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发布时间:2022-10-23 06:09:26作者:地藏经真言网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文] 广泛地听取意见,就会明白清醒; 只听信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

  [出典]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1、[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

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2、[释文]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叫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是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是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说:“好啊!”

  3、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

  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4、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时期,太宗问大臣魏征:“人主何为则明,何为则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人云:“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意思是仅仅相信一人之见,或一夫之辞,对人和事的看法往往产生片面性。如果多听取绝大数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则对人和事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看法。正如达·芬奇所言,“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集思广益”是刘邦的最大优点,这促使部下为他打仗出力并敢于直言不讳,如此以来,他手下谋士济济,猛将如云。一些能人才士被重用,怎么会不竭尽忠诚呢?正所谓“士为各已死”嘛。张良初次见到刘邦时,就将兵法战策的秘笈献给他,没想到,刘邦立即采用了其中的战法。张良虽出身韩国贵族,与草莽之夫的刘邦不同,且他有智有勇,却乐意死心塌地为刘邦所用,其人度量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确过人不凡。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古话在我脑中不绝于耳,感叹确为千古不易之理。塞纳克所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或是某种程度上的不方便,亦或是某种潜在的目的,很多时候别人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或是经过主观加工了的,并非事情的真实的面貌。所以我们要注意多听多看,这样才能让我们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对人或事物形成正确的印象或者做出正确的决定。

  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采用对比的方法,意在说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够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只听信一方面的话,自己就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了。

  此成语适用于领导或其他人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公正地选用人才和及时地改进工作。

  成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义。《新唐书。魏征传》中记载,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魏征还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以使唐太宗引以为戒,扬长避短。

  刘邦这个人能采纳部下的意见,因此,他的部下很愿意为他打仗出力,并敢于向他提建议。为此,他手下的谋士很多,将士忠诚,以死效力。

  有智有勇的张良,由于受到刘邦的重用,因而心甘情愿地卖命,辅佐刘邦成就了大业。陈平投奔刘邦后,刘邦对他毫不怀疑,还委以了重任。因而陈平能死心塌地为刘邦所用。并六次向刘邦献奇策,救了刘邦六次。

  诸葛亮在他的《前出师表》中诚恳地劝后主刘禅要吸取先汉和后汉的成败与教训。他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他嘱咐后主刘禅要察纳雅言,广开言路,遗憾的是,后主刘禅违背了诸葛亮的话,只顾享乐,听信谗言,因而亡国,被天下的人耻笑。

  为此,当今的领导者、领导集团和普通的人们,要谨记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