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智慧(雁边秋声)

发布时间:2022-10-25 09:18:01作者:地藏经真言网
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智慧(雁边秋声) 我国最早出现的文体是散文。

散文的出现也就标志着散文文体的成熟。

远在战国以前的殷商时代,中国有了文字。而文字的产生,也就有了散文。最初的散文是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战国时代,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焕发着思想异彩的散文

章学诚说:“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文史通义?诗教上》)这就是说,在战国时代,散文已经文体是相当完备了。考察散文的文体流变,章学诚的论断应该说是正确的。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第二章 恢弘昌盛的散文

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 晁错和邹阳成就较高。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司马迁的《史记》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散文史上最伟大的作品。鲁迅先生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史记》在散文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位置。我总是这样认为,《史记》和李白的诗歌一样,是别人永远也模仿不来的,这里边除了广博的历史知识和一流的天文地理知识而外,还有个人的才情,个人对语言的调遣运用,和巨大的不可遏止的写作激情,这是个人的禀赋决定的。而《汉书》就不一样了,《汉书》是可以模仿的,它的语言平实,记叙的头绪清晰,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够达到《汉书》的艺术水平。所以,后代人真正学习《史记》的并不多,而对《汉书》下死功夫的就很多了。

《汉书》读了能有用,就像学习杜甫,学了就能用,不管能不能达到神似,起码走不了样。《史记》和《汉书》是两座散文的高山,只不过《史记》更高峭更伟大!顺便说说,《史记》和《汉书》都是诞生在西部陕西,《史记》的作者是今天的韩城(夏阳)人,《汉书》的主要作者班固是今天的咸阳市(扶风安陵)人。他没有写完《汉书》,他的妹妹班昭以及马续后来才完成的。

为什么司马迁和班固能写出散文巨着《史记》和《汉书》呢?我觉得有原因:章学诚认为:“文非情不深,而情贵于正”.(《文史通义?史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散文是要有情感的,而这种情感要“正”,也就是说,是关乎天地的大情感,是没有个人私欲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作者的笔下就有感动人心的力量,我们读《史记》,读《汉书》,那蕴涵在篇章里的汹涌澎湃的不可遏止的情感时时刻刻在感染着你,不断地拨动着你的心弦,难怪章学诚赞叹道:“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文史通义?史德》)其次,《史记》和《汉书》在语言上,凝练、简明、生动,极富有创造性,我们今天许多的成语,就来自这里,至今还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汉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西汉末年杨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班固的《两都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的名篇。

第三章 山水审美的散文

三国鼎立,日寻干戈,不遑文字,曹魏振绪,文脉不绝。曹操,由于处在战争年代,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雕琢文字,他们的文章,一般都比较简短,直抒胸臆,颇有风骨,比如,曹操的《自明本志令》。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不是天下大英雄,绝不会敢有这样的话!等到天下大致平定,讲求文章之风渐渐兴盛,曹丕的散文,虽说伤于琐细,但是,文笔活泼,特别是他叙述生平的篇章,如《典论?自序》,情真意切,读来也十分感人。曹植的一生事业在文学,他的散文,萌发了华丽凌虚的苗头。例如《洛神赋》,美则美矣,但是缺少了内在的风骨。

魏晋之交,政治黑暗,文人自然十分小心,轻易不写文章。这个时候,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人。嵇康为了避祸,平日在大树下边打铁。他的散文最为出色。鲁迅先生深得嵇康文笔真谛,也很喜爱嵇康的散文,用了很大的功夫校注《嵇康集》,并说:“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比如《与山巨源绝交书》,师心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敢于讲自己的话。

晋代以后,按照来裕恂先生的观点,是“晋汲老庄之余流,……左思之赋,陆机之文,亦竟事词藻,不能行于古作者之林”.(《汉文典》)陶渊明则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他的思想高远宏达,辞气洒脱,看似直白,而内秀曲折,是散文是又一艺术境界。鲁迅先生在其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之关系》里说:“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像《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章,比起建安正始的文章来,确实平和了,还有《归去来兮辞》,其序文写得平淡之至,语言简练,语气平和,是以前的文章很少见的。当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优美的散文。陶渊明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凡是有特色的文章,其价值永远不能磨灭。

南北朝时期,南朝散文多有佛的思想,北朝则多少还有经术色彩。南朝梁武帝的文章有值得阅读的必要,他的一些书札小品,耐人寻味,比如《答陶弘景论书书》:“钟书乃有一卷,传以为真,意谓悉是摩学,多不足论。有两三行许,似摩微得钟体。逸少学钟的可知,近有二十许首。此外字细画短,多是钟法。今欲令人帖装,未便得时。来月有竟者,当遣送也。”--呵呵,平实有趣,仪态尽出。梁武帝多才多艺,学识广博,厚积薄发,自然文字天然。北朝大家不少,我最为心仪的是庾信。

庾信,南阳新野(河南)人。《周书》、《北史》有传。他的著作有《庾子山集》。庾信的散文成就主要在赋,特别是老年的赋,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他的赋,名篇有《小园》、《枯树》、《哀江南》,而为世传诵之文是《哀江南赋序》,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设置这样的艺术意境,引人入胜。

王均的山水散文也是很有成就的。王均是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一带)人。在南朝梁任职,因为私自撰写《齐春秋》而被黜,后来朝廷又命他修《通史》,没有写就死了。是悲剧的一生。他的书信很好,可以是优美的山水散文,他的《与朱元思书》,大家没有没读过的,“风烟俱净,天山一色”,令人神往。在这封书信中,他很讲究语言的艺术,比如最后的部分全是对偶句:“泉水激石,泠泠做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是骈体文,骈体文的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典故。还有,他的《与顾章书》也很不错的,全文不长,但是清丽简洁,引人入胜之处不光在于状形着色、拟声传响的自然清新,而且更在于寄寓其间的人生乐趣和淡泊情怀,“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鸣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者所乐,岂徒语哉!”吴均还着有《续齐谐记》,其间也不乏有好的篇章。一个人的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了就有了审美的价值,也就能流传后世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