没有违背之处。李筱楼性格乐善好施,专门帮助贫穷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每到秋末冬初,李筱楼会到各乡村,向贫苦之家探访,量情对苦难之人给予帮助。他又开设存育所,每到冬季,收养乞丐,不使挨饿受冻,每年花费千万的钱财,而从不吝惜,他还喜欢放生,所救护的鱼鸟不计其数。天津人都称之为“李善人”。李叔同的小时候,有一天在饭前,饭桌有点歪斜,他的母亲训诫他:“席不正不坐”。这是由于他的父亲平时遵守儒家修身的准则,连他的母亲也被影响了。李叔同出家以后,法名演音,即弘一法师,其建立了自己的修学思想体系。包括“以华严为境”、“借助儒道为辅”、“以四分戒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四个方面。他严持戒律,精研并弘扬南山律宗。弘一法师在佛教界的声名。是与虚云法师、印光法师、太虚法师一起,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高僧。也许有人不知道李叔同或弘一法师。但有一首歌曲。很少有中国人,却不知道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篇歌词,就是李叔同的作品。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稀有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培养出了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艺术大师。在书法上,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水准,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弘一法师的一幅字为荣耀。在超越世俗的修身上,李叔同因为出家修道而位入圣贤。印光大师曾说:“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因果报应如此。人岂能无所知?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原籍浙江嘉兴,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先后担任浙江省教育司司长、护法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国会参议院秘书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正行女子中学校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著有《制宪必携》、《宪法要览》、《普及政法教育》等。1963年以88岁高龄在北京去世。关于沈钧儒的祖德事迹,必然要说起他的祖母,其祖母是一位竭诚的慈善实践者,沈钧儒在《我的生平》中,对其祖母,有这样的一段回忆:“说到我的祖母,真形容不出她的伟大。在她的理想中,世界上是不应有没有饭吃和没有衣穿的人。当时我们住屋的一个窗口,就对着一个贫民窟,祖母常常喜欢和穷人们谈,有时就在窗口送给他们衣服;穷人们害病了,祖母亲自给他们开药方、买药,有时他们害肿毒,祖母还给他们挤脓、贴膏药。后来,找她的人渐多了,那时我们家很穷,祖母卖了皮袍来进行这些善事,甚至,在帮助人之后,还觉是帮助得不够,因为她是没有限制的帮助人的。”从沈钧儒的成就,不难联想到其祖母的积德,读完这则,足以令怀疑“因果”之人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减轻以“因果”为迷信的误识。

  郭沫若(1892~1978),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他参加过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又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担任2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郭沫若曾创作历史剧《王昭君》、《屈原》、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学术著作。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一户书香人家。据传,郭沫若的母亲在怀他时,曾梦见自己被一只活泼、健朗的乳豹咬了一口,郭沫若出生后,小名就叫文豹。郭家,原本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迁来四川落户,郭沫若的祖父郭名德,因他乐善好施,常年行走江湖,广交友朋,接济四邻而不取,从而使本来富足的家道一度衰退。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善于经营,使衰微的家庭再度兴盛起来。其父继承了祖父乐于助人的品格,他自学中医,医术精湛,喜欢免费行医赠药,一生拯救病人无数。除了有一个过失以外。也算是一位“善人”。自古以来,吃亏济人者,子孙往往贤能辈出。好占便宜绝不肯吃半点亏者。子孙必沦为贫弱。郭氏的事迹。可以为“积善余庆”之良证。给今世及未来之人以启迪。

  或者有人说:“若是行善,尽是报在子孙。与自己毫不相干。又何必受此累。”此是不明白因果之原理所致。行善之人。于来生来世所获之善果。分分皆是自得。其子孙之发达,乃前生修福之人转生做其子孙。光大其家门。如天上之月与水中之月影。月是月,影是影。虽不相连,却又相干。以月影由月所感而来。这是我自己肤浅的认识。对此,印光法师有这样一段阐明:“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余庆余殃,乃报在子孙者,本庆本殃,则报在本身者,余庆余殃,人可见之,本庆本殃,乃己于现生,及来生后世所享受者,世人不能尽见,天地鬼神佛菩萨,固一一洞知洞见。须知本庆本殃,较之余庆余殃,更大十百千万倍。故望世人,努力修持,以期获庆而除殃也。”这篇文章,以四位近现代的名士的成就,来显出他们各自祖辈“积善”的“余庆”。佛法之巧妙。在于“先以欲勾牵”,此是方便,“后令入佛智”才是究竟。先使学人知因达果,进而能改恶向善。如此,则下根可为善人。上根则可直趋成佛。愿以此文奉献有缘者。祈国家统一,长治久安,众生安乐,皆成佛道。

——妙观写于2007年7月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