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个人朝圣,与集体无关
不是集体歌颂的需要,而是个人内心的需要,这才是诗歌的真正特质。真正的好诗绝不会赞美权势、财富和成功,而是同情和悲悯,弥补过于幸福的生活。
这几天人们都在热议电视上的“中国诗词大会”,参赛者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每个人学历也不同,有博士生、大学生和中学生,还有小学生。
这些参赛者个个都能背诵大量古诗词,委实令许多人感到惊叹。
我们那代人学古诗词的道路都是不同的。我最初读古诗词是在文革期间,没有师长的要求,也没有人指导,就像是命运落在头上。
那时候,古今中外的书籍都是禁书,但思想是禁不住的,人们总会在私下里悄悄阅读。最初读到的古诗选是《唐诗三百首》,尽管后来知道这是清人编的通俗读本,而且偏重于盛唐诗歌,但对现代人来说,它仍然是本较好的入门书。
▲李白醉酒图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先后又读了《古诗源》、《宋词一百首》,后来又读到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其中都列出了许多诗词,同时也了解到这些诗词的创作背景。
说是阅读,其实就是背诵。《说文》曰:“诗者,志也。
”志的本义指情思,也有记忆之义。因此,喜爱诗歌就会去背诵诗歌,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的背诗顺序是从易到难,先是背诵五绝、七绝,然后是五律、七律,最后是背较长的古体诗。
年轻的心总是渴望交流,那时候自己交往的人都喜爱诗词,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有一年元旦,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主人拿出一本《苏轼诗选》给我看,苏轼的诗与唐诗的感觉不同,我很喜欢。整个晚上,我都坐在一边默记。
那年四月,我乘车从成都回家,路上要三个小时,为了打发时间,我就在心里背诗,一路背到家。窗外是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古诗词给了我慰藉,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人类的意识。
▲苏轼造像
直到今天,我还是对现代诗存有偏见,背诵得很少。文学的最终标准是时间,我怀疑,今天的诗歌几百年后是否还有人记得。
在我看来,首先,诗歌应当具有音乐性,要能背诵,现代诗大多是分行散文,只能看,不能读。其次,诗歌永远是读给自己听的,不是读给大家听的,因此现代诗似乎只适合年轻人写,到了一定年龄,如果缺乏哲理,再写下去就难免矫情,而旧体诗直到老年仍然能继续创作。
现代诗发展了一百年,似乎还没有找到它的韵律和美感。
喜爱古诗词的人大概各有各的原因,但诗歌本身的性质却只有一种,那就是美感。
经过了几十年的精神荒芜,人们常常在谈论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我想,也许我们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审美能力。康德说,美是无功利的,诗的本质就是排斥功利,它是人性的本真呈现,或者说它是反现实的。
▲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
真正的好诗绝不会赞美权势、财富和成功,而是同情和悲悯,弥补过于幸福的生活,所以清末的陈衍评价陆游悼唐琬的诗,称其是百年不可有,千年不可无。
古代诗人的宇宙图景是整体性的,亦即真善美在诗人心里是一体的。在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共鸣。
倘若没有诗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片充满杀伐声的相残。倘若没有诗歌,我们的心灵将会更加孤独、粗糙。暴戾是今天社会的毒瘤,一个相信诗歌所吟咏的价值的人,他在生活中不会暴戾到哪里去。
中国人缺乏宗教感。钱穆先生曾说,诗歌在中国具有宗教的功能,人生积极的方面有儒家的伦理,人生消极的方面有诗歌的审美。诗歌偏重对于失意人生作一种同情之慰藉,让人能超越生活,两者互相协调。
这表明,中国古代诗歌更倾向于自我,而不是社会。换句话说,对诗歌的感受只是个人之事,不是集体之事。
诗歌只跟每一个个体发生密切关系。正是因为如此,《中国诗词大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十六岁的高中生武亦姝,而是患重病的农民白茹云。
对古诗词的热爱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她脸上流露出的微笑,是真正的淡然,也是对钱穆先生诗论的最好诠释。
人生短暂,但只要活着就要去感受人生,经历人生,这是中国古诗的最重要主题。在这点上,白茹云对生活的理解,可以说已经比许多人要深刻得多。而在千百年之后,一个古代诗人的诗歌仍然能感动一个现代普通人,这难道不是一个诗人能够获得的身后最大荣耀?
“中国诗词大会”加入了娱乐元素:比赛。这使得这档节目与“中国好声音”、“最强大脑”有其共同之处。或许这是没有办法的事,集体竞赛就得有客观标准,因而几个环节考的都是记忆,仿佛将进士考试的内容变成了明经考试(填空)。
无怪许多媒体用娱乐的口气将武亦姝热炒成网红。所幸的是,与其他竞赛节目相比,武亦姝、白茹云等参赛者都表示,参赛只是出于个人对诗词的喜好,这大概就是诗歌本身的品味所造成的原因吧。
▲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康震
不是集体歌颂的需要,而是个人内心的需要,这才是诗歌的真正特质。说到底,古诗就像古琴,是吟诵给自己内心听的。在这一点上,许多参赛者对诗歌的热爱或许超过了台上的评委。
顺便说一句,我不知道参赛者是否懂得旧体诗的格律,是否能创作,但我知道评委们是无法评价创作的。在这个台上,他们不会赞赏写个人愁思的诗。因此,有人提出应当比赛诗歌创作,这其实是不现实的。
舞台上永远是娱乐,是表演。而诗歌从来都是流淌于日常生活之流中,润物无声。它改变不了我们的生活,但却能改变我们对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