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真言网

《使至塞上》中“孤烟”的气象解读

发布时间:2022-10-13 10:54:26作者:地藏经真言网
《使至塞上》中“孤烟”的气象解读 杨婧
摘要: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孤烟”悬念让后人考证许久,亦引发多种讨论,本文采用历史文献法,阅读、分析有关文献材料,结合学术界的研究,对《使至塞上》创作的具体季节和时间进行考证,以期从气象的角度对“孤烟”一词进行解读。
关键词:《使至塞上》;孤烟;气象
引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首王维的《使至塞上》历代相传,堪称千古名篇。其中的“孤烟”究竟是何物,历来争议不下,结论颇多。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维第一次踏上了北方的大地,创作了《使至塞上》。


对于久居长安且青年时代顺风顺水的王维来说,此次的明提实贬某种程度上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成就了他的创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得此美誉,足矣,“孤烟”悬念让后人考证许久,代入许多意象均可,更是少见。
1 学界对“孤烟”的解读
学界大多以为“孤烟”乃烽火台上的峰烟。《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解释为“直上的燧烟”。宋·陆佃《埤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赵殿成笺注的《王右丞集笺注》(2010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或谓边外多迴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迴风”即旋风。南阳师范学院张秀芹在《“孤烟”、“萧关”与“燕然”——读王维<使至塞上>札记》一文中认为“孤烟”“不是人烟之‘烟’,是大自然之‘烟’——龙卷风。”
2 从《使至塞上》创作的具体季节分析“孤烟”
要想弄清楚“孤烟”到底是什么,首先需要考证《使至塞上》创作的具体季节。
关于《使至塞上》创作的具体季节,在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开元二十五年春夏”说,以陈铁民等为代表;一为“开元二十五年秋”说,以张清华等为代表。
据史书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春天,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率军深入吐蕃境内,大破吐蕃,斩获甚众。关于此次激战获胜的时间,据《资治通鉴》记载:“(二月)己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吐蕃,破之于青海西。”《新唐书》记载破吐蕃的时间是在三月,“(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乙酉,张守硅及契丹战于捺禄山,败之。辛卯,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与吐蕃战于青海,败之。”战役结束,唐军获胜,朝廷需派人前去宣慰庆赏。按常理来推,边军将士春天获胜,朝廷尚不至于时隔数月直到秋天才想到派员前去宣慰。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杨松冀研究表明,王维到达凉州是在开元二十五年五月中旬,又据诗句“归雁入胡天”可知,王维出塞时正值暮春初夏。
3 从《使至塞上》创作的地点分析“孤烟”
关于《使至塞上》创作的具体地点虽有争议,但王维所看到的“孤烟”位于沙漠之地却是学界公认的事实。
沙漠气候特征干旱多风,强大的风力经常形成旋风,大风沿着切线的方向吹向沙丘 (俗称切边风),气流裹着沙尘急速回旋直线上升可高达数十米 。这应当是“大漠孤烟直 ”的真实景像。
此外,河西刚取得胜利,王维此次是去宣慰,何来战事,烽烟一说无法成立。
目前很多研究强调,王维看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位于宁夏中卫,漠乃腾格里,河为黄河。如果王维真在此创作了《使至塞上》,“孤烟”乃“烽烟”更不成立。
“唐法,凡边城候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峰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三烽燧相望。”(《武经总要》)
对于峰峦起伏的宁夏中卫,不限里数,三烽燧相望,如果是“烽烟”又怎会是“孤烟”呢。
4 结语
在全面分析《使至塞上》的创作季节、创作地点以及创作地点的气候特征可知,王维眼中的“孤烟”非烟,乃是一种独特的风,在气象学上,此风名尘卷风。
在春夏午后的沙漠,阳光浓烈,空气干燥,当地面受热不均,如果再有几股恰到好处的风的对流,风携沙,扶摇直上,就会出现“孤烟”景观。
尘卷风是塞外的天气常客。春、夏之际,如果你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极目远眺,定可见到大小不同的尘柱,时而生成,时而消失,有的呈气旋式旋转,有的呈反气旋式旋转。尘柱直径大者可达数十米,高可达数百米,形成戈壁、沙漠的自然奇观。

参考文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 注 [M].上海 :上海 古籍 出版 社,1961.]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真言网