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别释。(十)初智辩。二法化。三巧示。四显明。五依本。六藉力。七为义。八因缘。九由起。十机益 初智辩。
一。依何智。谓依论主洞契心源之智。随机巧妙之辩。
《记》一句。征也。依何智者。起论之体。莫先于智。无智不能起论。故佛法中。智为根本也。斯则因明论。六因之中智生因也。以有智故有义。有义故立言。故此十中。先责其智。谓依下。释也。然菩萨之智。有权。有实。实智诣理。虚通往来。符会真体。名洞契心源。心源。即无相真理也。契此理故。名无生忍。即根本智也。权智干事。建立佛法。成就众生。随其根性。授与法药。令得服行。名随机巧妙之辩。谓顺其根欲上中下品。故曰随机。言无疏拙。曲成万物而不遗。故名之为巧。巧无巧相。不可以言议思度。故名妙也。此智腾之于口。故名为辩。此辩有四有七。四谓四无碍辩。即法。义。词。乐说也。亦名四无碍智。但在心在口用处不同。故得智辩之名。其体一也。七辩者。一。捷辩。卒答不思。须即言故。二。无断辩。相续连环而无竭故。三。迅辩。明于理事。心无痴闇。言音迅疾。如悬河故。四。随应辩。应于时机。无差异故。五。无疏谬辩。所说契理。无差失故。六。丰义味辩。名数理事。皆无量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辩。此辩有五德。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三。其声哀雅。如迦陵频伽。四。能令众生。入心爱敬。五。若有闻者。欢喜无厌具此五者。名最上也。此上四七之辩。皆因本智证理而后得故。名后得智。巧妙之相。在三四两门。然圣智圆通。必须理事双照。随阙一种。则非圆智。今论主迹居八地。正证无生。入真如门。即根本实智。照生灭门。随彼事量。一一观察。知机设化。应根巧说。即后得权智。权实二智。随用虽殊。然体无二。依此一体圆智而建立论文。故十地论。称叹说者。有三辩才智。谓真实智。体性智。果智。前二即根本后得。后一即后得之用。谓依体性。起巧妙说。故言果也。今此所明。通前三智也。
△二法化。
二。示何法。谓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等法。
《记》示何法者。巳知论主所依。非是下凡有漏之识。但依二智无漏建立。凡所有言。尽合真理。契会时机。必无过矣。如其所示。是何法门。令彼信解修断入证耶。故此征之。谓一心下。释也。然大乘法体。是众生诸佛无二真源。不分染净真妄差别。而能具摄一切诸法。寂焉不动。灵鉴无昧。故名一心。而此心体。非真非妄。能真能妄。故开二门。门者无壅。虚通往来。出入自在。开阖无妨之谓也。依心无相。立真如门。依心具法。立生灭门。二门互通。开阖自在。俱以一心为源。故云心真如心生灭也。三大者。即二门下所示之义。谓真如门。唯示体大。生灭门。具示三大。故下论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四信者。谓信真如及三宝也。信心是一。信境有四。故成四信。故下论云。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乃至佛法僧。常念亲近修习如实行故。五行。谓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之法。成就前来四种信心。令成根不退。入正道故。如下广明。所言等者。法相至多。今疏从一至五增数略列。不及多云。故言等也。若具言之。即二觉。四位。四相。四镜。三细。六粗等。不能广引。然疏列虽少。无法不该。以生灭一门。具明世出世间一切法故。此等皆是所示之法。虽通云示。然示义有别。谓于上诸法。示令信解行断证等。配文可见。由是疏中通云示也。
△三巧示。
三。云何示。谓以巧便。开一味大乘。作法义二种。分一心法。复作二门。析一义理。复为三大。由此善巧而得开示。
《记》云何示者。上之所列。但是所示之法。未知作何方便而显示之。巧。谓权巧。便。谓方便。此属论主能示之智。一味大乘。即一心真理。不分染净因果凡圣空有等异。故云一味。拣对二乘。故名大乘。此之法体。以智冥符。离诸分别。乃云一味。若依言说示。即开为二。谓法。义也。故论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仍开法为二门。演义为三大。故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又云。所言义者。则有体相用三种等。备如前引。由此下。结指善权。谓论主以一实智。证无分别一味真理。以方便力。为众生故。善用巧便。而开一味成多法门。多无多相。不违一味。故名善巧。开即演一为多。示即显令生解也。
△四显明。
四。以何显。谓妙音善字。譬喻宗因。能令义理明了显现。
《记》以何显者。意责前之善巧。乃是展彼义门。令一成多。今欲令此义理。皎然可见。由何方便而得显明。以。由。显。明也。音。即音声。字。即文字。声无声相。字无字相。故云妙善。谓论主于权实无碍智上。流演声名句文。是无漏善性所摄。不同凡夫属于无记。故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斯则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也。华严十地品中。喻空中风画等。皆显声名句文。非有非无也。斯皆谓之妙音善字。譬。比也。喻。晓也。即以近事比类。令于深法得晓了故。无著云。喻者。见边义。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合正说。名之为喻。师子觉云。所见边者。谓巳显了分。未所见边者。谓未显了分。以显了分。显未显了分。令义平等。所有正说。名为立喻。然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然离十过。方为正喻。同喻五过。谓能立法不成。所立法不成。俱不成。无合。倒合。异喻五过。谓所立法不遣。能立法不遣。俱不遣。不离。倒离。宗。谓所成立法。因。即宗家因由所以。与前譬喻。皆为能立。故因明论云。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然宗者。有体。有依。依有能别所别。依体之上。共离九过。方为正宗。谓现量相违。比量相违。世间相违。自教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因有三相。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然因有二种。谓生因。了因。生因如种生芽。了因如灯照物。然此二因。各有三种。生因三者。一。言生因。二。智生因。三。义生因。了因三者。一。智了因。二。言了因。三。义了因。广如彼疏。然此因支。离十四过。方为正因。谓两俱不成。随一不成。所依不成。犹豫不成。共不定。不共不定。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俱品一分转。决定相违。法自相相违。法差别相违。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然此三支。共离三十三过。并诸阙减等。今非正意。不能具陈。然今论中。虽说宗因譬喻。不同因明三事合集。成于比量。但今文中。或单举宗义。或双举宗因。或举宗喻。或举因喻。如下论云。一者法。二者义。此之法义。但是因明前陈后说。有法及法。如立量云。一心是有法。定具三大故为宗。因云以有真如生灭二相故。此但举其宗因而不引喻。或云。真如是有法。定不可立不可遣故为宗。因云以一切法悉皆真故皆同如故。此亦但举宗因也。余皆例知。若以此论对五性宗。具足三支。应立量云。一真如性是有法。定能随缘故为宗。因云是有为法平等所依故。同喻如虚空。能令下。结指。谓前妙音等为能显。法义理趣为所显。由前巧便。遂令义理明显可见也。此上二段。即前洞契巧妙之相。上之巧便。即前智也。同记心轮。此之音显。即前辩也。同佛正教神通轮矣。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