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
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若有人’,这个人就是识得心的人,了知三心不可得,亦了知‘诸心非心,是名为心’。 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布施为因,七宝为缘,‘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以因缘布施,空福有多大?东方虚空不可思量,南西北方虚空不可思量,是故此人得福甚多,遍满虚空。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假。’假者,幻化假有之意,此假有之福,可以入俗利生,可以长寿,可以说法,可以修菩萨行、生
净土、生天,一一都是幻化,把这幻化的福,回向法界有情,皆共成佛道。既是假有的福,亦就是无定的福,可以求长寿、求聪明,若是实福,不会变,假有的福,如幻如化,可以自利,亦可以普利一切,故云‘以此因缘,得福甚多’。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中。’中者,不落二边:非有非无、非生非灭、非来非去、非出非入,是诸法的实相,是故实相的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的实
相,实相的福,不可计量,故云:‘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谓,此人以是因缘布施,因缘即空,其福犹如虚空,因缘即假,其福幻化,所求如意,因缘即中,见诸法的真相,以实相福,成就佛因佛果,故云得福甚多。 梁昭明太子立此科为‘法界通化分’,十法界都能通达教化,从文字上看,摸不着头脑,但文义内诠法界通化。 昭明太子是梁武帝的儿子,他见老年人读诵
金刚经有困难,便把经文分科,使他们容易读诵,他的分科到现在一千多年,依然被采用,可知道他的分科合情合理,合乎佛意,龙天拥护,是故流传到现在,历代开悟的祖师,也沿用其分科。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布施的福本来很大,若以‘可得心’布施而求富贵,那么便是定实了的富贵福,但是没有智慧、辩才,也没有长寿的福;若求长寿,便是定实了的长寿福,然而没有智慧、财富,定实了的福不称为多福,是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以不可得心行布施,其福无相,无相福遍满虚空,无相福亦是无定实的福,可以得富贵、智慧、长寿、辩才等等,是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若了知三心不可得,无我,便不会求富贵、求生天、求长寿,应无所求而求,所以福德无定实,周遍法界,利益众生,是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上来无相福与法身和合,能现种种身,名为具足一切色身,俗称应身,或称化身(随类化身),具足色身是应化身,应化身不是法身佛,法身无身,以法为身,清净犹如虚空,不能以有形相之色身,作为无相的法身佛,是故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色身空,即见法身,法身空寂,无色无身,即非具足色身,非具足色身的法身随缘而现一切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色与相都是法身所现,色的体就是法身,色空就能见法身,心经云:‘色即是空。’即色见法身,‘空即是色。’法身又能现一切色。法身本来无相,若法身不能现色,谁人能见佛?华严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凡夫肉眼见不到,惟有慧眼见色空,则见法身如来。 如来从法身现一切色,所以不应着色相,譬如明镜,明镜是像的体,明镜本来无像,但能现一切像,若想认识明镜,见像的时候,即像忘像,便能见到明镜,若即像执像,便永远见不到明镜。 此段文是根据前文而来,前文谓无定实的福,周遍法界,能拔法界众生苦,能与法界众生乐,皆由福无定实故,是故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在天上可以现天王身,在人间亦可以现身,在龙王中现龙王身,甚至可以在幽冥界中现阎王身,可以在畜牲道中现狮王身、鹿王身,无定实的福,可以具足现一切色身,若是有定实的福,现了男子身,不能现女子身,现了女子身,又不能现男子身。如来无定实的福,应以童男身得度即现童男身,应以童女身得度即现童女身,应以长者身得度即现长者身,是谓具足一切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法身如来无相,所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具足诸相的是应身佛,应现人间则具足人相,应现龙王则具足龙王相,应现天上则具足天人相,应现鬼身则具足鬼王相,既然法身无相,又焉能以人或天等的具足相而谓见法身如来。 若着诸相,便有能见的我,及所见的相,有能见的见分,所见的相分,见、相二分就是业识,业识就是无明,有无明业识便不能见法身如来,只有无明分分破,业识分分空,才可以法身分分证。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法身无相,即非具足三十二相;法身非相而能现三十二相,所以法身名为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作是念’即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则心有生灭,有无明才有生灭,如来破了无明,心无生灭,是故不会起心动念。心无生灭即无能所,无能所则不会作是念:我为能说,法是我所说,我有所说法。 凡夫说法,先动心念,是以生灭心说生灭法,凡夫以生灭心、能所心说法,所以认为如来亦以生灭心、能所心说法,故谓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不了解如来说法之义。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如来以寂灭心契寂灭法,以无心得法,亦以无心说法,又何能以有心说法,若有心,只可以说生灭法,生灭法不是佛法,佛以无所得心证到寂灭法,又以无所得心说寂灭法,无所得心则无所说,‘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所以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由‘尔时慧命须菩提’起,至‘是名众生’止,共有六十二个字的经文,不是由鸠摩罗什
法师翻译,罗什
法师所译的金刚经,根本就没有此段文,魏朝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经,则有此文。 唐长庆二年,长安庆善寺,有一位
和尚名灵幽,突然暴亡,见有二使者带他见阎王,王问他在世间习何行业,他说:‘我常诵金刚经。’阎王立即施座,并请他朗诵,于是灵幽法师把金刚经背诵出来,诵毕,阎王说:‘你的经文少了一段,犹如串花线不续,真本现在濠州钟离寺石壁上。’ 灵幽醒过来,把经过告知朝廷,朝廷于是下令把这段文加进罗什法师的译本内,罗什法师称须菩提为长老须菩提,流支则称须菩提为慧命须菩提。 凡夫色身,以寿为命,诸佛如来以法为身,法身以慧为命,须菩提解空第一,深解般若,般若就是法身慧命,故称慧命须菩提。 须菩提问:‘可有众生于如来灭度之后,听闻如来上述的法身无法,能说一切法;法身无相,具足诸相;法身无身,具足一切色身,会否相信呢?’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众生不是有,亦不是无,故不可以说众生是有,亦不可以说众生是无,如梦中境,不能说有,亦不能说无。众生如幻如化,不落有无,非有非无,就是中道。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众生本来无生,五蕴和合,假名众生,假名即是空,众生空,即非众生。 众生无生,从缘而生,从恶缘,有三恶道的众生生,从善缘,有三善道的众生生,从小乘的缘,有声闻缘觉的众生,从利他的缘,有大道心的众生,从慈悲喜舍的缘,有无上众生。众生无生,随缘而有一切众生生,是名众生。 若众生是有生,有生而生,就等于头上生头,无有了期。 法身如来无法而说一切法、无相而具足一切相、无身而具足一切色身,其道理就等于众生无生,随缘而有一切众生,云何言众生不会相信呢?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得心尽,就是佛;无得,就是菩提。 古人云:‘为学日益。’求世间学问要日日增加,越多越好。‘为道日损。’求道要损烦恼、损妄想、损名利,外舍境、内舍心,拾无可舍,即得菩提。所以坐禅的人,不与万法为侣,妄想空、身空、心亦要空。 妙高峰禅师在天目山闭死关,曾说了一首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若想见水中天,一定要低头才可以见到,‘六根清净原是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时,向后退一步,才插一把秧,退两步,插两把秧,直至退无可退时,满田秧都插好了。 所以修行求道,要退,不是向前,向前是所得心,‘乃至无有少法可得’,直至退无可退,妄心灭处即菩提,就是证道之时,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得菩提是无得而得,生灭心尽,不生灭心现前,就是菩提,故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若有丝毫少法可得,即有无明在,不名得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指菩提法,佛与众生,同一菩提,在佛不会高,在凡不会低,古人讲:‘悟与佛齐。’故佛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菩提者,无有少法可得,故菩提是平等,若有一法在,便有高下之分,例如布施时,布施之法不空,便有高下多少之比较,不能称为平等。 什么是平等菩提?就是自性菩提,亦称为清净法身,在教下称为真性菩提。 凡夫本来具足清净法身,与佛相齐,只因迷而流转六道,故名众生,虽是迷了法身,但迷而不失,未曾失去法身,须假修行,而悟自己本有的法身佛,是故法身佛无有成与不成,只要你悟,悟则见性,是为真性菩提。 悟道之时,见菩提内人空法亦空,是故菩提无凡无圣,凡圣平等;无佛无众生,生佛平等;无染无净,染净平等;是谓平等法身佛,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只要把妄想空掉,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即悟法身佛,法身清净,无我相、无人相、无八万四千尘劳烦恼的众生相、亦无寿者相,以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执,则离相见性,从性起修,修法身本具的慈悲喜舍、六波罗蜜等一切善法,从法身起修,修成无量功德圆满,修德有功,性德显现,成报身佛,是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下称圆净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从性起修,修一切善法,不离自性,无相可得,故云‘即非善法’,无相善法方能庄严法身,‘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须弥山高三百三十六万里,是山中之王;一三千大千世界有百亿须弥山王,故云‘所有诸须弥山’。以七宝积聚,高满如诸须弥山王,持用布施,得福当然多,惟是有我布施,即有我来受福,是有漏福,福会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读诵得福,受持得智慧,以福助慧,得见法身妙理,见性后复为他人说,令他人亦得见佛性,见性成佛的福常住无漏,无穷无尽,七宝布施的有漏福与之相比,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万亿、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如来说法,众生闻法后,自悟自度,非是如来能度众生。例如父亲只可教儿子吃饭,儿子自己食自己饱,父亲不能代食代饱。 如来得法成佛,成佛后‘说法’度众生,不是佛‘能’度众生,若佛能度众生,众生不用修行。 众生本具自性如来,所谓‘本源自性天真佛’,但被五蕴盖覆,迷了自性,惟是迷而不失,众生未有失去自性,自性亦未离开众生,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正,丝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住处,只这语声是。’如来说法,众生的佛性闻法,自觉、自悟、自度。 须菩提,莫作是念。 佛以须菩提为例,须菩提从佛闻法,自悟、自证,见思惑尽,证阿罗汉果,不是由佛给予。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如来实实在在无度众生,是众生自性自度;佛说法,众生依法修行见性,见佛性后,是佛性度众生,不是如来度众生,若佛谓我能度众生,则有我相,如来是度众生之人,则有人相,有众生可度,则有众生相,度众生入涅槃,则有寿者相,着了四相,如来自迷了。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既然如来无四相,为何
佛经内,如来处处说我?如来所说的‘我’是指:1、法身真我,真我无我;2、随世假我,假我亦无我。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凡夫执四大为我,执五蕴和合为我,其实四大五蕴无我,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以佛眼观,凡夫不是真实,若是真实,则不能舍凡入圣,既能舍凡入圣,则凡夫即非凡夫。六祖云:‘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无能所,即非凡夫;有人我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灭,即是凡夫,心无生灭,即非凡夫。’若生灭心尽,大事已了,是名了事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世尊欲令须菩提彻底离色离相,故佛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 见属眼,观属心,眼见心观三十二相,世人着相,大多如是,故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那么转轮圣王、帝释天王,也有三十二相,则是如来,岂不是大错特错。 见有三十二相是着色,三十二相属相,着色着相,不能见法身如来。 此乃教训后代儿孙,修行时切莫着色着相,有些人用功得力时,见光见花,或见其他瑞相,便以为自己悟道,此乃修行相应的胜境,距离悟道还很远很远,不应着一切所见的色相,故
禅宗大德云:‘好事不如无。’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闻佛如是说,即时改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不著有便着无,是世人的常情,谁知执有执无,皆不能见法身如来,是故佛先破其‘有见’而说偈言: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偈中的我,指法身真我,可以作主宰,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不是指色身的我。 凡夫学道,一切都不应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于菩提,若不住于菩提心,焉能见法身如来?凡夫欲见法身,最重要是心无住,不住有亦不住无,有无俱不住,亦不起有见,不起无见,方可希冀。 若住于有,着色着声,都是妄想,以妄想心修行,如蒸沙作饭,枉用功夫,故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修行第一个条件,切莫著有,即此著有之心,能生种种烦恼,能作种种业,能受种种苦,生死轮回,无有了期。 现在的人,都是着色着声,歌舞场中,灯红酒绿,无始劫以来到现在,都是被色声所迷,若以般若观照,‘色即是空,色性自空,非色灭空,空即是色,空性自色,非空灭色。’色空不二,即见如来。 色本无患,著者是患,我们应将着色着声之心放下,远离有见,不为一切物所累,如是修行,乃可希冀。 是知于相中观佛、声中求法,心有生灭,不悟如来意。 须菩提,汝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文破空执。 凡夫不执有便执无,是故佛谓须菩提,莫如凡夫般作如是念:‘如来不以具足三十二相得阿耨菩提。’故说此文。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最高无上之道,当然要具足相好才能得菩提,须菩提认为不须要具足三十二相证菩提,是着了无见,无见是断灭,法身非断灭,断灭不见法身,‘色即是空’,这种见解才对,‘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离色而见空,无色而有空,是断灭空,不能见法身。 所以佛谓须菩提,莫作如是见解,谓如来不须要具足三十二相庄严色身,就可以得菩提,佛是为免须菩提闻上来不能着色声之有,便转而着空。其实着空比著有更不堪,故经云:‘宁著有如须弥山,莫着空如芥子许。’著有之人,虽不能了生死,但还会修福,得人天果报,着空之人,福慧不修,连人天果报也失,更何况得出世三乘的圣果。 若如来不修三十二相,得菩提时,一个相好也无,一如平常的凡夫,那又有谁尊重如来? 娑婆世界的人,以三十二相为最高圆满,所以如来在娑婆世界,以三十二相庄严成佛,在华藏世界,世尊则以微尘相海庄严报身成佛,是故如来是具足一切相好才得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提醒世人莫作是见解,如来不以具足相好的色身而得菩提。 就是悟道的祖师,也有相好:六祖的掌纹有个佛字;马祖牛行虎视,舌长过鼻;五祖三十二相只欠七相;清凉国师有四十齿;虚云老和尚常年不流汗,身无垢秽。如来因中,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然后才得菩提。 所以修行,不能著有,亦不能着空,例如拜佛,不能著有拜佛之相,但完全不拜佛便是着空,拜佛而不执着拜佛,‘色即是空’,才可以悟道,若执着不拜佛而可以悟道者,那么石头可以悟道,虚空亦可以悟道。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 凡夫修行,重知见,知见不正,不能发菩提心,知见正,一刹那间发菩提心,知见要与菩提心相应,菩提心性空,故一切法不恒住世间;菩提心从缘而起,故一切法不会断灭;如是诸法不常不断,故诫诸法断灭。 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菩提心内,具足恒河沙称性功德,用之不乏,取之不尽。六祖听五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云:‘何其自性本来具足(具足六度万行,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发菩提心后,从性起修,万行齐修,万德齐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慈悲喜舍,庄严菩提心,是故发菩提心之人,于法不说断灭相。 学道之人,不应著有,亦不应着空,中道现前亦不应着,若着中道,便是法爱,应无住而住,住于菩提心。 以色见声求,落于常见,不以具足相得菩提,属于断见,断见是拨无因果,常见落于生死,故修行应离断常二见。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菩萨有四种: 1、藏教菩萨——以生灭心修生灭六度,是谓事六度,此文中所说者是也。 2、通教菩萨——以无生灭心修六度,是谓理六度。 3、别教菩萨——万行齐修,是无量六度。 4、圆教菩萨——事理圆融,一即一切,是无作六度。 此段文所说的,是初发心的众生,有幸远离断常二见,可是滞于事相修行,以生灭心修六波罗蜜,但全回向众生,所以亦称为菩萨。 持用七宝布施,有能持的我,所持用的七宝,布施于人,是有相布施,虽然全部回向众生,但以生灭心回向,依然属人天果报,不能到彼岸。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若另有一菩萨,布施时悟到一切法无我——一切法从因缘而生,因缘性空,空即无我;因缘即假,假亦无我;因缘即中,不生不灭,寂灭无我——忍可无我之理,得成无生法忍,证实相般若,行无相布施,是通教的菩萨。 理上功德,无相无为,胜过有相有为的事上功德,故云‘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菩萨无我,无我则无受,不但不受福,罪亦不受,罪福概不受,既不受人天福,则不受三善报,既不受一切罪,则不受三涂报,故菩萨不受六道轮回,出三界,获无漏之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世人求福才修福,为何菩萨布施而不受福德呢?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菩萨所作一切福德,不是为自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既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自己便不应贪着,若生贪着心,则不能利益别人。 贪着福德,早已不利人;起享受的妄想,菩萨便入生死,则不能出三界,云何能度人出三界,更难证无生法忍。 菩萨不贪不受,离有离无,如是修行,得成于忍。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学经一定要前后理路贯通,但是理路最不容易贯通,惟是世尊一定是贯通了理路才为人说法,不会前后脱节,前文后理,必定有所关连。 上来不贪着果报,不受生死,放下三界,然后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识取根源去,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得成于忍。 须知法身如来,是无来去坐卧之相,若有人言,法身有来去坐卧之相,是人不解如来说法之义。 法身无来相——‘无所从来’,到人间不来而来,来成正觉。 法身无去相——‘亦无所去’,无去而去,示现涅槃,普利群生。 留意‘无所从’,我们念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是从那一个地方来?大家不防观一下,当观之时,观不到来处,但观到‘无所从’,在‘无所从’之中,凝住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甚至一天、多天,照顾‘无所从’之境——无所从而从,从妄入真——妄想、烦恼,无所从来,妄想烦恼空,如是我相空、世界空、虚空空、山河大地空,‘无所从’亦空。 即‘无所从’就是功用,能够消灭情识,情识灭尽,就能悟道。 念楞严咒亦如是,看一看楞严咒每一字音从那个地方来——‘无所从’——半小时的无所从,一小时的无所从,世界空、妄想空、业障空、凡情执着亦空。 修行如何修?识取‘无所从’,无所从而念佛、无所从而持咒、无所从而行路、无所从而坐禅、无所从而拜佛、无所从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若有所从来,是外道法。 ‘无所从’,是从凡入圣的境界,是菩提路。 般若经云:‘无生法无来无去,无生法即是佛;无灭法无来无去,无灭法即是佛。’是故法身如来无所从来,来无来相,法身亦无所去,去无去相。 所以悟道之人,借色身之假,修法身之真,如何借假修真呢?例如雪峰禅师悟道后,在寺内当饭头,与大众结缘修福;龙裤国师悟道后在大路边施茶;六祖碓米供众;都是悟到色身如幻,借如幻之色身,修无漏之福,而法身如如不动,无所从——无烧饭、施茶、碓米等事。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于四威仪中,以般若观照,观照得力,照见世界空,碎为微尘,微尘为因,世界为果,一切世果,皆由妄念微尘所造,善妄念微尘造三善道的世界,恶妄念微尘造三恶道世界,‘不动’的妄念,造四禅天及无色界天,五浊的妄念,造娑婆世界。 若碎大千世界,就可见到妄念微尘,亦可以知道这些妄念是善、是恶、还是不动。 坐禅的人,先空身体,当身体空时,无数的妄想立即涌现出来,但是般若的观照力,令妄想起得快亦灭得快,好像水泡一样,一冒上水面,立即又灭去。妄想微尘即生即灭,不能久住,若无般若的观照力,一个妄想起,可以令我们打一个小时、甚至打一天的妄想,以般若观照,妄念微尘随生随灭,根本就分不出究竟它们是什么妄念,是贪、是嗔、是痴、还是善,只知道它们生生灭灭,就是因为这些生生灭灭的妄念微尘,障蔽了我们的慧眼,不能见自己的清净佛性,若想见性,必定要一网打尽这些妄念微尘,妄念空,变为清净微尘,就是我们的清净心。 以般若力观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佛问须菩提:‘是微尘众多否?’须菩菩提答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妄想微尘虽然多,但不是实有,若是实有而不虚妄,佛则不说它们是微尘众,既然妄念不是实有,那么就是妄念如尘若沙的多,我们也不须要害怕。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以般若观之,妄念微尘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即非微尘众’,妄念微尘空,转为清净微尘,故云‘是名微尘’。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由妄念微尘合成,妄念微尘空,世界亦空,世界空,即非世界,念佛人若能空五浊世界,便见净土世界,五浊世界空,佛国土便现前,是名清净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虽然世界是果报,亦不过合诸法而为一相,例如五蕴和合,故有众生世界;四大和合,故有人体世界;父慈子孝一合相,而建立父子世界;兄友弟恭一合相,故有兄弟世界;朋友互相信任,故有朋友世界,礼义廉耻五常三纲和合,故有人类世界,鸟雁鸳鸯蜂蚁蛇虫,各各和合,故有它们的世界。 悲智和合,是佛的世界,乃至出家人六和合,是僧宝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虽然和合一相,若见有和合相,即非和合,若不见有和合相,是名一合相。 例如人体,百骸四肢五脏六腑和合,但彼此不相知,不见有各别体,各各无成见,不见有百骸和合,即非和合,是名和合。 如来说一合相,以般若观之,法法皆空,物物无性,彼此忘我,自他无执,各无成见,如水乳合,即非一合,是名一合相。 六波罗蜜是菩萨一合相,惟是布施即非布施,乃至般若即非般若,六波罗蜜即非六波罗蜜,不见有和合可得,证菩萨无生法忍,是名一合的实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一合相的理,就是诸法的寂灭相,本来不可以言宣,故云‘则是不可说’,亦不可思,但凡夫之人,处处贪着事相,生种种分别,与法相歪,致令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实际居在目前,翻作名相之境,涅槃变作生死,可悲可叹,所以
佛教众生正知正见。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世人无正知见,无我中见我,无人而见人,无众生而见众生,无寿者而见寿者,以四见故,迷失正见,沉轮生死,不能自拔,故佛慈悲,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以楔出楔,拔一切众生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以佛问须菩提,如来说四见,如来心内有四见否,须菩提答:‘不也,世尊,若说有,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楞严经云:‘知见立知见,即无明本,知见无知见,斯即涅槃。’见而立见,是头上安头,就是无明本。 佛及众生都有见,惟是佛见而无见,众生见而有见,以有见便有无明。 有见即有相,有相便有执着,有着便有分别,有分别则起贪嗔痴烦恼,有贪嗔痴则造罪,一造罪便入生死受苦,以上种种,皆因见而有见,是故见而有见是无明本。 见而无见,无见,则无相,无相则无执着,无执着则无分别,无分别则无烦恼,无烦恼则不作业,无业即无生死,无生死就是涅槃,是故见而无见,斯即涅槃常乐我净。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以般若观照之,我见不可得,不可得的我见,无我见相,当下是自己的佛性,是名真我见。 世尊说人见,以般若观照之,人见不可得,不可得的人见,当下就是般若无漏智,本自具足,是名真人见。 世尊说众生见,以般若观照之,众生见不可得,不可得的众生见,本无烦恼,是名清净众生见。 世尊说寿者见,以般若观照之,寿者见不可得,不可得的寿者见,是一切众生性,本不生不灭,是名清净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于一切法: 应如是知——知一切法无我,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应如是见——见一切法都是般若,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如是信解——信烦恼本来空,解一切法不生不灭,法寿无量。 若能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则离四相,四相空,菩提心现前,即可发菩提心。菩提心内具足一切佛法: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六波罗蜜、十力、四无所畏、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身,菩提心内全都具足,具足已,更不必再生起三藏十二部的法相,故云‘不生法相’,因为已经到家了,所以不须再生法相,所谓到岸不须船。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诸法本来离名离相,诸佛为法安名,故有法相,相以表法,众生依法相修行,悟道时,法相空,‘即非法相’,是名真实法相,若法相未空,不名真实法相,悟道后,法相立亦得,不立亦得。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现在较量一下般若的功德,以世上最珍责的七宝与般若较量: 般若无为,七宝布施是有为法,有为法则有生、住、灭三相,布施是生,受福德的果报是住,福尽就是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在菩提心内,执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只受持四句偈,时时观照,起方便般若为人演说,令人得般若,般若福无漏无尽,自然胜以七宝布施的有漏福。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能说者,听法者,及所说之法都是有相,但切不可取相,不取相即离相,离相即空。 如如不动者,表说法时,不以生灭心来说,亦不以希望心、好胜心、乃至不以任何有所得心而说,心空——前心空、后心空,前后心一如——就是如如不动,任运从容,随缘演说。 简单的说,不取有为,有为法空,当下就是无为,无为即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讲金刚经的条件。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示导我们修行,应从有为下手,有为空,即入无为,如何空有为? 观有为法如梦——无明不觉故有生死,生死大梦阿谁自觉?祖师云:‘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者,无明梦醒也。永嘉禅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生死梦中有天堂、地狱、有人天、有饿鬼畜生、有三界,古人云:‘大梦谁先觉,生平我自知。’自知者,彻悟也,人生眼前一切一切,何曾不是梦?圣人生死梦醒,所以不执着,因此无有是非憎爱、冤亲人我等事,凡夫不知是梦,所以执著有是非、人我、憎爱等。 观有为法如幻——幻指心识,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画。’七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由心识幻出男女老少、七宝树林、莲池花卉、山河大地,皆由心造成,一切如幻。 观有为法如泡——泡指妄想,妄想如水泡般不真实,即起
即灭。 观有为法如影——影指业,无论善业恶业,罪业福业,如影随形,历劫相随,形端影直,形歪影斜,若无形,便无影。 观有为法如露——露指今生果报,无论是苦乐荣华,贫富贵贱,皆不长久。 观有为法如电——电喻世智辩聪,如闪电一样,靠不住,聪明不敌生死,干慧岂免轮回,枉用心机。 若能作如是观,有为法空,无为现前,无为无相,无相则无取,无取即其心如如不动,就可以为人演说般若。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须菩提是当机众,亦是发起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结缘众,天、人、阿修罗、是影响众。 文中一切世间是指有情世间,有情世间中,只有天、人、阿修罗三善道的众生,才可以听闻般若经,地狱、饿鬼、畜生,此等三恶道的众生,罪业深重故,不能参听般若经,若得闻般若经,即能出离三恶道。 当时法会大众,听闻般若经后,皆大欢喜,能信般若、能受持般若、能奉行般若;未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修菩提行,已修菩提行者证菩提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释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