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
六念法(律中并有其事。而文意散落正本出在僧祇。而彼言略意广。又当世盛行故须义加云)。
第一念知日月数(僧祇云。念知月一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月大月小悉应知之。五分云。诸比丘应知半月数。知布萨日悔过清净。律云。念知黑月白月两种数法。若入聚落先须知之。此则具含道俗两法应作念言)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言之。若大言大也。其白月者以纯大故。但言今朝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
第二念知食处(僧祇云。清旦当作施食念等。今以诸部会通。随实作念言)我常乞食。(若言)我常自食已食。(若言)我常食僧食(若不常定者应作是念言)我无请处今乞食(若食已食。若檀越及僧常食等例知)。若言今有请处念自讣。(若言)我有请.处.今依背缘(佛言。若迦提月中。若施衣若病等并开背请)。若言我有请处今舍与人(佛言。若一日受众多请自受一请。余者施与人言。长老我应往彼今布施汝。僧祇云。我今得食施与某甲比丘乃至沙弥尼)。若言我某甲比丘。今朝檀越施与正食。回施比丘某甲。檀越于我不系我当食(三说十诵云。此念法唯五种人得作。谓阿兰若独住远行长病饥时。依亲里住人如此得行心念)。
第三念知受戒时夏数(僧祇云。日日自忆若干腊。诸部律论皆尔应言)我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若干影)。受具戒今无夏(后若有夏随多少称)。
第四念知衣钵受净(僧祇云。当忆受持三衣。及不受持作净施者)。我今三衣钵具并受持。长财并说净(后有不受持不说净者。随有念持念说念多少等)。
第五念知食同别(僧祇云。念别众食又应念言)我不别众食(若准佛言别。众食有八缘。开者应白入。若无别众食缘者白出若有者白言)我有别众食缘(作此白已得食)。
第六念身强羸(僧祇云念若病不病)。应言我今不病堪行道(若有病者应言)我有病念须疗治。
白同利食前后入聚落法(尔时罗阅城中。众僧大有请处皆畏慎不敢入城受请。佛言。听诸比丘相嘱授入城。应告同请比丘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先受某甲请今有某缘事。欲入某处聚落。至某家白大德知(佛言。若嘱授已欲至村而中道还。或诣不至所嘱家。或嘱至白衣家。乃更至库藏处尼寺中。若即白衣家还出如是等。皆失前嘱授。若欲往者当更嘱授除施衣时者。谓迦提一月五月。除此已余时中劝化作食。并施衣者若迦提时通开)。
白非时入聚落法(佛言。若入聚落当嘱同住比丘而不出。嘱法前条亦尔。僧祇云。食虽早竟若入即名非时。既无正文应义设言)长老我非时入聚落(十诵律云)至某城邑聚落。某甲舍(前人言)可尔。
作余食法(佛言。若比丘食有二种。一者不正食。谓根食枝叶华果食。油胡麻黑石蜜磨细末。若粥出釜持草画之。无处非食非请非足食。二者正食。谓饭麨干饭鱼肉等是请是食是足。若于正食中。若食饱足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若依僧祇但前食堪足饱食。咽咽已舍威仪者。若更食即名犯足。又依律本。诸比丘。受不作余食法者。见上座来告云。我受不作余食法便不须起而得食竟故知前境是足。若起须作余食法。又尼敬僧戒中亦尔。故知尼亦有余食法。若犯足者持食至未足者前白言)大德我已足食。汝知是看是(彼取少食已还与彼。若不食者亦得与言)长老我已食已止汝食之(彼便取食之。律云。一足食比尼作法已。通一切足食者同食)。
呵责弟子法(尔时诸弟子。不顺弟子法。不承事和尚阿阇梨无惭无愧不受教敕。作非威仪行不恭敬难与语与恶人为友。好往淫女家妇女家。大童女家黄门家。比丘尼精舍式叉摩那精舍。沙弥尼精舍。好往看龟鳖。佛言。和尚阿阇梨应作呵啧有三种一者唤弟子现前。二者出过令伏三量过设呵。又自量喜怒非分畅志。并反欺负可词五种应言)我今呵责汝汝去。(若言)汝莫入我房。(若言)汝莫为我作使。(若言)汝莫至我所。(若言)不与汝语。(是谓和尚呵责弟子法。阿阇梨呵责词亦同。唯改第四呵词言)汝莫依止我。(弟子被呵责已应日三时朝中日暮。向和尚阿阇梨忏悔。当如是忏悔。偏袒右肩脱革屣右膝著地。合掌作是忏言)大德和尚。我某甲今忏悔更不敢作(若听者善。若不听者当更日三时如上忏悔。犹不许者当下意随顺求方便解其所犯。若下意随顺而师不受。其忏者当如法治。亦令余比丘为将顺故令共至和尚阿阇梨所。调和令早受忏悔。彼和尚若尽形寿呵责竟安居呵责。又呵责病者。不出过不现前。并名非法反治其师。若弟子被治罚未相忏悔。而受供给及以依止者非法须治。其师若弟子被轻呵责而不为和尚阿阇梨。及余比丘执事劳役者。佛言。得罪应如法治)。
弟子辞和尚白谢法(佛言。若弟子见和尚五种非法。应忏谢而去。白和尚言)我如法和尚不知。(若言)我不如法。和尚不知。(若言)我犯戒和尚舍不教诃(若弟子犯过。和尚舍者得今据合呵而痴故。不责不问)。若有犯亦不知。(若言)若犯而忏者亦不知(僧祇云。应软语谏师。若不受者和尚应舍远去。依止师者持衣钵出界宿。明日当还更依止余比丘。十诵云。有四种和尚。若法食俱与名乐住。若与法不与食者余处觅食名为苦住若与食不与法忏谢而去。若不与法食不问昼夜即应舍去。由出家本意志存道业。俗怀围绕翻结生死故。成实言。染著眷属爱乐住处。故堕迦陵伽等饿鬼中生。余广如钞)。
谏作犯法(时有比丘欲犯波罗夷。乃至恶说。佛言。诸比丘应如法谏作如是言)大德莫作是不应尔。大德所作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此比丘言我今始知是法是戒经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者余比丘复应如是谏)长老汝曾经二三说戒中坐。何况多。汝今无利不善得。何以故。汝说戒时。不用心念不一心摄耳听法故(然此比丘自知所作是谓他所谏非。故作犯根本不从语突吉罗。若自知所作非。谓他谏者是。故作犯根本不从语波逸提。比丘无知无解随所犯罪。如法治重增无知罪波罗提。若为无知人谏应反语言)汝可问汝师和尚阿阇梨。更学问诵经知谏法已然后诃谏(萨婆多云。若前所谏者有六种人。一心有爱憎。二钝根无智。三若少闻见。四为利养名闻。五为现法乐但欲自摄。六若新出家爱恋妻子。如是六人谏则有损。若发教谏出言无补。应反语言。但自观身善不善行。亦不观他作以不作。若反上六者则应展转相谏)。
谏止犯法(时有比丘不学戒。亦不赞叹戒。佛言。余比丘应如法谏。彼作是言)大德当学戒赞叹戒。不自破坏不犯罪。不为智者呵责。受福无量长夜安乐(若彼比丘言。长老何用此杂碎戒为。我今不学此戒。当难问余智慧持律比丘。余比丘复应重谏言)大德欲灭法故作是语耶。大德既不学戒。不赞叹戒。亦自破坏多犯众罪。为智者诃责。长夜受苦不得安乐(若彼谏比丘痴不解者。此所谏比丘应报彼言)汝还问汝和尚(余文如上。如法谏已谏。若为知为学者应当难问)。
佛言。五种持律。若诵戒序乃至三十是初持律。若诵戒序乃至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广诵戒毗尼是第三持律。若广诵二部戒毗尼是第四持律。若广诵毗尼是第五持律。是中春冬依止四持律。若违突吉罗。夏安居应依第五。若违波逸提。佛言。持律人得五功德。一者戒品牢固。二者善胜诸怨。三者于众中决断无畏。四者有疑悔开解。五者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
佛言。有四种断事人。若寡闻无惭。若多闻无惭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苦切呵责。令无惭者不复更作(若有惭者多闻。若有惭者寡闻。众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佐助开示。若随彼所说赞言善哉)。佛言。有五种疾灭正法。有比丘不谛受诵律。喜忘文句。复教他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二为僧中胜人上座。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后生仿习放舍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不教道俗即便命终令法断灭。四有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言。余善比丘便即舍置。五互相骂詈互求长短疾灭正法。
佛言。若上座既不学戒。亦不赞叹戒。若有余比丘乐学戒叹戒者。亦复不能以时劝勉赞叹我不赞叹如是上座。何以故。若我赞叹者令诸比丘亲近。习学其法长夜受苦。我见如是上座过失。是故不赞叹(若中。座下座亦如上作句。次有上中下座。能赞叹戒佛赞。如此上座作句反上即是)。
佛言。毗尼有五答。一序答。二制答。三重制答。四者修多罗答。五者随顺修多罗答。僧祇律言。欲得五事利当应持律。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请问他人。四僧尼犯罪恐怖者为作依怙。五欲游化诸方而无有碍。是为笃信持律者五利。
十诵律。诸比丘废学毗尼。便诵读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呵责已赞叹毗尼。多有长老比丘。就优波离学律。佛告比丘。有十种法住世令正法疾灭。有比丘无欲钝根。虽诵句义不能正受。又不解了。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乃至不乐阿练若法。又不随法教。不敬上座。无威仪者令后生不学毗尼。致令放逸失诸善法。好作文颂庄严章句乐世法故。正法疾灭甚可怖畏。诸比丘应如是知。善见毗婆沙云。佛语阿难。我灭度后有五种法令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师。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三若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二十人出罪。五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萨婆多论云。毗尼有四义余经所无。一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具斯四义功强于彼。佛言。有四种广说。若比丘如是语。诸长老我于某村某城。亲从佛闻受持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若闻彼比丘所说。不应生嫌疑亦不应呵。
应审定文句已。应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若听彼比丘所说。不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汝所说者非佛所说。或是长老不审得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不与相应违背于法长老不复须诵习。亦莫教余比丘今应舍弃。若闻彼比丘所说。寻究修多罗。若毗尼法律与共相应者。应语言。长老所说是佛所说审得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共相应而不违背。长老应善持诵习。教余比丘勿令忘失。此是初广说(第二句从和合僧上座前闻。第三句。从知法毗尼持摩夷三比丘前闻。第四句。从一知法毗尼摩夷比丘所闻。文句违顺受舍亦如是)。
是谓四广说。是故诸比丘汝等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毗尼当如是学。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下
老病比丘畜杖络囊乞羯磨文
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老病不能无杖络囊而行。今从僧乞畜杖络囊。愿听我比丘某甲畜杖络囊。慈愍故(如是三说)。
僧与老病比丘畜杖络囊羯磨法
大德僧听。比丘某甲老病。不能无杖络囊而行。今从僧乞畜杖络囊。若僧时到僧忍。听比丘某甲畜杖络囊。白如是。大德僧听。比丘某甲老病不能无杖络囊而行。今从僧乞畜杖络囊。僧今听此比丘畜杖络囊。谁诸长老忍。僧听比丘某甲畜杖络囊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比丘某甲畜杖络囊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右道宣比丘以唐贞观中游诸律肆。博求异诀但见诵文。信语部秩成宗及至讨论赴要。曾未机正乃顾命笔墨依宗本撰次。虽不穷源究末。庶得决事行用。愿以尘露山海照于万代。志之所及乃亦远矣。
十诵律受三十九夜羯磨文
大德僧听。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白如是大德僧听。某甲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谁诸长老忍。某甲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某甲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十诵律受残夜法(若比丘受七夜未尽而还事未竟。佛言。听受残夜去)
我受七夜法若干夜。在受彼出(一说)。
僧祇律二十七事讫羯磨文(若为塔事为僧事应作。求听羯磨)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若僧时到僧某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为塔事僧事。出界行还此处住。诸大德听。某甲比丘为塔事僧事。出界行还此处安居。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是去者要有所得。如是讫夜还。凡诸部律受日又各不同。后来诸师用事者。各执一部不用余部。此亦是一家。今详此诸部律文。及以前互用皆得。所以然者。如其定知前事。须一夜即用十诵受一夜法。乃至七夜亦如是。或须三十九夜。亦用十诵羯磨受法。若须七日十五日一月日。即用四分律文受日法。若不定如前事几日当了。即用僧祇律文受日法。后有人不解即诵四分羯磨文。为他受僧祇事了。不诵三十九夜此皆非法不成。何以知。羯磨文中牒事各各不同。故知不成也。今畏诸人。谬用总抄诸部律。正羯磨文呈简诸贤。任见作法随事所用也。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解只改结字作解字唤诸文。如前小界自恣团座。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齐如是比丘坐处僧于中结小界。谁诸长老忍。齐如是比丘坐处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齐如是比丘坐处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