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五蕴与空性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21 12:38:11作者:真言

五蕴与空性的关系

  问:什么是五蕴?五蕴与空性是什么关系?

  答:无论从宗教、哲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世界无非由物质与精神两种元素构成。一切物质现象,佛家称之为色法;一切精神现象,佛家概括为心法。众生为物质现象所迷,称为色蕴:为精神现象所迷,则细分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合称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积聚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而成众生,积聚无明烦恼而受生死。

  地水火风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乃有形色可见,有体可触,有业可显,属于物质方面的,众生妄认物质实有而为其所缚,是为色蕴;内心生起对外境的种种感受,以领纳为性,谓领纳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是为受蕴;于境取相,于是有各种思想、想象,为想蕴;思想念念迁流、不断变化,则为行蕴;众生对外境内心的了别认识,为识蕴。

  五蕴又名五阴,阴是遮蔽的意思,五阴遮蔽了我们本具的妙明真心,般若智慧不能显现。众生妄执物质与精神为实有,五蕴交互作用,妄加取舍,遂生苦乐得失之见,依此造业不休,辗转受果,于是生生世世永在轮回。

  然而证悟的大菩萨们,明了身心世界都是自性的显现,立断分别五蕴皆空,空是性空,以五蕴法皆无实性故。宇宙间一切法皆非孤立而自有,乃相互依存而有,即依他起有,即会合多缘而有,所以说诸法无自性,无实体,皆是假名安立,众生却妄执法为实有。依胜义理智观察,一切法皆虚妄无实,即见空性。由见空性,即不起实执,于人我上不执实,见其自性无,即生人无我慧;于法我上不执实,见其自性无,即生法无我慧——诸法无我。

  空是空其执著心,而不废万法假名安立。由于众生执著心难破,所以往往错解空义,凡夫执著一个与有相对的空相是空,这是顽空;外道执著断灭空,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二乘是析法真空,尚有偏空之法执。般若空性是指性空,不废一切相而自性本空,于空性中万法自显,空性的智慧没有任何相,但可以显现在任何相之中,这是真空妙有的中道境界。所以通达空性者,知一切法虚幻不实而不废因果安立。

  怎样度苦厄

  问:什么是度一切苦厄?怎样才能度苦厄?

\

  答:苦指痛苦,偏重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厄指灾厄,偏重于事物的客观性质。比如人类的水灾、地震等,都是灾厄,对于身陷其中的每个人,感受都是无比痛苦。六道众生,苦恼无量,说不能尽,不外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的痛苦。通常我们讲有八种苦,即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另三苦则为:苦苦、坏苦、行苦,受有漏之身,众苦交聚,更加天灾人祸。

  一切苦境的逼迫曰苦苦;由乐境破坏而感苦恼者,所谓乐极生悲,曰坏苦;由身心环境转变无常所生之苦,曰行苦。

  要想度苦厄,首先就要知道苦厄是怎么来的。因为众生妄取我执,认此幻妄身心为真我,生起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因惑而内生种种烦恼,外起种种造作,因而产生种种恶业,果报成熟时遂感种种苦果。

  可见一切苦厄的根源,都是由妄想执著心现起的,而妄想执著心本无实体,当体即空。如果能够了达五蕴都是虚妄幻化的,息妄归真,不再随其流转,自然心中清净,般若智慧自显。这时,一切显现皆为自性的幻现,如梦中事,本无苦乐得失,误执为有,以般若智慧唤醒迷梦中人,不再为梦所缚,醒则知梦虚妄,也就自可度脱一切苦厄了。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达到的境界,如能领悟,一切苦厄当下度脱。可惜众生二执太重,总是心外求法,是以苦厄难度。

  如何觉照

  问:如何觉照?

  答:“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话是《心经》的总纲,包含了全经的妙义,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一个”照”字展开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也可以说,全部佛法修证的奥妙就在这个“照”上。

  照即般若观照,圆明朗照,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自性本体湛然朗照,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了达本具妙明真心,时时在六根门头放光,当下承当,则本自具足,不假外求。于是如如不动,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时刻绵密保护,妄念一起即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即觉即空,空亦不住,觉照纯熟,由觉照进而为寂照,入于无为,无照无不照,最终转意识为妙观察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得大自在。

  凡夫与菩萨的差别就在于,凡夫认为五蕴为实有,菩萨照见五蕴是空性;凡夫是妄想执著,菩萨是真智朗照。关键问题在这个照字,凡夫为无明心法所迷,不能觉照;菩萨已无天明,本觉空性、本觉智自显现,朗照十方。因此,修行的关键就是息妄归真,真心自现后,自然照见五蕴皆空之理了。五蕴皆空不是让我们用某种方法去空掉五蕴,也不是去造作一个空相,而是五蕴当体本空,一念明了,五蕴当下便是真心之妙用。

  有一则公案,可以帮助我们领悟如何觉照:真觉禅师与侍者同阅《楞严经》,至“我若按指,海印放光”处,侍者问云:此意作么生?师云:释迦老子好与三十棒!侍者云:有何过患,要吃三十棒?师云:要按指作么?侍者云:争奈暂时举心,尘劳先起!师大喝云:亦是海印放光!侍者大悟云:啊!多年来只以心起便是尘劳妄念,不知原是海印放光。

  问:“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何理解?

  答:世人皆以色空对立,以色为实有,以空为虚无。不知色乃因缘假合而有,既有之时,体性本空,故曰色不异空;空非相空,乃为性空,空性周遍法界,不离一切色相,故曰空不异色:是以解色则明空,明空为了色,色空不二,性相圆融,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皆同此理。

  义释:舍利子,色空不一不异,色法无实,体性本空,空非顽空,空性显色,真空妙有,一切圆融无碍。受想行识诸法,也是同样道理。

  问:本经为何人说?

  答:舍利子即舍利弗,是指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是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当机者。所谓当机,有人说法,总要有人问法,而问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别人发问。因为舍利子智慧第一,所以表示这部经以具足智慧者最为当机,因般若法门是大乘的真空妙理,最深最上,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读诵本经者,自当相信本具般若智慧,与舍利子毫无二致,大心承当,那么你就是本经的当机众,明心见性、顿超彼岸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