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

发布时间:2019-06-26 03:59:44作者:地藏经真言网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

  法语

  示容玉居士(甲辰)

  予居雷阳之三一庵。化州王居士容玉。请曰。弟子归心于道久矣。第志未专一。念生为名教。以忠孝为先。愧未能挂功名以忠人主。博儋石以孝慈亲。心有未安。故难定志。余曰然哉。夫忠孝之实。大道之本。人心之良也。安有舍忠孝而言道。背心性而言行哉。世儒概以吾佛氏之教。去人伦舍忠孝以为背驰。殊不知所背者迹。所向者心也。传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人者仁也。性之德也。由是观之。论事亲而不知人。不名为孝。论知人而不知天。不名知人。言知天而不见性。则天亦茫然无据矣。是则心性在我。则为本然之天真也。能知天性之真。则为真人。以天真之孝。则为真孝子。能以见性之功自修。则为真修。以性真之乐娱亲则为妙行。以是为孝。孝之至矣。猥云以敬为重。而口体为轻者。抑又末矣。玉曰。弟子服膺明诲。见性之功诚大矣。以此娱亲。固所愿也。第望洋若海。渺无指归。捷径之功。乞师指示。余曰。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不为老。后天地不为终。生死之所不变。代谢之所不迁。直超万物。无所终穷。故称无量寿。此寿非属于形骸修短岁月延促也。吾人能见此性。即名为佛。且佛非西方圣人之称。即吾入自性之真。而尧舜禹汤。盖天民之先觉者。斯则天民有待而能觉。圣人生之而先觉。此觉岂非佛性之觉耶。孟子所谓尧舜与人同耳。所同者此也。能觉此性。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人既皆可以为尧舜。则人人皆可以作佛明矣。嗟嗟。世人拘拘一曲之见。未遇真人之教。而束于俗学。以耳食为至当。无怪乎茫然而不知归宿矣。玉曰。弟子蒙开示。信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不假外求。但不知作佛之旨。下手工夫。愿求示诲。余曰。吾人苟知自心是佛。当审因何而作众生盖众生与佛。如水与冰。心迷则佛作众生。心悟则众生是佛。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换名不换体也。迷则不觉。不觉即众生。不迷则觉。觉即众生是佛。子欲求佛。但求自心。心若有迷。但须念佛。佛起即觉。觉则自性光明挺然独露。从前妄想。贪嗔痴等。当下冰消。业垢既消。则自心清净脱然无累。无则苦去乐存。祸去而福存矣。真乐既存。则无性而不乐。天福斯现。则所遇无不安。惟此真安至乐。岂口体之能致。富贵之可及哉。此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事心之功无外乎此。净土之资。亦不外于是。玉曰。弟子闻教心目开朗。如见归家道路。了无疑滞。第以念佛为孝。何以致此孝耶。是所未安。愿师指示。余曰。昔有孝子远出。其母有客至。望子不归。口啮其指子即心痛。知母忆念。遂即旋归。且母啮指而子心痛。以体同而心一也。子能了见自心。恍然觉悟自心即母心也。以己之觉。以觉其母。以己之念。愿母念之。母既爱子之形。岂不爱子之心耶。母若爱子之形。则形累而心苦。母若爱子之心。则形忘而心乐矣。且母子之心体一也。昔母念子。啮指而子心痛。今子念母忘形。而母心岂不安且乐耶。第恐子事心之功不笃。忘形之学不至。不能如母念子之切。感悦其母之心耳。故古之孝子。不以五鼎三牲之养。而易斑衣戏彩之乐。孝之大者在乐亲之心。非养亲之形也。世孝乃尔。傥能令母之余年。从此归心于净土。致享一日之乐。犹胜百年富贵。使母时怀戚戚之忧也。是则彼虽富贵而亲不乐。即乐而有所以不乐者存。今子以念佛而能令母心安且乐。乐且久。岂非无量寿耶。母寿无量。子寿亦无量。是净土在我而不在人。佛在心而不在迹矣。子其志之。

  示自庵有禅人住山

  佛言一切众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颠倒以为根本。颠倒想灭。肯心自许。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时节也。妄想不休。生死难出。故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吾人果能顿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军。露地而坐。称为无事道人。铁面阎罗老子。纵有狠心毒手。亦无打算摸索处。往来纵横。自由自在。一大解脱人。恁么时节即唤成佛作祖。亦不耐听。又肯向厕溷中。与痴蝇作队。偷腥扑臭耶。十方世界。皆成净土。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充满其中。与十方诸佛把臂共游。得大自在。此则庵即是自。自即是庵。庵即是山。山即是人。无内无外。无彼无此。恁么则住无所住。行无所行。修无所修。方称自庵。若养懒痴睡。三生六十劫只为他人作奴郎耳。思之思之。

  示庆云禅人

  出家儿要明大事。第一。要真实为生死心切。第二。要发决定出生死志。第三。要拌一生至死不变之节。第四。要真知世闲是苦。极生厌离。第五。要亲近绝胜知识。具正知见。时时参请。承顺教诲。如教而行。精勤弗懈。不为五欲烦恼遮障。不为恶习所使。不为恶友所移。不为恶缘所夺。不以根钝自生退屈。如是发心。如是趋造。久久纯熟。自然与本所愿求。函盖相合。纵今生不能了悟。明见自心。即百劫千生。亦以今日为最初因地也。若不如是。但以狭劣知见。软暖习气。因循宴安。而欲以口头禅。狂妄心。秽浊气。邪见根。将为出家正业。以此望出苦海。是犹适越而之燕。却步而求前也。嗟嗟。末法正信者稀。禅人既知所向。当审知本心。以真实决定为第一义也。勉之勉之。

  示如常禅人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又曰。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又曰。剃除须发而作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如是之法。种种叮咛苦语。无非要为佛弟子者。最初出家。便以离欲为第一行耳。后世儿孙。身虽出家。心醉五欲。不知何患是远离法。何道是出苦道。缠绵昏迷而不自觉。且又矫饰威仪。诈现有德。外欺其人。内欺其心。包藏瑕疵而不自觉。欲求真心正念者。难其人也。净名云。直心为道场。如常有志求出离法。当以直心为第一义。珍重。

  示小师德宗

  尔自从老人游。二十余年。不独执事辛勤。即罹患难。走瘴乡。已三度矣。前已遣尔归家山。事师长。尔狂心不歇。复为予来。今闻尔师已作故物。尔竟不能生执巾瓶。死启手足。是可以称弟子乎。尔今即归。不思何以报师恩于冥冥乎。古人参师访友。端为成办道业。尔今从师二十余年。道业何在。古人羞见父母师友。尔道业无成。幸尔无父母师友。无寄羞地矣。祖师云。众生与佛无别。但众生多习气。佛祖清净无垢耳。尔事善知识。亲闻训诲。年亦老矣。尚然悠悠如此。竟不知此去。他时后日。又何面目见老僧乎。万一老僧如尔父母。恐尔此生亦无寄羞地也。念尔忠肝义胆。不减古人。昨读达观大师语。以田光比尔。如此则老僧何以报平生乎。所谓诸供养中。以法为最。今别复以此作供养以酬生平。尔其再无忘今日重别之言。临歧执手。叮咛珍重。

  示慧侍者

  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佛之知见。即众生之知见。众生知见。即生死知见。故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斯则圣凡知见无二。而有迷悟不同者。过在立不立耳。祖师道。若立一尘。国破家亡。以其知见本无凡圣。但有立即有我。有我则诸障顿起。无我则万法平沈。是知我为生死之本也。岂特凡夫造贪嗔痴。而为我障。即一切圣人诸修行者。知见未忘尽属我障。尤为生死难拔之根。故二种障中。粗细不同。粗则易遣。细则难除。以其知见深潜根于心者难拔。故经云。存我觉我。俱名障碍。此正知见立知幽潜如命。不能自断者。所以古人三二十年苦心参学。纵然悟得自性具足。如寒潭皎月。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此古人大不自欺处。傥欺己欺人。是自坏坏他也。侍者福慧。早从老人出家。初见老人时。一蠢蠢物耳。别去一十年。兹来更蠢蠢也。独尝喜其蠢蠢中。有惺惺不蠢处。此侍者以此蠢不蠢为命根。今来又五年。其蠢日增。其不蠢者亦潜滋暗长也。由是人视侍者蠢。侍者亦自视蠢更蠢。而人人不自知其为蠢也。今年夏老人从西粤回山。侍者忽出蠢状。老人大笑。其蠢无出头时。私谓此蠢人立蠢为己过也。苟能以此蠢自为受用地。亦颇自足。亦可了生死。亦不负出家行脚事。若以此更立其蠢。则病不止知见立知也。侍者若能推倒此蠢。不患不与老人眉毛厮结。

  示邓司直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妄。故曰一真。本来不动不变。故曰真如。又曰如如。本来圆满无所不照。故曰圆觉。本来寂灭。故曰涅槃。此在诸佛圆证。故称为大觉。又曰菩提。诸佛用之。故为神通妙用。菩萨修之。名为妙行。二乘得之。名为解脱。凡夫迷之。则为妄想业识。发而用之。则为贪嗔痴爱骄谄欺诈。造之为业。则为淫为杀为盗为妄。所取之果。则为刀为锯为铁为磨。乃至镬汤罏炭种种苦具。皆从此心之所变现。正若醒人无事。种种乐境。皆在目前。少时昏睡沉着。忽然梦在地狱。种种苦具事。一时备受辛酸楚毒。难堪难忍。正当求救而不可得。时堂前坐客喧哗未息。随有惊觉。呻吟而起。视其欢娱之境居然在目。而酒尚温肴尚热也。枕席之地未离。苦乐之境顿别。要之乐向外来。苦从中出。由是观之。天堂地狱之说。宛然出现于自心。又岂为幻怪哉。是皆迷自心之所至耳。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又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以此观之。岂独佛法说一心。从上圣贤乃至一切九流异术。极而言之。至于有情无情。无不从此一心之所建立。但有大小多寡善恶邪正明昧之不同。所用之各异耳。故曰。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鳞甲羽毛。普现色身三昧。此皆般若之真光。吾人自心之影事也。吾人本有之心体。本来广大包容。清净光明之若此。目前交错杂沓陈列于四围者。种种境界色相。又皆吾心所现之若彼。吾人有此而不知固可哀矣。而且误取自心。以为贪爱之乐地。目悦之于美色。耳悦之于淫声。鼻悦之香。舌悦之味。身悦之触。心悦之法。又皆自心所出。又取之而为欢为乐。为贪嗔痴。为淫杀盗妄。而造作种种幻业。又招未来三途之剧苦。如人梦游而不觉。可不大哀欤。以其此心与诸佛同体无二。历代祖师悟明而不异者。独吾人具足而不知。如幻子逃逝而忘归。父母思而搜讨之。所以释迦出世。达磨西来。乃至曹溪所说三十余年。诸于流衍千七百则指示于人者。尽此事也。岂独老卢。即老人今日为司直所说者。亦此事也。司直与诸现前共闻见者。亦此事也。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是知此一事外。皆成魔说。为戏论耳。是则诸佛全证若不出世。则辜负众生。诸祖悟之而不说法。则辜负诸佛。凡有闻者。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则辜负自己。负众生者慢。负诸佛者堕。负自己者痴。斯则佛祖可负。而自己不可负。以其本有而不求。具足而不善用。譬如持珠作丐。可不谓之大哀欤。司直今者。身婴尘海。心堕迷途。忽然猛省。回头寻求此事。是犹持珠之子。耻与丐者为伍。心心向人求自足之方。老人顿以此法直指向渠。俨若指示衣底神珠。原是司直固有。亦非老人把似。以当人情世态也。然此如意宝珠。随求而应。种种事业受用境界。无不取足。至若求其随应之方。又在司直自心善互精勤。克苦之力耳。若果能自肯。极力自求。一旦豁然了悟。则将山河大地鳞介羽毛。与夫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及尧臻周孔事业。一口吸尽。不假他力。否则依然一梦想颠倒众生耳。又何以称为大丈夫哉。司直司直。宁可上负佛祖。下负老人。万万不可自负负君负亲也。老人今日所说般若。皆从上佛祖心地法门。即与六祖大师最初所说。不差一字。第最初闻者。唯尔一人。既以一人而当昔日千二百众。老人欢喜不禁。故亦为说般若之法。如吾佛祖所云。如为一人。众多亦然。邓生持此自利利他。未必不为广长舌也。

  示妙光[糸-八]禅人

  入道因缘。门路各别。但随夙习般若种性。浅深不一。有先顿弃文字。单提古德机缘话头而悟入者。有先从教中亲习种种修行妙门。而后抛却杂毒。专依观行而悟入者。如永嘉大师。于天台止观。顿见自心。如观掌果。及见曹溪。如脱索师子。老卢极尽神力。刚道得个如是如是而已。此即从上知识第一个样子也。玄禅人历遍诸方。久依讲肆。于佛乘教眼。已窥一班。若即其所窥。苟能刬去一切知见。文字习气。于离文字外。佛祖向上一路。单提力究。日夜参求。参到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一著冷地。向自己胸中忽然迸出。如冷灰豆爆。是时方信一切诸法不出自心。转一切山河大地草芥尘毛皆为自己。如此任运。随宜作法施因缘。是则名为开甘露门。向佛祖顶[寧*页]上行也。若心志狭劣。将口头残茶剩饭。当作无上妙味。如此自救不了。又安敢言佛法知见乎。

  示宽两行人

  昔人为生死行脚。今人但行脚而不知生死。可哀之甚也。所谓日用而不知者此耳。其过在不知本有。若人知有。便知自重。知自重则不随物转。而能转物矣。诗有之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要知非金刚心地。靡不为物所转者。既为物转。则随他去也。可称行脚衲子乎。宽两自北而南。来慰余数矣。不为艰难道路饥寒困苦所转。老人但知其脚跟劲。故称为铁脚。今见其心不移。故复以铁肠二字美之。然铁肠乃老人所知。其行脚事定非尔所知。若稍知行脚。便不恁么蓦直去也。老人愍其愚。而恐其所不知。故复以此书发付。再行脚去。若此后摸索鼻孔不著。他时异日。定难似今日相见也。

  示如良禅人

  佛言。剃除须发而作沙弥。离欲寂静最为第一。是知欲乃生死路头第一大事也。故切呵之戒之。离此便得安隐快乐。众生所以沉沦苦海。不得速登彼岸者。独欲为过患耳。佛言。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且三界为一切众生所依止之宅。而以欲为基址。尘劳聒聒。皆此为喧闹耳。今欲一离依止。便无所谓破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一大欢喜。是知五欲不离。三界难破。我如来悲愁可知。要求寂静解脱难矣。如良少小出家。多方行脚。今遇老人发菩提心授沙弥戒。志修离欲行。此则愿出生死第一妙行也。第恐志不坚。行不力耳。佛言。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当决定志。直至成佛而后已。此乃真志离欲行也。

  示周旸孺

  周子请益法相宗旨。老人因揭六祖识智颂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此八句。发尽佛祖心髓。揭露性相根源。往往数宝算沙之徒。贪多嚼不烂。概视此为闲家具。曾无正眼觑之者。大可悯也。咸谓六祖不识字。不通教。何以道此。殊不知佛祖慧命。只有八个字包括无余。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无一物。以唯识故。万法枞然。盖万法从唯识变现耳。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无片事可得。即黄梅夜半露出本来无一物。即此一语。十方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尽在里许擘不破。故衣钵止之。即二派五宗。都从此一语衍出。何曾有性相之分耶。及观识智颂略为注破。若约三界唯心。则无下口处。因迷此心变而为识。则失真如之名。但名阿赖耶识。亦名藏识。此识乃全体真如所变者。斯正所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乃真妄迷悟之根。生死凡圣之本。棱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既云藏识即阿赖耶。而又云常住。则本不动也。然所动者非藏识。特境界风耳。偈云。前境若无心亦无。是则取境界者。非藏识乃生灭心耳。此生灭心强名七识。其实是八识之动念。所谓生机。若此机一息。前境顿空。而六识纵能分别。亦无可寄矣。若前五识原无别体。但是藏识应缘之用。独能照境。不能分别。故曰同圆镜。其分别五尘者非五识。乃同时意识耳。故居有功。若不起分别。则见非功矣。由是观之。藏识本真。故曰性清净。其过在一念生心。是为心病。有生则有灭。惟此生灭。如水之流。非水外别有流也。但水不住之性。见有流相。有流则非湛渊之水明矣。故棱伽二种生住灭。谓相生住灭。流注生住灭。此二种生灭。总属藏识。生灭不灭。则前七识生。生灭若灭。则唯一精真。其真如之性自兹复矣。复则识不名识而名智。故曰心无病。六祖大师所颂。约转八识而成四智。大圆镜智藏识所转。平等性智七识所转。妙观察智六识所转。成所作智前五识转。以妄属藏识之用。故真亦同圆镜。然六七二识因中先转。五八一体至果乃圆。如此观之。识本非实。而妄有二用。故曰但转名言而已。换名不换体也。且此体不在禅定修行。唯在日用一切。圣凡同时转之。唯在留情不留情之闲。故有圣凡迷悟之别。周子有志于此。谛向日用转处著眼。试定当看。

  示舒伯损

  舒生伯损。有志于道。请益。因示之曰。老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者增长知见。以当进益。殊不知知见增而我见胜。我见胜则气益骄。气益骄则情愈荡。情荡则欲炽而性昏矣。性昏而道转远。是故为道者。以损为益也。吾人性本清净。了无一物。所谓纤尘不立性之体也。由是习染浓厚。发而为贪为嗔为痴为慢。故纵情物欲。物欲厚而性日昏。所谓有余之害也。今之为道者但损其有余。以复性之所不足。性体若足则道日光。由是发之。而为忠为孝为仁为义。推而广之。以治天下国家。则其利溥而德大。以致功名于不朽者。皆损之之益也。故在易卦损上益下曰益。损下益上曰损。苟不自知所损。徒以增长知见为学。则损益倒置。又何能以尽性哉。是故志道者损之为贵。

  示文轸

  仲尼有言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又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且曰富若可求。不羞执鞭。既曰可求。而又曰富贵如浮云。果有求耶。果不求耶。盖曰。不义之富贵如浮云。甚言必不可求也。此君子有固穷之训。小人有斯滥之讥。吾圣人教人。以安命定志之本也。嗟嗟。世人不达大命之本。而岌岌穷达之场。未了性命之源。徒怀得失之念。得失惊心。则取舍异趣。而纷飞之念交错于胸中。欲求志定而理明。德新而业进。其可得乎。

  示刘平子

  向道不难。而难于发心。道不难学。而难于外求。道不难会。而难于拣择。道不难入。而难于自足。道不难悟。而难于求[糸-八]。学道之士。于此一一勘破。不被人瞒。心旷神怡。翛然独步。此之谓[糸-八]通之士也。

  性相近。习相远。此语直示千古修行捷径。吾人苟知自性本近。唯因习而远。顿能把断要津。内习不容出外习不容入。两头坐断。中闲自孤。自孤处。正谓如有所立卓尔。若到卓尔独存之地。则性自复。

  子舆有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虽然亦有心未尝不求。而问学不明者。何也。病在不放之放。求而不求。依稀仿佛。视之为匹似闲耳。苟知不放之放。则自不放。求之无求。则为真求。子舆氏见性明心。单传直指处。唯此而已。有志向道。以此为准。

  道在日用而不知。道在目前而不见。以知日用而不知道。见目前而不见道。非道远人。人自远耳。故曰道在目前不是目前。法亦不离目前。非耳目之所到。苟能透过目前。逆顺关头。毁誉境上。不被牵绊。横身直过。如此用心。则圣人不在三代。今古不离一念矣。有志向道。初发心时。便从此入。

  示欧嘉范

  世以忠臣孝子为第一义。且曰。忠出于孝而始于事亲。语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夫天即吾人本然之天性也。人之于世百凡可假。独事亲之念最真。以出乎天性故也。吾人既禀此性。而为人。不知天性之本然。则不知人之所当贵也。诚能知人之可贵。则于一切虚浮杂染垢浊之事。自不敢留滞于胸中。以障本有之虚明。一复本明。则圣贤在我。故曰道不远人。此之谓也。

  示李子晋

  人性本明。为物欲情尘之所昏蔽。故于日用而不自知。故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吾人苟有志于复性工夫。不必外求。但于日用见闻知觉习染物欲偏重处。念念克去。克之既久。物彻尘消。本明自露。譬如磨镜。垢净明现。然镜体本明非待磨而有也。凡有志向道工夫。当以克磨恶习。为入门初地。

  示李子融

  昔人云。割发宜及肤。翦爪宜侵体。言其切也。故学道之士。先须办长远不退之志。下一分笃实苦切工夫。如登万仞高山。不至极顶不已。步步努力。心心不退。不为毁誉倾动。不为是非摇夺。不为困横抑挫。如一人与万人敌。小有退怯。前功尽弃。又岂可以不坚固心。而至不退安乐之境界耶。

  示欧嘉可

  语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此言道在日用至近而知之者希。古人谓除却著衣吃饭。更无别事。是则古今两闲之内。被穿衣吃饭瞒昧者多矣。傥不为其所瞒。则称豪杰之士矣。学道之士。不必向外别求[糸-八]妙。苟于日用一切境界。不被所瞒。从著衣吃饭处一眼看破。便是真实向上工夫。有志于道者。当从日用中做。

  示梁腾霄

  士君子处世。当其未遇。靡不志愿匡主庇民。建不朽之事业。至一登仕籍。但务立名为心。忘其所以为功。久则渐染时俗。心神浑浊。不觉流入富贵之途。甚则名亦无所顾忌。究其初心。不可得矣。何也。以最初志愿。不从根本实际中来。第为浮慕妄想而已。原非坚固不拔之志。安能立不朽之业哉。梁生腾霄。骨刚气逸。大非风尘中人。每从予游。闻一字一句。未尝不惊心惕虑。闲尝请益。予谓学者。固当求志于道德。凡志于道德者。必先究吾人根本实际。要从真性流出。此真性至广至大。光明清净。荡绝纤尘。此吾性之体。所谓仁也。此体之中。一尘不立。但有一念妄想。即属有我。有我则与物对。物我既分。人我两立。人我既立。则大同之体昏塞。不得为仁矣。本体昏塞。则诸妄皆作。纵有功名之志。皆从妄想发挥。凡有作为。皆非真实。根本既妄。则脚跟不稳。由是一入世缘。顿染流俗宜矣。梁生从今。当做自性工夫。从实际参究。傥于自性未能的究根本。但将六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话头。蕴在胸中。二六时中切切参究。参到一念不生处。忽然识得本来面目。方见老卢不吾欺也。

  示游觉之

  般若体性。人人具足。但以习气厚薄。故障有轻重之分。则人有智愚之别。是知贪嗔痴爱现前。皆全体独露之时。第为浊智流转。不自觉察。所谓日用而不知也。嗟乎。圣人不异凡民。独其日用现前境界。纷拏交错之时。一眼觑透。不为所瞒昧欺夺耳。由是观之。平等性智。念念现前。如大火聚。自一切境界洞然矣。

  示优婆塞王伯选

  古人多称尘劳中人。有志向上。求出生死。谓之火里生莲。以其真难得也。以一切众生无量劫来。耽湎五欲。为烦恼火烧。日夜炽然。未曾一念回光。暂得清凉。直至如今。能于烈焰丛中。猛地回头。顿思出路。岂非莲花生于火内也。伯选闽人。来贾于粤。参礼老人求出离法。老人怜之。为授五戒。开示念佛法门。专心净土。经云。心净则佛土净。以吾人自心是佛。唯心是土。净秽不二。心佛一如。如是观察。作如是念。念念熏修。一心清净。光明映发。十方莲华佛土。皎然在前。何但火宅生莲而已哉。

  示寂觉禅人礼普陀

  寂觉禅人。将东礼普陀。乞一语为行脚重。老人示之曰。古人出家。特为生死大事。故操方行脚。参访善知识。登山涉水。必至发明彻悟而后已。今出家者。空负行脚之名。今年五台峨嵋。明年普陀伏牛。口口为朝名山。随喜道场。其实不知名山为何物。道场为何事。且不知何人为善知识。只记山水之高深。丛林粥饭之精粗而已。走遍天下。更无一语归家山。可不悲哉。南海无涯。乃生死苦海之波流也。普陀山色。乃大士法身常住也。海振潮音。乃大士普门说法也。禅人果能度生死海。睹大士于普门。听法音于海崖。返闻自性。不须出门一步。何必待至普陀而后见。其或未然。悠悠道路。虚往虚来。即大士现在顶门。亦不能为汝拔生死业根也。禅人自定当看。若大士有何言句。归来当为举似老人。慎勿虚费草鞋钱也。

  示梁仲迁(甲寅)

  梁子四相。字仲迁。从老人游有年。老人爱其心质直而气慷慨。每见事不平。无论可否。或义有可为。即放舍身命以当之。老人每责其粗浮。以有道体而欠涵养操存之功。若骏马而无衔辔。终不免其蹶也。老人将行。相送韶阳舟中。请法语以书绅。乃书此寄之。予谓梁子有道者。心质直而不曲。此道之本也。慷慨近勇猛。赴缓急近慈悲。忘身以赴之。是不量力不审权。不探本而事末。皆粗浮气之所使。非由道力发也。古之圣人涉世。有体用全彰。故应不失时。若明镜之照妍丑。权衡之定轻重。殊非漫任血气者。梁子自今已往。当先洗除习气。潜心向道。将六祖本来无一物话头。横在胸中。时时刻刻。照管念起处。无论善恶。即将话头一拶。当下消亡。绵绵密密。将此本参话头。作本命元辰。久久纯熟。自然心境虚闲。动静云为。凡有所遇。则话头现前。即是照用分明不乱。定力所持。自不堕粗浮卤莽界中。不随他脚跟转矣。即读书做文字。亦不妨本参。读了做了。放下就还他个本来无一物。自然胸中平平贴贴。久之一旦忽见本无心体。如在光明藏中。通身毛孔。皆是利生事业。又何有身命可舍哉。如此用心。操存涵养。心精现前。看书即与圣人心心相照。作文自性流出。此是真慷慨丈夫之能事。所谓枢得环中。以应无穷。即建功立业。皆成不朽。梁子既有其本。又何惮而不为哉。

  示刘仲安(癸丑冬)

  予居五羊。一时从游者众。睹刘子。骨刚气浑。谓夙具般若缘种器近于道。予将有南岳之行。刘子送于舟中。特请益曰。弟子道心甚切。但为宿习浓厚。妄想缠绕。不能直逃向上。望师指示老人谓曰。子知妄想。则妄想自不能缠绕矣。既称妄想则本无实体。譬如空花。安能结空果耶。由子不达妄想本无。认作实法。与作对待。念念与之打交滚。绝无一念休歇之时。斯则但以妄想为主。而当人本体为之埋没。所以见造道之难耳。岂不见僧问古德云。妄想不停时如何。德云妄想不恶。六祖于黄梅会下。刚只道得个本来无一物。子从今日用做工夫。只将本来无一句作话头。二六时中。切切参究。但看妄想起处。切莫随他流转。当下一拶。自然埽踪灭迹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